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孟子》在文章的描寫技巧上,不僅以簡約的含蓄取勝,而且還有一些比較精細的刻畫,如《滕文公下》塑造了一位具有怪僻性格的廉士形象:陳仲子豈不誠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無聞,目無見也。井上有李,螬食實者過半矣,匍匐往,將食之,三咽,然後耳有聞,目有見。(第十章)
文中寫廉士陳仲子居住於陵,三天沒有吃東西,耳朵沒有了聽覺。井上有個李子,金龜子已經吃掉了大半,他爬著去,拿來吃,吞了三口,耳朵才有了聽覺,眼睛才有了視覺。一位生動的廉士形象躍然紙上。又如《梁惠王上》中刻畫了梁襄王這樣一個庸才君主的形象:孟子見梁襄王,出,語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於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之?’……”(第六章)
孟子在背後議論梁襄王,說他外表不像一個國君,言談舉止也不值得人們敬畏。為了具體描繪梁襄王的庸才形象,孟子又轉述了梁襄王與他的一場對話,使梁襄王的形象更加生動、可感。《孟子》還善於運用篇幅較長的議論文字,如《告子下》載: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第十五章)
本文論述了人要擔當大任必須先經受艱苦的磨煉,國要長治久安必須有憂患觀念。文章先列舉了六位古代賢人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崛起的事例,說明有作為有成就的人物,總是在艱難曲折的痛苦磨煉中成長的,備受考驗,才能為日後事業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接著,論述了人有了過錯能改正,就會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增長自己的才幹;經過困苦的思慮,才能創出奇計異策;痛苦的磨煉表現在臉色上,吐露在語言中,才能被人了解。這是成就大業的傑出人物的必由之路。最後,從一正一反兩方麵的論說歸納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中心論點。文章通篇由排比句構成,氣勢恢宏,極富雄辯力。
此外,《孟子》中寓言故事很多,含意豐富,說理巧妙。如《揠苗助長章》: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公孫醜上》第二章)
作者通過這個寓言故事,描繪了拔苗者的憨態和愚笨,辛辣地諷刺了那些違反客觀規律辦事的人,從而說明一個人的浩然之氣是依靠平日不斷行義,逐漸積累自然地培養起來的,絕不能像拔苗者那樣急於求成。此外,又如《齊人有一妻一妾章》(《離婁下》第三十三章),通過一個戲劇性的情節,勾勒出了一個卑鄙虛榮的小人形象,尖銳地諷刺了戰國時代不擇手段地追求富貴利達的人們。孟子這些具有故事情節的寓言,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提高了作品的文學性。
第二節《孟子》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影響
孟軻在儒家中是有重要地位的,漢代曾設有專研究《孟子》的博士官。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韓愈對孟軻大加推崇,後來《孟子》被列入“經書”。《孟子》不僅在經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國文學史上同樣具有重要的地位。唐宋古文家韓愈、歐陽修、蘇洵、王安石、蘇軾等,不獨在思想方麵受它的影響,在文章方麵也是努力學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