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話說:祭祀土神、穀神、山川之神,是因為土穀山川對人有功勞;祭祀先賢先哲,是因為他們對民有昭著的信譽;祭祀天上的日、月、星,是為了瞻仰;祭祀地上的金木水火土,是為了增殖財物;祭祀九州島的名山大川和湖澤,是因為它們為人生產出各種財用。如果不是這樣,就不被人們祭祀。
古人天真地認為,通過祭祀,將化異己的力量為順己的力量,因此,古代社會普遍重視祭祀活動。宗廟祭祀活動所采用的樂歌,主要是《頌》詩。《毛詩序》即釋“頌”為:“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頌》詩是向神靈(包括祖先的亡靈)報告君王、諸侯的功德及其政治教化情況的讚頌之詩。如《周頌》第一篇《清廟》,是祭祀文王的:
【原文】【今譯】
於穆清廟,華美宏偉的清廟啊!
肅雍顯相。助祭者肅敬安詳。
濟濟多士,端莊威嚴的眾人啊,
秉文之德。執持品德的美好高尚。
對越在天,報答稱頌文王的英靈啊,
駿奔走在廟。迅疾奔走在太廟殿堂。
不顯不承,盛德不沒永被傳頌啊,
無射於人斯!千秋萬代受人敬仰。
這首詩是周公建成東都洛邑之後,率領諸侯祭祀文王的樂歌。《漢書·王褒傳》說:“周公詠文王之德而作《清廟》,建為《頌》首。”孔穎達《毛詩正義》疏曰:“《禮記》每雲升歌《清廟》,然則祭宗廟之盛,歌文王之德,莫重於《清廟》,故為《周頌》之首。”可見《清廟》在祭祀詩中的地位。《禮記·樂記》記載演唱《清廟》時的情景:“《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在肅穆莊嚴的殿堂中,錦瑟奏起,歌聲婉轉,一人領唱,眾人詠歎,舒緩悠長的樂音如輕煙薄霧,若即若離,似隱似現,後人對文王美德的追慕和緬懷,隨著樂聲氤氳彌漫,久久不絕。
《大雅·雲漢》是一首著名的祭祀詩。宣王之世,連年發生嚴重的旱災,到處寸草不生,土焦金流,餓殍遍地。周宣王憂心如焚,食不甘味,寢不安席。於是在一個晴朗的夜晚,他向上蒼禱告,以求禳除大災。這一首詩就是讚頌周宣王為民禳災的舉動。全詩共八章,我們看第五章:
【原文】【今譯】
旱既大甚,旱情越來越嚴重,
滌滌山川。山川草木都枯焦。
旱魃為虐,旱魔肆意逞凶狂,
如惔如焚。赤地千裏如火燒。
我心憚暑,我怕酷暑再發展,
憂心如熏。心中憂慮受煎熬。
群公先正,先代受祭眾神靈,
則不我聞。不恤民情真懊惱。
昊天上帝,高高在上的天帝,
寧俾我遁。難道要我棄國逃?
《神異經》雲:“南方有人,長二三尺,袒身,麵目在頂上,走行如風,名曰魃。所見之國大旱,赤地千裏。一名旱母,遇者得之,投溷中,既死,旱災消。”這就是詩中所說的旱魃。宣王在祈神求雨時責備先世的神明及上天,為何不體恤民情!朱熹說:“讀是詩見宣王有事天之敬,有事神之誠,有恤民之仁。”詩真實地描繪了西周初年一次大旱的嚴酷景象,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周民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所以特別重視祭祀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神靈。《博物誌》卷八中有一首祭雨歌謠《請雨歌》,是周朝的作品:“皇皇上天,照臨下土。集地之靈,神降甘雨。庶物群生,鹹得其所。”顯然,古人把雨看作是神的恩賜。這個神是誰呢?是玄冥,也就是“雨師”(另一說,雨師為“畢星”)。求雨的方式,有舞祭,有烄祭。所謂烄祭,就是用人來祭祀。《墨子·明鬼篇》引《湯之官刑》曰:“恒舞於宮,謂之巫風。”巫所做的事,就是邊跳舞娛神,邊呼號祈求神靈降雨。這種祭祀行為也叫做“雩”。《詩經》中就有關於“雩”的記述,《小雅·甫田》:“琴瑟擊鼓,以禦四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穀我士女。”這幾句詩為我們提供了先秦時期舞祭求雨的寶貴資料。這種以樂舞求神的風俗,直到唐代還存在。《全唐詩》卷十一有包佶執筆的一組《祀風師》樂章,其中包括《迎神》、《奠幣登歌》、《迎俎酌獻》、《送神》四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