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孤及詩有《酬常郿縣見贈》:
謂乘鳧鳥朝天子,卻愧豬肝累主人。
這裏是詩人對常縣令的饋贈表示受之有愧的歉意。
羅隱《寄洪正師》有雲:
雞肋曹公憤,豬肝仲叔慚。
詩人以閔仲叔自喻,表示自己不願寄食他鄉,仰給於人。
王維《贈房盧氏琯》有雲:
或可累安邑,茅茨君試營。
盧琯當時任盧氏縣令,王維借以自述有意居於房氏主管的縣境。
古人重名節,存廉恥,故而“豬肝累”一事傳為佳話,千古流芳。這在今天一些人眼裏也許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大可不必小題大做,甚而難免“欺世盜名”的責難。一些公款食客則是“一頓飯吃一頭牛,屁股下麵坐棟樓”。受賄財禮而無愧,張口索賄而不慚,巧取豪奪而無恥,令人感慨。
155.詩僧齊己遊晉
詩僧齊己,長沙(今屬湖南)人,《全唐詩》有詩十卷。《唐才子傳》雲:“(齊己)遍遊終南、條、華之勝。”傅璿琮《唐才子傳校》雲:“然己之遊中條山,諸書皆未之見,未知其所據,俟考。”齊己遊曆中條山中有詩可證:
寄棲白上人
萬國爭名地,吾師獨此閑。
題詩招上相,看雪下南山。
內殿承恩久,中條進表還。
當因秋貢客,少得掩禪關。
詩中“中條進表”當為齊己駐中條山之證。詩人既是頌揚棲白上人,也是詩人自頌。同為僧人,同樣愛好,屬誌同道合。至於遊中條山時間,亦可據詩作出大致判斷:
己卯歲值凍阻歸有作
河冰連地凍,朔氣壓春寒。
開戶思歸遠,出門移步難。
……
己卯歲為後梁貞明五年(919年)詩中“河冰”當指黃河之冰。據此,齊己遊駐中條山當在919年。
齊己還有一首詠晉詩:
送靈辯上人遊五台
此去清涼頂,期瞻大聖容。
便應過洛水,即未上嵩峰。
殘照摧行影,幽林惜駐蹤。
想登金閣望,東北極兵鋒。
詩中“五台”“清涼”皆指佛教聖地五台山。“金閣”指五台山的金閣寺,五台著名佛寺之一。唐大曆五年(770元)代宗詔高僧不空赴五台山修功德建寺,鑄銅為瓦,塗金瓦上,飾佛閣為金閣,因名金閣寺。閣內有高達17米觀音銅像,後人欲改泥像,覆蓋泥皮一層,銅像隱入泥內。寺內有代宗小像一尊,雖經後人重裝,仍不失唐風。
156.詩僧貫休詠晉
著名詩僧貫休,法號禪月大師,婺州蘭溪(今屬浙江)人,生活在唐代後期。《全唐詩》有詩十二卷。其中八首詩詠晉。《送僧遊五台》為其中之一:
羨師遊五頂,乞食值年豐。
……
濁河岸高拆,衰草古城空。
必到華岩寺,憑君問辨公。
詩中“華嚴寺”指今五台顯通寺,為五台五大禪處之一。規模最大,曆史最古。始建於東漢,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孝文帝賜名花園寺,唐武則天時改稱大華嚴寺,明太祖賜名大顯通寺,俗稱“祖寺”。朝山禮佛者,必先拜謁顯通寺。貫休對僧師遊五台充滿羨慕之情,並托其向五台“辨公”問安。
遇五天僧入五台五首
……
雪嶺頂危坐,乾坤四顧低。
河橫於闐北,日落月支西。
水石香多白,猿猱老不啼。
……
詩寫五台山之高,坐在山頂,可以俯視人間,遠眺千裏。“水石香多白”是說五台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猿猱”為猴類動物。五台山北峰海拔3058米,號稱華北屋脊。五台是我國四大佛教聖地,僧人視為樂土。
詩人有《寄中條道者》:
柏梯杉影裏,頭白樂山孫。
今古管不得,是非爭肯論。
虎須懸瀑滴,禪衲帶苔痕。
……
寫中條山柏梯寺僧道逍遙自在,終老林泉的塵外樂趣。
詩人尚有《塞下曲》、《戰城南》、《邊上作》等邊塞詩,或其遊晉時所作。貫休不僅詩寫得好,而且精於書法繪畫,是一位多才多藝的高僧。
157.張瑜題碑記
唐乾寧元年(894年)鄉貢進士張瑜撰《大唐廣平郡樂氏之二女通仙、靈聖合葬先代父母有五瑞記》碑文,碑在壺關縣南45公裏櫻桃掌,即今壺關縣樹掌鄉神郊村真澤二仙人廟內。碑銘之末,有《感應詩》五十六字:
聖女嘉祥推感應,葬儀傷慟九般情。
林中愁聽黃鶯囀,月下惟聞白鹿鳴。
惠日流光重抱戴,瑞雲頻繞五花成。
莫言此地栽鬆柏,刊石留將記姓名。
這是一個傳說:屯留(今屯留縣)李村人樂山寶與妻楊氏遷居壺關紫團鄉益陽裏,死葬於此。後來,樂氏二女入山采靈芝遇雨,得道成仙,一去不返。一日,陵川村人張誌之母秦氏在東澗洗衣服,見兩位紅衣女郎越澗消失。當夜,秦氏夢見白日所見兩女郎,告秦氏,你若立廟於我姐妹化現處,可保你子孫富貴,風調雨順;如若不然,災禍交至。秦氏崇佛,立廟於其化現處,子孫果富貴,鄉人祈禱亦多應驗。二仙廟遂風聞數州。乾寧元年(894年)二仙姑又托巫命為其先父母改葬。臨葬之日,五縣助葬,萬村贈財,文官武將排比威儀,車馬駢,好不氣派。因此,二仙“名傳九府,聲播三京(西京長安、東京洛陽、北京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