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期確定之後,就要準備迎娶工作。古代迎新的場麵,也相當熱鬧、相當隆重。迎新要用車子。《小雅·車舝》中寫道:
【原文】【今譯】
間關車之舝兮,車轄吱呀不住響,
思孌季女逝兮。今天去接我新娘。
匪饑匪渴,從此再無饑渴感,
德音來括。賢惠少女到身旁。
雖無好友,我雖難與你匹配,
式燕且喜。宴席擺開喜洋洋。
在此詩的最後一章,詩人又唱道:
【原文】【今譯】四牡,四馬拉著迎親車,
六轡如琴。抖開韁繩像琴弦。
覯爾新昏,今天你我成婚配,
以慰我心。我的心裏似蜜甜。
據考證,“舝”是一種迎親的車子。《衛風·氓》中:“以爾車來,以我賄遷”……這種迎親的車,大概都是男方派來的。
婚禮過程中要奏樂。《周南·關雎》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都告訴我們,古人婚禮上琴瑟交響,鍾鼓齊鳴,似乎比今天一般人的結婚還要講排場呢!除了用音樂來製造喜慶的氣氛外,婚禮上還點起蠟燭、燒起柴火,光明如晝:“陟彼高岡,析其柞薪”。(《車舝》)析薪的目的,正是要紮火把去迎接新娘。
新娘迎來了,婚禮儀式開始了,其中一項儀式是新郎、新娘喝“合巹酒”,也叫“交杯酒”。《豳風·東山》中寫道:“有敦瓜苦,烝在栗薪。”敦,是團團之意;瓜苦,即葫蘆,這裏指酒瓢。把一個幹瓠瓜剖成兩半,新婚夫婦各執一半,以酒漱口。這個禮俗,在《禮記·昏儀》中也有記載:“共牢而食,合巹而慆。”喝交杯酒的習俗,後代婚禮上也常見到。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娶婦》中,記北宋時,人家娶婦:“用兩盞以彩連結之,互飲一盞,謂之交杯酒。”有的地方喝完酒後,還將杯擲地,以俯仰情況,占卜夫婦生活是否和諧。
在婚禮上,興高采烈的客人們唱起了快樂的歌,這些歌有的是調侃,有的是祝願。下麵是《唐風·綢繆》:
【原文】【今譯】
綢繆束薪,捆捆木柴紮起來,
三星在天。天上三星放光彩。
今夕何夕,今夜什麼好時辰啊,
見此良人?見到新郎多精神。
子兮子兮,你啊,你啊,
如此良人何?怎麼對待心上人?
綢繆束芻,捆捆柴草紮得牢,
三星在隅。三星偏向天一角。
今夕何夕,今夜什麼好時辰啊,
見此邂逅?遇到新娘真俊俏。
子兮子兮,你啊,你啊,
如此邂逅何?怎麼對待心上人?
綢繆束楚,緊緊紮住荊樹枝,
三星在戶。三星照在庭院裏。
今夕何夕,今夜什麼好時辰啊,
見此粲者?見到這個美人兒。
子兮子兮,你啊,你啊,
如此粲者何?怎麼對待這美人?
這一首詩寫得詼諧、活潑,鬧新房的人們對著新郎喊道:“你啊!你啊,你把這個漂亮的新娘怎麼辦呢?”嬉笑之中,既有慶賀,也有戲謔之意。
劉大白《白屋說詩》中,有一節講解這一首詩,很值得參考。他說:“《唐風·綢繆》一篇,實在是一篇鬧房的詩,雖然所鬧的似乎是新郎而不是新娘。因為鬧房的習慣法中,本來頗有兼鬧新郎的。”他又舉家鄉紹興的民俗為例,解釋說:“現在我們紹興的婚禮中,還有‘柴新郎,炭新婦’的禮節。它的辦法,是在迎娶的時候,男家把柴用紅絨纏繞著送到女家去;女家也把炭用紅絨纏繞著,送到男家來。這‘柴新郎’的辦法正與‘綢繆束薪’相合。也許‘柴新郎’是古代結婚時‘綢繆束薪’的遺俗,也許是受了毛詩‘綢繆束薪’的暗示,而演成‘柴新郎’的風俗,都未可定。至於‘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戶’,現在演變而為掛起福祿壽三星圖,而被新郎新娘所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