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地理誌》稱:“昔後稷封邰,公劉處豳,太王徙岐,文王作豐,武王治鎬,其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故豳詩言農桑衣食之本甚備。”豳詩的確帶著較濃鬱的農業色彩。如長詩《七月》,敘述了農民一年到頭的農事活動。《豳風》中的《破斧》一詩,有“周公東征”之句,《破斧》即詠周公東征之事,故可知此詩當作於此時。
《雅》
《大雅》和《小雅》的作者,大部分屬於周的貴族階層,所以它們產生的地域主要是在西周的鎬京和東周的首都洛邑。
《大雅》三十一篇,其中保存著被後人譽為“周人開國史詩”的五篇作品,即《生民》、《公劉》、《皇矣》、《大明》、《綿》。這五首詩歌頌了創業先祖的功業和品德,它們都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大雅》的首篇是讚頌文王崇高品德的《文王》。《呂氏春秋》曾引用《文王》中的詩句,指出此詩是周公姬旦所作。所以它的創作時間可能在西周前期。最晚的詩是《瞻卬》和《召旻》,兩詩均諷刺周幽王任用小人,以致亂政亡國。因此,當為周幽王時期的作品。
《小雅》七十四篇,其中有證據說明屬於最早的詩可能是作於厲王時的《大東》,傳統的看法都認為此詩為譚國大夫所作(譚亦為東國),《漢書·古今人表》記譚國大夫是周厲王時人。最晚的詩是《節南山》和《正月》,因為其中提到“尹氏”和“褒姒”。尹氏是幽王時作威作福、任人唯親,導致朝政動蕩不安的太師,人們痛恨他,故作《節南山》以剌。褒姒是幽王的寵姬。可見這兩首詩約作於幽王末年、平王初年,即公元前七七○年左右。
《小雅》中的一部分民歌,無論在內容和藝術表現方麵,都可以和《國風》中最優秀的詩歌媲美,如《采薇》等。
《頌》
《頌》詩包括“周”、“魯”、“商”三《頌》。
《周頌》作於武王、成王、康王、昭王時代,時間跨度約一百年。其產生地點在周京都鎬京一帶。
《商頌》曾被認為創作於殷商時代。但從漢代開始,便有學者提出它是春秋時期宋國的作品,如《史記·宋世家》“讚”中說:“襄公之時,修行仁義,欲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湯、高宗殷所以興,作《商頌》。”不過據《左傳》記載,正考父是戴公時的大臣,戴公即位在公元前七九九年。宋襄公元年即公元前六五○年,襄公與楚爭盟主之事發生在公元前六三八年。正考父如果為襄公作《商頌》,至少要活一百八十多歲。此外,《左傳》隱公三年中已引用了《商頌》中的詩句,這是公元前七二○年的事,據此可以斷定,《商頌》是公元前八、七世紀之間宋國的詩,其產生地在今河南商丘。
《魯頌》產生在周的後裔封地魯國,即現在的山東省曲阜一帶。《魯頌》裏有《宮》一詩,中有“奚斯所作”之句,奚斯是魯僖公時人。又有一詩,《毛序》認為“史克作是頌”,史克是魯襄公時人,據此,《魯頌》大約是春秋時期之詩。
以上是對《詩經》中各類詩產生的時代和地域所作的大概情況的介紹。因為從西周到春秋,戰事不斷,領土的分裂、兼並,國都的遷徙、淪沒都是司空見慣之事,而古今地理的沿革,史料的散佚、錯雜,更是在人們意料之中,這些都給今人的研究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難,所以要提出絕對準確的時間和空間,的確是勉為其難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