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是痛苦的。李清照不是說“莫道不銷魂”嗎?但如果心頭還有希冀,受多少煎熬也還值得。可憐的是無望的愛,是被無端遺棄的人兒。《詩經》中有幾首民歌描寫了不幸的婚姻,最著名的是《衛風·氓》和《邶風·穀風》。《氓》敘述一個善良、多情的姑娘,受到一個虛情假意的男子的欺騙,最後被粗暴遺棄的悲劇故事。詩共六章,第一章敘述那個男子當初涎著臉來追求姑娘,善良多情的姑娘慎重地答應了婚期。第二章寫墮入愛河的姑娘對男子一片癡情:“不見複關,泣涕漣漣;既見複關,載笑載言。”看不到青年,姑娘傷心落淚;見到了青年,姑娘又說又笑。第三章寫遭到遺棄的姑娘,痛定思痛,她從自身的經曆,告誡姑娘們不要輕易相信甜言蜜語:“小夥子愛上你啊,說分手就分手了;姑娘要是愛上了,情絲糾纏難解脫”。第四章描寫姑娘被棄回娘家,千思萬想,黯然神傷。她回顧幾年的婚姻生活,自己實在沒有什麼錯,隻因為丈夫見異思遷,改變了舊心腸:“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現在親兄弟也不了解內情,還對其加以嘲笑。這樣的痛苦誰能忍受!她回憶了自己這一場不幸的婚姻後,終於下定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決心,和男子一刀兩斷,表現了性格中剛強的一麵。
有人說《氓》中的女主人公是因私奔而遭遺棄的,如朱熹《詩集傳》說:“此淫婦為人所棄,而自敘其事以道悔恨之意也。”《氓》中的女子,的確太過輕信,上了那個花言巧語薄情郎的當,但她未必就是“淫奔之婦”。其“子無良媒”、“秋以為期”以及“爾卜爾筮”之語,豈私奔者之所為?細細品味,問題的症結還在於夫權對婦女的支配。《大戴禮·本命》曰:“婦有七出: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丈夫要是生了離異之心,想遺棄妻子,還不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而整個社會輿論,自然都是這種封建禮教的支持者,這是客觀存在的殘酷事實。《氓》中的棄婦雖然深感悔恨、不平、憂傷,但她還不失為一個剛強的女性,她一旦認清“女也不爽,士貳其德”的事實,便斷然斬卻情絲,決不向那負心忘義的男子乞憐。相比之下,《邶風·穀風》要顯得哀婉纏綿多了,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在路上彳亍而行,痛苦地唱道:
【原文】【今譯】
習習穀風,山穀大風呼呼起,
以陰以雨。陰雲密布雨淒淒。
黽勉同心,夫妻本該一條心,
不宜有怒。暴跳如雷沒道理。
采葑采菲,采摘蔓菁和蘿卜,
無以下體。塊莖哪能一邊棄。
德音莫違,善意的話語你要聽,
及爾同死。我願和你同生死。
艱難備嚐、同甘共苦的妻子,卻被薄幸的丈夫趕出家門,她離開這個親手打造起來的家時,內心充滿了哀怨:
【原文】【今譯】
行道遲遲,一步一步慢慢移,
中心有違。心中有話口難言。
不遠伊邇,不肯多送我幾步,
薄送我畿。隻送我到大門前。
誰謂荼苦,誰說荼茶味道苦,
其甘如薺。我說它像薺菜甜。
宴爾新昏,你們新婚真快樂,
如兄如弟。如兄如弟好纏綿。
以上是詩的第一、二章。想到丈夫棄舊喜新,心中不禁憤憤難平,她覺得自己的姿色和新人相比並不差,就如涇水和渭水相比較,表麵似乎渾濁,底下卻一樣清徹無比。她不甘心自己辛苦置辦起來的家業,都落入新人之手,她本想報複新人:不要動我的魚梁!不要動我的捕魚簍!但一轉念,又覺無聊:自己既不見容於丈夫,將來的事情哪裏料得定?回想往事,曆曆在目:自己曾怎樣殫精竭慮,籌劃家計;曾怎樣急公大義、救濟鄰居,而丈夫卻背信棄義、以怨報德、以我為讎!這又是從何說起!這首詩句句出自棄婦的內心,有怨楚有不平,有割舍不斷的癡情,有明知無望的希冀。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愛情並不都是花前月下的吟詠唱和,也不都是兩地相思的魚來雁去,愛情中,除了棄絕之悲劇,愛情中還有與愛侶永別的刻骨銘心之痛。
梁朝女文學家劉令嫻有一篇為許慥推為“偉作”的《祭夫徐敬業文》,寫得悲愴淒惻、繾綣纏綿,茲錄其數節如下:雹碎春紅,霜凋夏綠。躬奉正衾,親觀啟足。一見無期,百身何贖!嗚呼哀哉!
生死雖殊,情親猶一。敢遞先好,手調薑桔。素俎空幹,奠觴徒溢。昔奉齊眉,異於今日。
從軍暫別,且思樓中;薄遊未反,尚比飛蓬。如當此訣,永痛無窮!百年何幾,泉穴方同。
這幾段文詞,簡淡自然,即使不用翻譯,讀者也能體會到劉令嫻喪夫的剜心之痛和對亡夫刻骨銘心的悼念之情。
《詩經》中有一首妻子悼念亡夫的詩,寫得同樣情真意切,扣人心弦。那就是《唐風·葛生》:
【原文】【今譯】
葛生蒙楚,葛蔓爬上老荊樹,
蘞蔓於野。蘞草長在荒野處。
予美亡此,我的好人他去了,
誰與獨處。曠野荒原好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