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孟子》的文學成就及其對後世的影響(3 / 3)

韓愈極力推尊孟子,甚至以孟子道統的繼承人自居。他說:“孟氏,醇乎醇者也”(《讀荀子》),“以為功不在禹下”(《與孟尚書書》)。他曾以宣揚“仁政”為題,寫過一些反對官吏聚斂,要求輕徭薄賦的作品。陳祥耀《唐宋八大家文說》“韓愈文說”中說:退之之文,最得力於孟子與史遷,然於先秦、兩漢諸家,又多所取資;其文化駢為散,然其鋪張排比處,又得奇偶相生之妙。(《總說》)

他還引了林雲銘對《本師說》的評論:

行文錯綜變化,反複引證,似無段落可尋。一氣讀之,隻覺意味無窮。史臣稱其與《原道》、《原性》諸篇,皆興衍宏深,與孟軻、揚雄相表裏。(《賦、論及雜著》)

《孟子》對北宋古文家蘇洵的影響也很大,他在《上田樞密書》中說:數年來退居山野,自分永棄,與世欲日疏闊,得以大肆其力於文章。詩人之優柔,騷人之精深,孟、韓之溫淳,遷、固之雄剛,孫、吳之簡切,投之所響,無不如意。(《總說》)

蘇洵又在《上歐陽內翰第一書》中說他自己:取《論語》、《孟子》、《韓子》及其他聖人、賢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終日以讀之者七八年。(《總說》)

南宋朱熹在《語類》中評論說:

老蘇隻就孟子學作文,不理會他道理,然其文亦實好。

明朝文學家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也說:

蘇文公崛起蜀徼,其學本申、韓,而其行文雜出於荀卿、孟軻及《戰國策》諸家,不敢遽謂得古人六藝者之遺。

北宋著名詩文作家王安石也深受孟子的影響,他竟比喻孟子為“委蛇於蒼旻”的“日月”(見《楊雄三首》之一);他一再稱引孟子所謂“先王之政”,“治國養民之道”,要求神宗皇帝“以孟子之說觀方今之失”(《上皇帝萬言書》),還強調:“至‘狗彘食人食則檢之,野有餓莩則發之’,是所謂政事。”都是借孟子及其言論,抒發自己之所主張。王安石曾經在一首題為《孟子》的詩中寫道:沉魄浮魂不可招,遺編一讀想風標。

何妨舉世嫌迂闊,故有斯人慰寂寥。

王氏在這首詩中對千餘年前被視為“迂遠而闊於事情”的孟子如此表示向慕,引為知音,正好說明他們的政治態度、政治理想有共鳴之點和相通之處。在散文創作方麵,王安石亦是深受孟子影響的,如劉熙載《藝概》中所說:“王介甫文取法孟、韓。”

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性格強毅,襟懷超曠,文才卓絕。世人認為他思想融合佛、道、儒三家,實際上他是以儒家思想為本,有立身濟世之誌節。蘇軾的散文,初如其父,得力於《孟子》、《戰國策》、賈誼、韓愈諸家,後來取資甚宏,儒道釋之書無不能心積而手運。釋惠洪《石門文字禪》曾評論說:“東坡蓋五祖戒禪師之後身,以其理通,故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蕩,則其波中亦自然而成文,蓋非語言文字也,皆理故也。自非從般若中來,何以臻此?其文蓋自孟軻、左丘明、太史公而來,一人而已。”劉熙載《藝概》亦雲:“東坡文,亦孟子,亦賈長沙,亦陸敬輿,亦莊子,亦秦儀。心目窒隘者,可資其博達以自廣,而不必概以純詣律之。”唐末文學家皮日休以小品文著稱於世,也曾進書“請孟子為學科”(見《請孟子為學科書》)。

唐代大詩人杜甫和白居易也偶有把孟子某些生動的比喻、犀利的議論,化用到自己創作的抒情或描寫中去,得心應手,自然貼切,表現了對孟子思想的熟稔和會心。如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白居易《采地黃者》:“與君啖肥馬,可以照地光。原易馬殘粟,求此苦饑腸。”這都是從孟子“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梁惠王上》第四章)脫胎而來。

南宋詩人陸遊也是一個同情人民、要求改革弊政的詩人。他在《秋夜感遇》中說:“所願在仕者,努力蘇元元。”《舟中作》中說:“惟有愚忠窮未替,尚餘一念在元元”,主張“政本在養民”(《書歎》)。他還在《歲暮感懷》中竟也提出了一個“井田製”的政治思想:“井地以養民,整整若棋畫。初無甚貧富,家有五畝宅。……誰能講古製,壽我太平派!”這裏的所謂“古製”,就是按照孟子的圖本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