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詩》的結集(1 / 3)

前麵說過,《詩經》中的作品,產生的地域相當廣袤,作者十分複雜,創作時間非常漫長。它是如何被編定、如何結集的呢?關於這個問題,一向有“王官采詩”說、“孔子刪詩”說、“太師編詩”說三種解釋。

第一節“王官采詩”說

《漢書·藝文誌》記:“古有采詩之官,王者所以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漢人對古代采詩情景的描述是十分生動的。如《漢書·食貨誌》說:“孟春之月,群居者將散,行人振木鐸徇於路以采詩,獻之太師,比其音律,以聞於天子。”木鐸,是一種木舌金鈴;行人,即指采詩官員;徇於路,就是到處采集民歌的意思。劉歆《與揚雄書》說:“詔問三代、周、秦軒車使者、逌人使者,以歲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戲。”“逌人”也是采詩官。何休《春秋公羊傳注》說得更明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無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間求詩。鄉移於邑,邑移於國,國以聞於天子。”這就表明,在朝廷任命的專職采詩官員之外,還有“兼職”的民間采詩人。他們一方麵為朝廷收集民歌民謠,一方麵也解決了衣食問題。

先秦古籍中對“采詩”也有記載。《左傳》魯襄公十四年引《夏書》雲:“遒人以木鐸徇於路,官師相規,工執藝事以諫。”《孟子》雲:“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宋翔鳳《孟子趙注補正》解釋道:“《孟子》:‘王者之跡熄’……言王國無遒人之官,而詩遂亡矣。”以上的意思是,采詩官廢止之後,詩歌就湮沒無聞了,《春秋》這一部書就產生了。

這樣看來,上古確實有采詩的製度,有這樣一種製度的保證,三百零五篇詩的被網羅,就是很自然的事,何況據古書記載,古代還有獻詩、獻曲的事呢。

“自王以下,各有父兄子弟以補察其政:史為書,瞽為詩,工誦箴諫,大夫規誨,士傳言,庶人謗”。(《左傳》襄公十四年記師曠語)

“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蒙誦、百工諫……”(《國語·周語上》)

“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禮記·王製》)

“吾聞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聽於民,於是乎使工誦諫於朝,在列者獻詩,使勿兜;風聽臚言於市,辨祅祥於謠,考百事於朝,問謗譽於路。有邪而正之,盡戒之術也。先王疾是驕也”!(《國語·晉語》記範文子戒趙文子語)

這些太師、公卿、在列者所獻給天子或王者的詩,有的是自己創作的(如《大雅》、《小雅》中的一些作品),有的是民間采集來的風詩,還有一種,可能是各諸侯國之間相饋贈的。《左傳》襄公十一年記載:“鄭人賄晉侯以師悝、師觸、師蠲,廣車、車淳十五乘,甲兵備。凡兵車百乘,歌鍾二肆,及其磬,女樂十八。”師悝、師觸、師蠲都是著名的樂師,歌鍾、磬,是樂器,女樂是會奏樂的女子。因為晉侯是諸侯的盟長,可以得到其他諸侯進獻的樂詩,那麼以周天子之尊,列國更應該向他獻詩樂。所以各國的詩歌集中到周太師手中,是很正常的事。

曾經有許多人懷疑“王官采詩說”,其根據是在漢人的記述中,采詩的時間有暮春、有八月之說;采詩的方式有遒人采詩,也有年老無子之人采詩之別。因為說法不一,所以引起疑問。漢人距離春秋時期,至少也有五、六百年之久,雖然也許有些史料可作依據,但其中必會產生一些偏差。但是懷疑采詩之說的人,也還未能提出更有利於他們論點的證據。看來,采詩製度在一定的時間和地域內是確實存在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