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孟子的思想置放於整個世界的大範圍中,從東西方文化的比較中考察孟子思想的全球性意義,也是一種“大時空”的方法。羅祖基的《淺談孔孟在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一文(見《孟子思想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指出:“孔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巨人,他們所倡導的仁學,不僅對我國兩千餘年的封建社會史起過重大的作用,而且對世界的思想文化也有極其深遠的影響。”羅文認為東方哲學與希臘哲學不同,東方哲學很少反映人和自然之間的關係,而以對人和人之間關係的概括為特點,表現為孔孟的仁,佛的慈悲和基督的愛。而孔孟的仁無論是其內容和形式,都遠遠高於佛教和基督教的主旨。它在形式上,沒有采取神秘主義,更沒有給其崇信者設置一個彼岸世界,而是奠基於現實之上,采取純理性的邏輯推理的一種學說。羅文特別分析了孟子的思想,指出孟子在係統的性善論基礎上,建立了一整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論,形成了一個以情理而不是以宗教為邏輯中介的完整又嚴密的體係。羅文最後指出,孔孟在海外不僅影響了朝鮮、日本、越南等亞洲國家,而且對西歐也是影響巨大。例如,普盧開在法國革命前夕引用孟子“性善論”作為反對霍布士性惡性說的理論根據;法國民主派革命家在反對君主專製時認為:“即使是最先進的理論,也沒有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更為激進。”(皮提埃《東方聖經》)
二、比較法。通過孟子的思想與孔子、荀子、宋明理學家們的思想比較,考察孟子思想的獨特之處,討論其在儒學中的地位。
《孔孟月刊》早在幾十年前就曾連載了賴明德先生的《荀孟學說比較研究》(上、中、下)。第一屆孟子學術思想討論會上,蔡德貴先生提交的《孟子的哲學思想及其對宋明理學的影響》、劉宗賢先生提交的《略論孟子的“心性說”與王陽明的“良知”論》,也是從比較的角度進行的考察。1987年由山東孔子學會、山東大學等聯合發起召開了“孔孟荀比較研究”學術討論會,從比較研究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提交的論文中,有高晨陽先生的《孟荀天人關係思想異同比較》。高文指出,孟子強調天命,主張天人合一;荀子強調天道自然,主張天人之分,二者是對立的,但是在相對對立的意義上,二者還有相似性和一致性。孟荀天人關係的觀念,既有異,又有同,異中有同,同中有異。然後,高文從“天道自然層麵上的思想比較,天命層麵上的思想比較,宇宙本體層麵上的思想比較,人性層麵上的思想比較”等五大方麵進行研究。另外,王海明的《孔孟荀仁學之比較》、劉德增的《孔子、孟子與荀子禮觀之比較研究》、駱承烈的《孔孟荀的育才觀》,丁原明的《簡論孔孟荀的生態意識》、李兆森的《孔孟荀音樂三部曲》等都是運用比較法研究孟子的成功的探索。(詳見《孔孟荀比較研究》一書)
學術研究,推陳出新最為不易。我們不僅要勤於動手,勤於用腦,而且要注意同他人的交流討論。獨學而無友,將孤陋而寡聞。參加一些學術討論會,是同他人交流的好機會。1984年在孟子故裏鄒縣召開了第一屆孟子學術思想討論會,1988年召開了第二次。1994年在鄒城召開了孟子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另外,1987年在山東曲阜召開的儒學國際學術討論會等都是學術交流的盛會。注意學術動態,參加學術討論,將對我們的研究大有裨益。
以上我們談了些有關研究《孟子》的設想和體會,鑒於作者學力所限,難免膚淺。如果這些淺陋之說能給有誌於《孟子》研究的讀者們有所啟迪的話,將是我們最大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