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洋洋大觀的《詩經》(3)(3 / 3)

這種“從對麵設想”的手法,另辟蹊徑,並啟迪了後代詩人。如杜甫的《月夜》中:“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等句,全用“對麵寫法”,抒寫了困於長安的自己對遠在鄜州的妻子的思念。清人浦起龍評之為“心已馳神到彼,詩從對麵飛來”。

在反映征人思想感情的作品中,《豳風·東山》是很有特色的一篇佳構。它表現的是一個遠戍的士兵終於能夠回家了,他把歸家途中的見聞、感受和對過去生活的回憶,都彙聚在一首詩中,從而揭示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不幸,表達了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原文】【今譯】

我徂東山,我到東山去征戰,

慆慆不歸。一別幾年不得返。

我來自東,如今我從東邊回,

零雨其濛。細雨下得歡。

我東曰歸,我自東方回鄉路,

我心西悲。西望家園獨悲傷。

製彼裳衣,歸途穿上百姓衣,

勿士行枚。不再銜枚不打仗。

蜎蜎者蠋,青蟲蠕蠕欲動彈,

烝在桑野。附在野外桑樹上。

敦彼獨宿,士兵獨宿蜷成團,

亦在車下。戰車底下權作床。

我徂東山,我到東山去征戰,

慆慆不歸。一別幾年不得返。

我來自東,如今我從東邊回,

零雨其濛。細雨下得歡。

果臝之實,瓜蔞結果一串串,

亦施於宇。長藤掛在屋簷上。

伊威在室,土鱉屋裏到處爬,

蠨蛸在戶。蜘蛛窗上結網忙。

町畽鹿場,屋旁空地成鹿場,

熠燿宵行。磷火夜裏閃閃亮。

不可畏也,荒涼情景誰不怕?

伊可懷也。家鄉總歸叫人想。

我徂東山,我到東山去征戰,

慆慆不歸。一別幾年不得返。

我來自東,如今我從東邊回,

零雨其濛。細雨下得歡。

鸛鳴於垤,鸛鳥鳴叫土丘邊,

婦歎於室。妻子空房暗嗟傷。

灑掃穹窒,灑掃庭院堵牆洞,

我征聿至。我的征夫將回鄉。

有敦瓜苦,瓠瓜圓圓剖兩半,

烝在栗薪。長久放在柴堆上。

自我不見,自從你我分別後,

於今三年。至今三年日懷想!

我徂東山,我到東山去征戰,

慆慆不歸。一別幾年不得返。

我來自東,如今我從東邊回,

零雨其濛。細雨下得歡。

倉庚於飛,記得那天黃鶯飛,

熠燿其羽。兩個翅膀亮閃閃。

之子於歸,這個女孩做新娘,

皇駁其馬。馬兒有赤也有黃。

親結其縭,她娘為她結佩巾,

九十其儀。還把禮節細細講。

其新孔嘉,想她當年真漂亮,

其舊如之何?不知現在怎麼樣?

程俊英先生《詩經注析》解釋“豳風”說:“《豳風》共七篇,《破斧》說‘周公東征’,《東山》說‘我徂東山,慆慆不歸。’‘自我不見,於今三年’,這可能是隨周公東征的士卒在歸途中的歌唱。”周公東征的背景是這樣的:周滅殷後,武王封紂王之子武庚為諸侯,將殷地分為三部分,分別讓管叔、蔡叔、霍叔治理,並且監視武庚。武王死,成王年幼,由武王同母弟周公代為攝政。武庚聯合管、蔡以及殷商東方的舊屬國反周,周公率兵東征。最後的勝利當然屬於周,但是曠日持久的戰爭,也給人民帶來很大的災難。這個詩人就是參加東征,僥幸生返的士兵。所以一路上百感交集,浮想聯翩。詩的每一章開頭都用“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來詠歎,突出了詩歌的感傷情調。詩的第一章回憶軍中生活的艱苦,第二章以下就轉而懸想別後家中的情景,從家園的蕭條敗落想到妻子的空閨寂寞,特別是第四章由想念妻子進而回憶當年新婚時的情景,從那時的天氣一直到婚禮中的儀式,一切都曆曆在目,那種脈脈的溫情和對重逢的渴盼,似乎溢出紙麵,感染著人心。

第五節寓教之歌

生活在春秋末年的孔子,十分向往西周的禮樂文化,他“述而不作”,一生整理了《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種典籍,以教育學生。他很強調《詩》的教化作用。《論語》中好幾處都記載了孔子督促學生讀《詩》的話,如《季氏》: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鯉趨而過庭,曰:“學《詩》乎?”對曰:“未也。”曰:“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

《論語·陽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