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洋洋大觀的《詩經》(1)(2 / 3)

弓矢斯張,張弓搭箭,士氣昂揚,

幹戈戚揚,肩扛幹戈,手舉盾牌,

爰方啟行。步調一致,奔向遠方。

詩一開始的“篤”字就寫出了公劉的忠厚和勤於職守,在遷徙之前,他整治田畝、囤積糧食,為保證途中需要,他命令將幹糧裝滿袋,為防備意外,他命令士兵彎弓搭箭,高舉幹、戈,精神飽滿地直奔遠方。

公劉到了豳(陝西旬邑縣西)以後,忙著察看地形,席不暇暖,“陟則在隰,複降在原”,一會兒登上山頂,一會兒下至平原,身先士卒、不憚勞苦。他選擇“京”地營建宗廟,帶領百姓種植糧食。人民安居,公劉之國漸具規模。詩的最後四句這樣描寫當時的盛況:

【原文】【今譯】

夾其皇澗,皇澗兩旁,屋舍整齊,

遡其過澗,過澗兩邊,新居並立,

止旅乃密,外來民眾生活安定,

芮鞫之即。沿河上下人煙密集。

公劉的聲望越來越高,依附他的人也日益增多,早來的人有的住在皇澗兩岸,有的麵向過澗搭屋;遲來的人隻好沿著水邊蓋房子。可以想見,那時豳地一帶人聲笑語,雞鳴犬吠的繁榮安定的景象。公劉真不愧是創業之主啊!

《綿》記敘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率領族人由豳地遷往岐山的事跡。從公劉到古公亶父十代,都以豳為生息之地,但北方的戎狄不斷侵擾周族,古公亶父無力抵抗,就帶著家小和部眾,遷居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各地的人聽說古公是仁人,紛紛扶老攜幼來歸附他,人口比在豳地時更多了。古公就在周原上開辟土地,建造房屋,砍樹修路。詩的第六章描寫工地上的熱鬧場麵:

【原文】【今譯】

捄之陾陾,呯呯呯呯把土裝,

度之薨薨,轟轟隆隆填土忙,

築之登登,搗土夯土登登登,

削屢馮馮。削高拍平響乒乓。

百堵皆興,百堵高牆築起來,

鼛鼓弗勝。大鼓擂得震天響。

建築工地上,“呯呯”的搗土聲,“薨薨”的投土聲,交雜著“登登”的搗土聲、“馮馮”的削土聲,真是五音繁會、群樂並作,一支充滿勞動激情的交響樂章在工地上空回蕩。楊公驥《中國文學史》說:“詩中不僅有聲有色地描寫了建築房子的過程,而且表現了周人對新生活方式的歡欣。”古公遷岐以後,勵精圖治,振興周室,為後來文王的興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綿”的意思,據姚炳《詩識名解》解釋說:“瓜生皆由小以至大,始雖為瓞(小瓜),漸繼成瓜,瓜成又複生瓞,此所謂綿綿不絕意耳。”詩以此比喻周族將由弱而強、生生不息,的確非常生動形象,而且寓意深遠。

這首詩最後兩章還附帶提到文王箕紹太王,文治武備、人民歸順的一個小故事:虞(故地在今陝西朝邑縣境內)、芮(故地在今山西平陸縣境內)兩國國君互相爭奪土地,糾纏不休,聽說文王公正賢明,就約定說:“西伯(文王),仁人也,盍往質焉。”兩人一起找文王評理去了: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入其邑,男女異路,斑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讓為大夫,大夫讓為卿。二國之君,感而相謂曰:“我等小人,不可以履君子之庭。”乃相讓,以其所爭田為閑田而退。

《毛傳》上的這則故事說明文王的確是個仁君,所以他能夠得到許多賢臣良將的輔佐,終於成就了大業。

《皇矣》是稱頌太王振興周邦、太伯王季讓國和文王受命並且伐密、伐崇取得勝利的詩歌。如其中第五章:

【原文】【今譯】

帝謂文王:上帝諄諄誡文王:

“無然畔援,“不要暴虐學猖狂。

無然欣羨,不要垂涎他人物,

誕先登於岸。”先踞高位基業創。”

密人不恭,密須國人不恭順,

敢拒大邦,竟敢侵犯我大邦。

侵阮徂共。既侵阮國又圖共,

王赫斯怒,文王發怒須發張。

爰整其旅,整頓軍隊伐元凶,

以按徂旅。阻止敵兵向莒方。

以篤於周祜,周族福氣大增長,

以對於天下。國力強盛威名揚。

方玉潤《詩經原始》評這幾章道:“連用‘帝謂文王’句,特筆提起,是何等聲靈!通篇文勢皆振。後代文惟韓愈往往有此。”這首詩不但在藝術上有此氣勢,作為曆史文獻,它的價值也是很珍貴的。

《大明》主要是歌頌武王克商伐紂的功績。《逸周書·世俘解》記載說:“甲子朝,至,接於商,則鹹劉(殺)商王紂……甲寅謁殷於牧野……王入,進萬(萬舞),獻《明明》(《大明》),三終”。據推算,“甲寅”日是武王於“甲子”日滅殷後之第五十天,可知此詩作於武王滅殷後不久。詩中最精彩的篇章是描寫武王和商朝軍隊在牧野展開戰鬥的壯觀場麵(如上所引)。詩中寫商紂的戰旗密集有如森林,寫武王在牧野大義凜然、莊嚴宣誓。廣闊的戰場上,周朝士兵奮不顧身、勇猛出擊,戰車隆隆,戰馬奔騰,尚父一馬當先,猶如雄鷹奮翅飛揚,終於擊敗了商紂,重新開創清明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