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洋洋大觀的《詩經》(6)(2 / 3)

女子之祥。預示生個小姑娘。

這是詩的第六、七章。詩裏說,周王在新宮裏睡覺,如果夢見熊羆,就預示將生一個兒子;如果夢見虺蛇,可能就會生一個千金。

為什麼夢見熊羆就預示著生兒子,夢見虺蛇則預示生姑娘呢?這是從周人以熊為圖騰的信仰發展而來的,而周人多娶姒姓女子為妻,姒為夏人之後,原始夏人以龍蛇作為圖騰,所以說夢見蛇將生姑娘。

婚姻生育民俗

《孟子·滕文公》說:“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鑽穴隙之類也。”隨著封建意識在人的頭腦中漸次發生深刻的影響,封建婚姻製度也越來越成為青年男女身心的枷鎖,兩千多年,為害匪淺。

《鄭風·將仲子》抒發了一個戀愛中的女子,有所愛又不敢愛的矛盾心理:

【原文】【今譯】

將仲子兮,二哥哥啊,

無踰我裏,不要爬上我家的牆,

無折我樹杞。不要折斷杞樹幹。

豈敢愛之?杞樹算什麼啊?

畏我父母。隻怕父母罵我倆。

仲可懷也,二哥哥我懷念你啊,

父母之言,父母的責備,

亦可畏也。不能不放心上。

這隻是詩的第一章。詩的女主人公多情、善良,但又怯弱。她愛仲子,卻又畏懼父母之命和兄弟、鄰人的指斥,這一切都是封建禮俗觀念的反映。那麼先秦時代婚姻禮俗有哪些內容呢?

首先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豳風·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齊風·南山》:“蓺麻如之何?衡從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衛風·氓》:“匪我愆期,子無良媒。”沒有父母的俯允,沒有媒人的從中撮合,所有的婚姻都不會得到社會、習俗的承認。

結婚的時間,從《詩經》中看來,是以春秋兩季為佳,特別是春天。《周南·桃夭》是一首賀人出嫁的詩:

【原文】【今譯】

桃之夭夭,桃樹多麼茁壯,

灼灼其華。花兒燦爛如霞。

之子於歸,這個姑娘出嫁,

宜其室家。好運帶給婆家。

桃之夭夭,桃樹多麼茁壯,

有其實。果實豐滿鮮豔。

之子於歸,這個姑娘出嫁,

宜其家室。婆家福氣綿綿。

桃之夭夭,桃樹多麼茁壯,

其葉蓁蓁。葉子繁茂油亮。

之子於歸,這個姑娘出嫁,

宜其家人。婆家一定興旺。

春風怡人,桃花燦爛,美麗的姑娘出嫁了。朱熹《詩集傳》注此詩曰:“桃之有華,正婚姻之時也。”《白虎通義·嫁娶篇》亦雲:“嫁娶必以春何?春者,天地交通,萬物始生,陰陽交接之時也。”《周禮·地官·媒氏》也有關於春分時節嫁娶的記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中春之月,會合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這樣看來,說《桃夭》一詩反映了先秦社會的婚俗是不錯的。

桃木在古代被認為有驅妖逐邪的作用。《淮南子·詮言訓》:“羿死於桃棓。”高誘注曰:“棓,大杖,以桃木為之,由是以來鬼畏桃也。”古代巫師在驅邪時,也使用“桃弧棘矢”,就是桃木製的弓,棗木作的箭。以“桃弧棘矢”分射四方,就可保護四方安定。這是婚禮歌中詠唱桃樹的原因之一。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二十九雲:“桃性早花,易植而子繁,故字從兆,十億曰兆,言其多也。或雲從兆,諧聲也。”李時珍對桃字來曆的解釋並不正確,但是他認識到“桃性易植而子繁”是對的,古人也看到了這一點,因此用“有其實”來祝願新娘子早生、多生貴子。同時,新娘子年輕美貌,又盛裝打扮,多像開滿鮮花的桃樹!這是這首詩用桃花、桃枝、桃葉來祝賀婚禮的原因。在婚宴上,詩人唱起了這首充滿讚美之意的歌,誰聽了心裏不歡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