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洋洋大觀的《詩經》(1)(1 / 3)

《論語·陽貨》中有一段經常被人引用的話,那就是孔子對《詩經》的評價:“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那麼,《詩經》涵蓋了哪些內容呢?

第一節周族史詩

每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的史詩。這些史詩像曆盡歲月滄桑的老人,娓娓講述著本民族曆史發展中的重大事件和英雄們的業績。周族的史詩也一樣,它們生動、形象地反映了那個離我們很遠很遠的時代中,先人們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作鬥爭、和殘酷的社會環境作鬥爭的情景,充分體現了先人們不但具有創造世界的卓越能力,而且具有偉大的藝術想象力。

世界各民族的史詩,主要來源於上古人民創作的歌謠、英雄的傳說以及神話故事,在世代口耳相傳的過程中,被收集、整理成了史詩的形式。這些史詩不斷地流播、傳承,不斷得到充實、潤色,同時也得以保存。《詩經》中五篇周民族的史詩,就是這樣產生、流傳和被保存下來的。它們就是《生民》、《公劉》、《綿》、《皇矣》和《大明》,這五篇詩都在《大雅》中。它們雖不是宏篇巨製,但卻比較完整地敘述了從始祖後稷誕生到武王伐紂勝利為止的周部族的發祥、發展、壯大的主要曆史環節,突出了周民族祖先篳路藍縷、艱難創業的精神,歌頌了為周民族的繁衍、壯大作出巨大貢獻的後稷、公劉、太王、文王、武王這幾位英雄祖先。

我們先看《生民》,它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神奇動人的神話故事:有一天,帝嚳之妃薑嫄到郊外奉行“禋祀”之禮,以祓除無子之疾。她看見地上有一個巨大的腳印,便把腳踩在足印的趾頭上,回來後她發現自己懷了身孕,生下來的孩子叫作後稷。後稷初生時是個圓球形的肉體,連哭聲都沒有,薑嫄驚恐不安,以為上帝不接受她的“禋祀”,才給她這麼一個怪胎,於是忍痛將後稷遺棄了。所以後稷又名作“棄”。誰知把棄丟在小巷裏,牛羊走來哺育他;把棄丟在樹林中,伐木者走來救了他;把棄丟在寒冰上,鳥兒飛來嗬護他。後稷就這樣神奇地長大了。他從小就表現出了非凡的農藝。他種大豆,大豆豐收;種禾苗,禾苗茂盛……無論菽麥瓜果,在後稷的培植下,無不結實累累。《生民》的第五章是這樣描寫後稷種莊稼的:

【原文】【今譯】

誕後稷之穡,後稷種田最拿手,

有相之道。的的確確有絕招。

茀厥豐草,先把亂草來鋤掉,

種之黃茂。再把五穀種下了。

實方實苞,嫩芽長大結花苞,

實種實褎,新苗漸漸身子高,

實發實秀,挺起禾稈抽出穗,

實堅實好,籽粒飽滿顏色好,

實穎實栗,禾穗碩大年豐收,

即有邰家室。人人都往邰地跑。

後稷不愧是個農業專家,他除草播種,禾苗壯碩,穀穗飽滿。詩歌細致逼真的描寫,使我們仿佛親耳聽到莊稼拔節的唰唰聲,看到五穀豐收的喜人情景。

因為後稷有種植莊稼的特殊本領,他為周族人立下了巨大的功勞,他因而被周人推為祖先,人們尊他為“穀神”,並且用代表百穀的“稷”來稱呼他。

現在我們知道,所謂薑嫄履大人跡而生稷的說法,不過表明這時還屬於母係製向父係製轉化的時期。母係社會是一個男女野合的時代,人們隻知有母而不知有父,所以都認為薑嫄生子是履大人跡之故。曆史上可能確有後稷其人,我們從一些古籍中還可以發現有關後稷的材料:《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孟子·滕文公》:“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育。”可見周人對這位先人是多麼地愛戴,也可以看出農業對周民族的繁衍生息有著多麼重要的意義。

周族另一首著名的史詩是《公劉》。“公”是爵,“劉”是名。據周世係記載,公劉是從後稷算起的第四代,其時約為公元前一七○○年左右,大約在夏末商初之際。公劉是夏代末期周族的酋長。當他和他的族人居住在邰這個地方的時候,受到夏桀部的騷擾,《史記·劉敬傳》記:“公劉避桀居豳。”於是他毅然決定舉族遷徙,渡過渭水遷往豳地(今陝西邠縣和永壽縣之間)。史書對公劉的評價很高,《史記·周本紀》說:“公劉雖在戎狄之間,複修後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渡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人歌樂,思其德。”詩的首章寫公劉率眾出發:

【原文】【今譯】

篤公劉,公劉忠誠善良,

匪居匪康。沒有一天把福享。

乃埸乃疆,他把田園整治,

乃積乃倉。他讓糧食歸倉。

乃裹餱糧,準備幹糧好上路,

於橐於囊。大袋小袋都裝滿。

思輯用光,大家努力為國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