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沅君、陸侃如的《中國詩史》稱這幾首詩分別為“後稷傳”、“公劉傳”、“古公亶父傳”、“文王傳”、“武王傳”,如果把它們組合起來,就不僅僅是詩化的個人傳記,而是一部光輝的周族的創業史詩。它們無疑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史記·周本紀》中的一些章節,就是依據它們寫成的。
第二節勞動之歌
“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詩經》中有許多優美的民歌,是人們在生產勞動中創造的,詩人用它們來表達心中的快樂,用它們來發泄積鬱的痛苦,用它們來解除勞動的疲憊。請聽聽《周南·芣苢》這首歌吧!
【原文】【今譯】
采采芣苢,車前子采呀采,
薄言采之。快快采起來。
采采芣苢,車前子采呀采,
薄言有之。快快采些來。
采采芣苢,采呀采,快采車前子,
薄言掇之,一株一株拔起來。
采采芣苢,采呀采,去采車前子,
薄言捋之。把那籽兒抹下來。
采采芣苢,車前子,采呀采,
薄言袺之,放進衣襟盛起來。
采采芣苢,車前子,采呀采,
薄言之。掖起衣襟兜回來。
芣苢就是中藥中的車前草。關於它的藥效,有說其籽可治婦女不孕和難產;有說可治男子惡疾的,總之是一種很有用的藥草,所以婦人們都來采擷它。詩歌通過對“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之”等采摘動作的描寫,表現出婦女們歡悅的心情、勤快的勞動過程。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對這種情景作了十分形象動人的描述:佳詩不必盡皆征實,自鳴天籟,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無限。……讀者試平心靜氣,涵詠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嫋嫋,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
這種情景,不要說置身其中,就是閉上眼睛想想,也會為那遠古傳來的美妙歌聲所傾倒。漢代的《列女傳》記載了有關這首詩的一個小故事:宋人之女嫁為蔡人之妻,不幸丈夫染上惡疾。宋女之母勸女改嫁,女兒不從,說:“丈夫不幸,就是我的不幸,怎麼能離他而去呢?既然嫁給他了,就應從一而終,就算他遇上不治之症,我也不能改嫁。像芣苢這種草,雖然味道惡臭,人們也並不舍棄它,而是把它采來,浸泡給親人用。何況我們是夫婦呢?”於是她便作了《芣苢》這首詩,以明心誌。這個故事在當時流傳很廣。但是像宋女堅執的這種“從一而終”的觀念,在《詩》的時代並不普遍,而且詩中那種歡快的調子和宋女憂傷的心情也不吻合。所以這首詩的作者不可能是宋女。大概芣苢可治惡疾的說法,在社會上已經流行,當時漢儒提倡禮教,所以把宋女曾吟誦過的《芣苢》這首詩,附會為宋女所作,當作宣傳貞節的教材吧?另外一首富有情趣的勞動詩歌,是《魏風·十畝之間》:
【原文】【今譯】
十畝之間兮,十畝桑林寬又寬啊,
桑者閑閑兮,優哉悠哉來采桑,
行與子還兮。采完和你把家還。
十畝之外兮,十畝桑林外邊寬啊,
桑者泄泄兮,自由自在來采桑,
行與子逝兮。采完和你去那方。
在寬闊的桑林地帶,采桑姑娘們正在勞動,她們三五成群地或動手移步,輕笑淺語;或呼朋喚友,相約歸去。這首采桑曲的每句都用了一個語氣詞“兮”,恰當地表達出了一種輕鬆、舒緩的情調,使人真切地感受到桑林中祥和、快樂的氣氛。
古時候,貴族女子出嫁前,要由女師教給她們婦德、婦言、婦容、婦工方麵的知識,出嫁前三個月,還要進行一次宗廟祭祀,所用祭品是魚、、藻之類。準備祭品的工作,當然是由奴隸們擔任的。《召南·采》就是女奴們一邊采一邊唱和的勞動歌曲:
【原文】【今譯】
於以采?在什麼地方采草?
南澗之濱。在那清清南澗旁。
於以采藻?在什麼地方采水藻?
於彼行潦。在那彎彎溪流畔。
於以盛之?采來藻裝哪裏?
維筐及筥。大筐小筐盛起來。
於以湘之?采來藻哪裏煮?
維錡及釜。用那小鍋和大釜。
於以奠之?什麼地方供祭品?
宗室牖下。宗廟窗前來擺滿。
誰其屍之?儀式由誰來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