河中城是唐代屈指可數的大城之一,鸛雀樓又是天下名樓,樓中多有名人歌賦詩詞。河中又是名流薈萃、進士雲集的地方,敢於題詩鸛雀樓者是需要有一定膽識與名氣的,張喬雖非進士,然詩名“十哲”,聞名天下。此刻雖落第登樓,情緒不佳“動悲歌”。但全詩悲而不哀,頗有氣勢,不愧名流才子。“野燕”群飛,“五陵秋色”黃河漁火、“牧笛”清脆、波濤渾厚,頗寫出河中自然環境的雄奇壯觀景象。
大中(847-859年)末,進士劉滄赴任龍門(今河津市)令,張喬以詩送行《送龍門令劉滄》,詩中有“峭壁開中古,黃河落半天”名句寫出黃河流出龍門口的壯觀景象;“耕稼滿雲煙”二句則寫出田園耕耘的晉南民風民情。
141.鄭穀詩贈友人
鄭穀,袁州宜春(今屬江西)人,唐僖宗光啟三年(887年)進士,《全唐詩》有詩四卷,其中四詩屬詠晉詩。
鄭穀與河中(今永濟市境)詩人司空圖、王駕友善。廣明元年(880年)黃巢軍攻占長安(今西安市)唐王朝流亡四川。約在中和元年至三年(881-883年)間,王駕赴四川趕考,金榜無名,失意北歸,鄭穀也未中第,失意人送失意人,鄭穀作《送進士王駕下第歸蒲中》詩:
失意離愁春不知,到家時是落花時。
孤單取事休言命,早晚逢人苦愛詩。
度寒風沙歸路遠,傍河桑拓舊居移。
應嗟我又巴江去,遊子悠悠聽子規。
大順元年(890年)王駕考取進士,鄭穀遊河中,作《題第士王駕郊居》詩:
前山微有雨,永巷淨無塵。
牛臥籬陰晚,鳩嗚村意春。
時浮應寡合,道在不嫌貧。
後徑臨陂水,菰蒲是切鄰。
詩寫河中農村景象,清奇自然,疏野開朗,親切感人。
日本東鑒和尚在中條山學法,穀遊山作《贈日東鑒禪師》詩相贈:
故國無心渡海潮,老禪方丈倚中條。
夜深雨絕鬆堂淨,一點山螢照寂寥。
該詩是中日友好的曆史見證。但此詩於司空圖與鄭穀兩人名下皆予收錄,詩題與詩文完全相同,故必有一偽。司空圖辭官歸隱中條山中王官穀,以其才學名望,東鑒禪師極有可能與司空圖有深交。但鄭穀也不止一次到過河中,且與司空圖交往頗深,與這位異國禪師交往贈詩也在情理之中。事隔千餘年,該詩作者究屬何人,恐怕難以說清楚了。
142.韓偓憂唐
韓偓字冬郎,京兆萬年(今西安市)人,龍紀元年(889年)進士,父韓瞻與大詩人李商隱同年進士,又同娶王茂元之女為妻,因此,二人關係密切。大中七年(853年)李商隱將赴梓州,十歲韓偓即席為詩,李商隱大為讚賞,作詩雲:
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
桐花萬裏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韓偓中進士後,為河中(今永濟市境)從事。時值唐末,河中亦值多事之秋,光啟三年(887年)河中軍亂,殺節度使王重榮,重榮兄重盈平息兵變,坐鎮河中。乾寧二年(895年)王重盈死,重榮子王珂在嶽父河東(今太原)李晉王支持下,得為河中節度使。重盈子王珙亦想為河中節度使、王氏兄弟爭權,河中所轄諸州無所適從。大約在此時,韓偓受王珂指使到州(今隰縣)說服州刺史,作《隰州新驛贈刺史》和《隰州新驛》二詩,其第二首雲:
盛德已圖形,胡為忽構兵。
燎原雖自及,誅亂不無名。
擲鼠須防誤,連雞莫憚驚,
本期將係虜,末策但嬰城。
……
從道義上說,王重榮有大功於唐,受封琅邪郡王“盛德已圖形”。王珂為重榮子,繼位理所當然,又是朝廷任命,名正言順,王珙沒有理由爭奪權位,即“胡為忽構兵”,王珙玩火必當自焚,“燎原雖自及”。王珂誅亂師出有名,“誅亂不無名”。詩勸刺史慎時度勢,擇善而從。韓偓當於此進赴太原,作《並州》詩雲:
戍旗青草接榆關,雨裏並州四月寒。
誰會憑闌潛忍淚?不勝天際似江幹。
並州乃至全國到處是戰亂,大唐業巳風雨飄搖,沒日在即,故而詩人“憑闌”、“忍淚”。為唐朝命運擔憂。
143.吳融詠義士
吳融,山陰(今屬浙江)人,龍紀元年(889年)進士。《全唐詩》有詩四卷,其中五詩屬詠晉詩。
天複元年(901年)朱溫圖謀篡唐,引四鎮之兵七萬於河中(今永濟市境)京師大恐,昭宗皇帝西逃鳳翔。朱溫兵進京城,唐朝天下危在旦夕,吳融來不及隨駕,客居閿鄉(今屬河南)約在此時,往遊首陽夷齊陵(今永濟市長旺村)作《首陽山》詩:
首陽山枕黃河水,上有兩人曾餓死。
不同天下人為非,兄弟相看自為是。
遂令萬古識君心,為臣貴義不貴身。
精靈長在白雲裏,應笑隨時飽死人。
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餓死首陽,備受孔子推崇,後世敬為忠臣義士。吳融作此詩於此時,絕非隻為歌頌先賢,而是效命唐朝的誓言。
吳融另一首詩為《豫讓》:
韓魏同謀反複深,晉陽三板免成沉。
趙襄當麵何須恨,不把幹將訪負心。
戰國初,知、韓、魏聯合攻趙襄子於晉陽(今太原市境)以水灌城,大水距城牆上部僅三板,形勢危急。趙以謀士說韓、魏、趙、韓、魏結盟城下,三家反滅知氏。豫讓時為知氏臣僚,決心行刺趙襄子,為知伯報仇。結果行刺未遂而自殺。李白亦有“豫讓斬空衣,有心竟無成”的詩句。吳融歌頌豫讓與歌頌伯夷叔齊一樣,誌在表達自己對唐朝忠貞不二的決心。天複三年(903年)帝還京,召融還京,並授以翰林承旨之要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