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詩經》的作者、時代及地域(3)(1 / 3)

平王王都所在地舊稱洛邑,即現在河南之洛陽、孟縣、泌陽、偃師、鞏縣、溫縣一帶。

《王風》的內容多反映“平王東遷、家室飄蕩”之際社會動亂、民生倒懸的情況,如《黍離》、《兔爰》、《君子於役》、《揚之水》等。當然,《王風》中也有幾首著名的情詩,如《采葛》中“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詠歎,早已膾炙人口。

《鄭風》

周幽王時,鄭桓公擔任周王司徒,幽王被犬戎所殺,桓公同時被害,其子武公繼位,仍沿用鄭的國號,這時大約是公元前七百七十年,也就是和平王東遷同時。《鄭風》中時代可考的有《清人》。《左傳》閔公二年載:“鄭人惡高克,使帥師次於河上,久而弗召,師潰而歸,高克奔陳。鄭人為之賦《清人》。”此事發生在公元前六六○年左右,據此可以判定,《鄭風》各詩的創作時間大約在東周至春秋時期。

鄭國的都城在新鄭,即今河南鄭州一帶。鄭國在地理上處於苤山和山之間,夾著溱水和洧水。因為山高水險,交通不便,所以這裏的人民所受到的禮樂教化的影響較少。班固《漢書·地理誌》亦說:“(鄭國)土而險,山居穀汲,男女亟聚會,故其俗淫。”在鄭國民間一直盛行著在春暖花開的上巳節,男女在溱洧之上踏春、聚會的風俗。

鄭國的地理特點和風俗特色,使鄭詩在內容上多歌詠男女相悅之情,如《溱洧》、《蘀兮》、《山有扶蘇》、《野有蔓草》等等,都是著名的情詩。因此,鄭詩從古就受到儒家的攻擊,孔子排斥鄭聲:“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當然這裏的“淫”,主要是指這種音樂有使人放縱、失去節製,不符合禮樂之道的意思。又如《荀子·樂論》說:“鄭衛之音,使人心淫。”

《齊風》

齊國在山東的北部和中部,是東方諸侯中的大國。《齊風》中的《南山》和《敝笱》兩篇,據說是諷刺齊襄公和胞妹文薑私通的事。襄公的同父異母妹妹文薑,出嫁前就和襄公有曖昧關係,嫁給魯桓公之後,仍和齊襄公淫亂,魯桓公斥責文薑,文薑向齊襄公哭訴,襄公竟然指使公子彭生殺害了魯桓公,此事在《左傳》桓公十八年中記載頗詳。因此可知這兩篇是春秋時期的作品。

齊國首都臨淄,是春秋時的大都會,經濟相當繁榮,人民精神比較愉悅,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因此《齊風》表現愛情的作品也較多,如《雞鳴》、《東方之日》等。

齊詩的總體特點是樂調比較舒緩。班固《漢書·地理誌》說:“齊詩曰:‘子之還兮,遭我乎峱之間兮。’又曰:‘俟我於著乎而。’此亦其舒緩其體也。”班固所舉齊詩,乃《齊風》之《還》和《著》,這兩首詩皆雜言體,而且多語氣詞,的確較他詩為舒緩輕柔,紆徐從容。

《魏風》

魏在周惠王十六年(公元前六六一年),被晉獻公所滅,所以所有的魏詩(七篇),都是在公元前六六一年前所作的。

魏國的故地在今山西芮城東北一帶,這裏是黃河折流之處,國土狹小而貧瘠,自然災害多,生產力又低下,而國君又多貪鄙,而且長期受到秦、晉兩個大國的逼迫,賦稅、勞役繁重,民不堪其苦。所謂“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因此魏詩的內容多揭露、諷刺居上位者。如著名的《碩鼠》、《伐檀》,都是《詩經》中最有代表性的諷刺詩歌。

《唐風》

我們今天都稱山西為“晉”,其實古晉地本來應該叫“唐”。曆史上有個“桐葉封弟”的故事,說的是周成王有一次用桐葉剪成一個圭,送給弟弟叔虞,說:“我把這個封給你吧!”圭,是古代帝王、諸侯舉行隆重儀式時所用的玉製禮器,輕易是不使用的。周公告訴成王“天子無戲言”的道理後,成王就把叔虞封為唐的諸侯。到了叔虞的兒子燮侯,因為唐地境內有晉水,就把國號改為“晉”。地域在今山西省中部太原一帶,包括翼城、曲沃、繹縣、聞喜等地區。不稱其詩為晉風而稱《唐風》,就是因為它原先是唐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