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左傳》記載,晉昭侯封其弟成師於曲沃後,在成師的治理下,曲沃的勢力漸漸超過了晉侯,於是晉侯產生了戒心和妒忌心,兄弟鬩牆,手足相殘。持續六七十年的內部鬥爭,把晉地人民拖入水深火熱之中,人人感覺朝不保夕,詩歌中也就流露了及時行樂的消極思想,如《蟋蟀》、《山有樞》等。
《秦風》
周平王東遷之時,秦襄公因勤王有功,被封為諸侯,並受賜邽、酆之地,所以秦的領土從甘肅天水一帶逐漸擴大到今陝西地區及甘肅東部。
秦原是遊牧民族,秦地又接近戎狄,所以很有縱橫馳騁、馬革裹屍的尚武精神。這種精神在詩歌裏的表現,就是《無衣》、《小戎》、《車鄰》等詩中的慷慨悲涼之氣。《秦風》中年代可考的作品有《黃鳥》、《渭陽》。《黃鳥》為秦國子車氏三子被秦穆公強迫殉葬一事而作,其時在魯文公六年(公元前六二一年)。《渭陽》是秦太子罃送舅父晉公子重耳的詩。晉公子重耳為避驪姬迫害,先後在齊、楚、秦各國流亡。周襄王十五年(公元前六三五年),秦穆公派兵護送重耳回晉國,立為晉君。罃送別重耳時,作此詩以贈。所以《秦風》大抵是公元前七七○年到公元前六二一年之間的作品。
《陳風》
陳國的由來和舜有關係。史載周武王把女兒嫁給舜的後裔胡公滿,封地為陳,使祀舜帝,其地域為今河南淮陽、柘城以及安徽亳縣一帶。陳地既然受封祀祖,所以向有“好巫覡禱祈,鬼神歌舞之樂”的習俗,《漢書·地理誌》稱:其地“婦人尊貴,好祭祀用巫,故俗好巫鬼,擊鼓於宛丘之上,婆娑於枌樹之下,有太姬歌舞遺風”。陳詩中《宛丘》、《東門之枌》等作品,都是這種遺風的體現。
《陳風》中《株林》一詩刺陳靈公淫於夏姬一事。此事發生在魯宣公九年至十年,故此詩當作於公元前六○○至五九九年之間。這是目前為止知道的,《詩經》中最晚出的詩。
《檜風》
檜,也作鄶。檜的故地在今河南省鄭州以南、密縣以東。《檜風》隻有四篇。其《隰有萇楚》、《匪風》都是亂世哀苦之音。方玉潤《詩經原始》說:“此必檜破民逃,自公族子姓以及小民之有室家者,莫不扶老攜幼、挈妻抱子,相與號泣路歧,故有家不如無家之好,有知不如無知之安也。”“檜破民逃”,指的是西周末年,鄭桓公一舉消滅檜、虢等十個小國的事。
《曹風》
曹本是小國,原本是周武王之弟的封國,處於衛、魯、宋三國之間,其地約為今山東省西南部的菏澤、定陶、曹縣一帶。曹國疆域不大,統治者多腐敗平庸,周敬王三十三年(公元前四八七年),為宋景公所滅。
《曹風》共四篇。其《候人》一詩,《毛詩正義》和《詩集傳》均認為是諷刺曹共公不用賢人僖負羈,而乘軒者三百人的事。僖負羈是春秋時與晉文公同時的人,所以可知《候人》約作於公元前六四○年左右。《下泉》一詩,據西漢焦延壽《易林》所考,約作於周敬王末年。
《豳風》
豳,亦作邠,豳地在今陝西省邠邑、邠縣一帶。周的先祖公劉最早開發了豳地。它是周民族發展、壯大的搖籃。平王東遷洛邑以後,豳地遂為秦國所有,所以《豳風》應產生於西周,是《國風》中最早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