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凡百君子,敬而聽之。(《小雅·巷伯》)
吉甫作誦,其詩孔碩,其風肆好,以贈申伯。(《大雅·崧高》)
吉甫作誦,穆如清風。(《大雅·烝民》)
有的雖然沒有提到獻詩者名字,但獻上去是為表示褒貶態度的,如:君子作歌,維以告哀。(《小雅·四月》)
維是褊心,是以為刺。(《魏風·葛屨》)
作此好歌,以極反側。(《小雅·何人斯》)
這就是我們後來經常說的“刺美見事”,也就是看到國君或官員做了什麼好事,就寫詩來表揚他們;看到國君和官員們做了什麼壞事,就寫詩來諷諫他們,或因個人遭受到不幸或冤屈,就寫詩來申訴、表白,這樣的情況,都屬於“獻詩陳誌。”《左傳》和《國語》也記載了一些春秋以前獻詩陳誌的故事。
《左傳》昭公十二年,子革對楚靈王說;
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馬跡焉。祭公謀父作《祈招》之詩以止王心。王是以獲沒於祗宮……其詩曰:“祈招之愔愔,式昭德音。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形民之力而無醉飽之心!”
祭公謀父預見到穆王周行天下,將勞民傷財,於是作了《祈招》這一首詩進行勸諫。穆王果然采納了他的意見。《國語·楚語》也有一段記載,讚揚衛武公從諫如流。衛武公已經九十五歲,還諄諄告誡公卿大臣,不要因為他年老而舍棄他,一定要朝夕對他的過失進行勸諫。於是在他的生活中,“倚幾有誦訓之諫,居寢有褻禦之箴,臨事有瞽史之道,宴居有師工之誦”……瞽史所道、師工所誦的詩,可能就是在朝的公卿大臣作了獻給衛武公的。可以想象,衛武公在位時,獻詩的活動一定相當活躍。
獻詩,有的是請樂工唱,也有的是獻詩者自己唱,晏子就曾經唱過一首詩來諷諫齊景公。晏子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宰相,而且是中國曆史上一位有名的智者,《晏子春秋·內篇·諫下》說了這麼一個故事:晏子出使到魯國去,等他回來的時候,齊景公正在征丁抓夫大興土木,要修築大台。而時值寒冬,老百姓饑寒交迫。大家都期待晏子能勸住齊景公停止這種徭役。晏子回國後,回複了公事,齊景公為他設宴奏樂,晏子說:“國君如果允許,我想唱一首歌。”他唱道:“凍水洗我若之何?太上靡散我若之何?”歌唱完了,晏子仰天長歎,淚流滿麵。齊景公連忙勸住他說:“先生何故如此?恐怕是因為修築大台的緣故吧?我這就停工好了。”
晏子的“歌諫”果然奏效了。看來“獻詩陳誌”在古代的政治活動中,真是個不可缺少的方式。
獻詩陳誌的活動,不一定都要在朝廷之上進行。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可以用詩歌來表達批判或讚美、鼓勵或勸阻的意見。下麵看一首《節南山》。
周幽王時,朝中奸佞當道,政治黑暗。當權的大臣中,有一個赫赫有名的太師伊氏,他高高在上,作威作福,信用群小,排擠賢人。因此朝政更加動蕩不安,人人自危。當時朝中有個叫家父的大臣就作了《節南山》這首詩,揭露並批判伊氏的專權亂國,勸諫周天子追究導致亂政禍國的根由,治理好天下萬邦。詩的最後兩章是這樣寫的:
【原文】【今譯】
昊天不平,蒼天對人不公平。
我王不寧!我王心裏不安寧!
不懲其心,伊氏老是不自省,
複怨其正。人若規勸生怨心。
家父作誦,家父我作歌來諷諫,
以究王訩。揭發惡人太師伊氏。
式訛爾心,你若能不再委以重任,
以畜萬邦。治理好四方決無問題。
家父作詩獻給天子並自報姓名,表現了他光昭日月的坦蕩襟懷和無所畏懼的批判精神。
上麵提到周厲王是西周最殘暴的國君,他年輕即位,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以致民怨沸騰、諸侯離心,於是召穆公以老臣的身份對他進行勸誡,這首詩就是穆公作了獻給厲王的。《毛序》稱:“《民勞》,召穆公刺厲王也。”
詩第一章如下:
【原文】【今譯】
民亦勞止,百姓早已苦不堪,
汔可小康。隻求安居無他望。
惠此中國,請你愛護京城人,
以綏四方。以此平定國四方。
無縱詭隨,別信奸侫巧言語,
以謹無良。對待小人多提防。
式謁寇虐,暴虐行為要製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