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筐是將。再將滿筐的禮物奉進。
人之好我,人人都將我敬愛啊,
示我周行!請把治國道理闡明!
呦呦鹿鳴,小鹿呦呦歡唱,
食野之蒿。吃著那野地青蒿。
我有嘉賓,賢能的賓客滿堂,
德音孔昭。個個德行昭昭。
視民不恌,請為民樹立莊敬的榜樣,
君子是則是效。正派人個個來仿效。
我有旨酒,我有甘甜的美酒,
嘉賓式燕以敖!客人們盡情歡宴遊遨!
呦呦鹿鳴,小鹿呦呦低鳴,
食野之芩。吃著那野田青芩。
我有嘉賓,賢能的客人在座,
鼓瑟鼓琴。高高興興敲瑟彈琴。
鼓瑟鼓琴,高高興興敲瑟彈琴,
和樂且湛。賓主相得歡樂無垠。
我有旨酒,我用甘甜的美酒,
以樂嘉賓之心!來酬謝各位的誠心!
全詩三章,每章都以“鹿鳴”起興。鹿是仁獸,故《毛詩》注曰:“鹿得蘋,呦呦然招呼,懇誠發乎中,以興嘉樂賓客,當有懇誠相報呼,以成禮也。”鹿所象征的祥瑞融和之意,一開始就造成了全詩的歡樂又莊敬的氣氛。
詩的第一章,寫宴會開始,器樂初作,周王賞賜群臣,群臣向周王奉進禮品,上下融洽,其樂融融。第二章寫宴會漸入佳境,高朋滿座,捧上美酒,賓主盡情歡樂。第三章寫琴瑟和鳴,宴會達到高潮,賓主相得,言笑晏晏,美酒滿斟,酬答賢者的赤膽忠心。
三章詩以宴會的進展為線索,秩序井然地描繪了周王和臣下共求治國之道,君臣上下交歡的情景。
《鹿鳴》是一首儀禮詩,富於音樂之美。它在先秦時就已由周王宴請群臣饗客的專用樂歌而漸漸引用為貴族宴飲、乃至鄉飲酒時的樂歌,後代宴賓之時,也常吟唱、演奏這首歌。
我們都很欣賞曹操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這首詩抒發的是急於建功立業,又苦於年命短促,因此求賢若渴的心情。其中就引用了“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的詩句,來表達禮賢下士、共圖大業的思想。到了唐代,朝廷還為新進士設鹿鳴宴。《新唐書·選舉誌》載:“每歲仲冬,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試已,長吏以鄉飲酒禮,會屬僚,設賓主,陳俎豆,備管弦,牲用少牢,歌《鹿鳴》之詩,因與耆艾敘長少焉。”能夠參與鹿鳴宴,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呢。所以說《鹿鳴》這首詩還真是“寓教於樂”之作。
先秦有很多用來進行教育的詩歌,它們亦莊亦諧,或正言勸戒,或委婉批評。從這些詩中,我們不僅可以發現古人十分重視對社會公德的培養,而且其教育方式,絕非後世的“捆綁式”或“填鴨式”。《淇奧》和《鹿鳴》可以作為這方麵的例證。《鄘風·相鼠》也是這一類的詩,不過因為內容的不同,它的感情色彩就強烈多了:
【原文】【今譯】
相鼠有皮,相鼠愛惜自己的毛皮,
人而無儀!人卻不講究禮儀!
人而無儀,人如不講禮儀,
不死何為?活著有什麼意義?
相鼠有齒,相鼠有堅固的牙齒,
人而無止!人卻不知道羞恥!
人而無止,人若不知羞恥,
不死何俟?不死還編什麼道理?
相鼠有體,相鼠有健全的肢體,
人而無禮!人卻不懂得道理!
人而無禮,做人不懂道理,
胡不遄死?為什麼不趕快赴死!
相鼠,據明人陳第說:“似鼠頗大,能人立。見人則立,舉其前兩足,若拱揖然。”相鼠,又名禮鼠、拱鼠。另一說,“相”,是審視、看的意思。詩人看到有些人荒淫無恥,耽於享樂,不顧廉恥,心中十分憤懣不滿,又不便直說,於是就作了這一首詩,希望他們能從中得到教育。詩裏將人和鼠對比,說老鼠尚且愛惜皮毛、愛惜儀表,人怎能不講禮儀、不講道德、不講道理呢?如果是這樣的話,還不如趕快去死!這樣的批評,雖然不直接指名道姓,但也是砭人肌膚、入木三分了。讀了這樣的詩,隻要還有點羞恥心的人,應該會有所收斂,或竟至於改邪歸正吧!
《詩經》以後,曆代都有寓教化於其中的詩歌傳世,諸如“教子詩”、“誡子歌”以及教育對象更為廣泛的詩,它們所產生的良好的社會效果,表明《詩經》“寓教於樂”、“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的創意,具有極為深遠的教育學、社會學、倫理學的意義,它的落英繽紛、流芳百代,也必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第六節諷諫之歌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這一首名叫《伐檀》的詩,出自《魏風》。據《周禮·冬官考工記》記載,古代百工之中,有“攻木之工”,其中包括製車輪的“輪人”和製車身的“車人”。他們的職責是為宮廷製作車子。因為工作需要,他們經常要進山砍伐樹木,風餐露宿,忍饑挨凍,非常辛苦。“勞者歌其事”,他們從自身百般勞苦而不得飽暖的生活,想到那些屍位素餐、飽食終日的在上位者,於是放聲唱起了這首怨憤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