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洋洋大觀的《詩經》(7)(3 / 3)

土地是農業生產的主要生產資料,五穀是人們致力獲取的對象。人們盡量滿足想象中土、穀神的願望,讓神庇護人們年年豐收,所以很注重祭祀社稷。《詩經》中有一些祭祀社稷的古老歌曲,如《周頌》中的《載芟》和《良耜》。且看《載芟》:

【原文】【今譯】

載芟載柞,鋤掉雜草砍雜樹,

其耕澤澤,大力春耕深翻地,

千耦其耘,對對農夫來耘土,

徂隰徂畛。有的往低窪,有的到高處。

侯主侯伯,家長兄長來督促,

侯亞侯旅,叔叔帶著小弟弟,

侯彊侯以。強壯勞弱齊協助。

《詩序》說:“《載芟》,春藉田而祈社稷也。”周族居於豳地時,春天要向土神、穀神祈禱、祝願。詩的第一章極力描寫集體勞動的情景:族長率領子弟們在開闊的荒地上,鬆土、除草、耕耘,情緒熱烈,場麵盛大。第二章寫婦女送飯,男子努力耕作,大家都期待著豐年到來。第三章寫人們在慶祝豐收之時不忘祭祀祖先、神靈。

方玉潤《詩經原始》談到《載芟》時說:“章中耕耘、收獲、祭禮、尊賢、養老諸事,皆預言之,冀望之言。”這話說得非常好,它指出《載芟》是一首祭歌,當春耕將要開始時,人們歌唱《載芟》是為了祭祀神靈,求神降福。

在獲得豐收以後,人們也要答謝上天的庇佑、鬼神的賜福,於是在舉行的祭祀儀式上,唱起了禮歌。《豐年》就是這樣一首詩:

【原文】【今譯】

豐年多黍多稌,黍米、稻米堆成山,

亦有高廩,還有高高的倉廩。

萬億及秭。千斤萬斤數不清,

為酒為醴,釀成美酒祭神明,

烝畀祖妣,進獻先祖和先妣,

以洽百禮,百禮完備表心意,

降福孔皆。降福人間福無比。

《詩序》言此詩為“秋冬報也。”所謂“報”,就是答謝、報答之意。

這種儀式,我們在《詩經》以後的各個時代都還能看到。如唐代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社日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宋陸遊《遊山西村》中“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都對祭祀的場麵和人們的心情做了描寫。

除了祭祀的儀式要用樂歌,王朝舉行其他典禮時,也要唱歌奏樂。如諸侯國的使者來到朝廷,國王設宴為之洗塵或餞行,席間必須奏樂,以示隆重。《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宋微子朝周,周王讓樂隊唱了《周頌·有客》一詩:

【原文】【今譯】

有客有客,有個貴客遠方來,

亦白其馬。騎著白馬有氣派。

有萋有且,身帶隨從一隊隊,

敦琢其旅。個個俊美有風采。

有客宿宿,客人多住幾天走,

有客信信。再留幾夜不妨礙。

言授之縶,交你一條絆馬索,

以縶其馬。拴住白馬跑不了。

薄言追之,勸你更進一杯酒,

左右綏之。贈給禮物心意表。

既有淫威,既有仁義好品德,

降福孔夷。神鬼降福定不少。

宋微子是很尊貴的客人,周王不敢怠慢,就以隆重的禮節來接待他。宋微子聽了這首歌,一定很為周王的盛情所感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