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孟子》的文學成就及其對後世的影響(1 / 3)

第一節《孟子》的文學成就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的最主要的儒家代表。在他的時代,楊朱所主張的“為我”學說和墨翟的“兼愛”學說布滿天下,孟子乃以孔子的繼承人自居,奮起而堅決反擊楊墨學說,維護儒家學派,並發展了孔子學說的仁義部分,在當時思想界中有很大的影響,對後世思想界的影響更是深遠。

《孟子》一書,集中反映了孟子的學說和思想。他提倡“性善論”,如《滕文公上》說:“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第一章)認為人性本是善良的。他主張實行仁政,反對貴族們武力兼並和虐政害民,痛斥桀、紂等暴君為民賊。行仁政的具體內容就是要求封建統治者注意改善勞動者的生活處境。他認為最要緊的是應該讓農民不失去土地,所謂“有恒產者有恒心”,(《梁惠王上》第七章)這樣才能使農民不致起來反抗,君主統治才能鞏固。孟子還強調盡心、知性、知天的自我修養的方法,提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上》第一章)的修養論。同時,孟子還繼承了孔子的學說,提出有決定一切的“天命”論。如他在《萬章上》中對“天命”所做的解釋:“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第六章),認為一切都是天命所決定的。此外,孟子還以“性善論”為根據,提出自己的處世哲學。孟子的思想和主張,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有不少是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的。

從文學上講,孟子的散文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占有重要位置的。為了堅持和宣傳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孟子不能不經常展開激烈的辯論。他在辯論當中,氣勢磅礴,感情充沛,富有雄辯力和說服力,而且用詞警辟,比喻精當,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如《齊桓晉文之事章》(《梁惠王上》第七章)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齊國時和齊宣王的一次談話記錄。本章係統地闡述了孟子關於王道的理論和具體主張,指出人君隻要能善於擴充不忍人之心,就可以施行仁政,所謂“推恩足以保四海”。文章首先肯定了齊宣王不忍牛的發抖是仁心表現,為實行王道的基礎。接著,孟子批評齊宣王不行王道是不去辦而不是辦不到,並啟發他應當推廣仁心,使百姓得到好處。繼而,孟子進一步闡明用武力稱霸是靠不住的,行仁政才可以統一天下。最後,孟子向齊宣王提出行仁政的具體辦法:即“製民之產”和“申之以孝悌之義”。在談話的過程中,孟子通過許多巧妙的比喻和論辯,反複地論述了他“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語言生動、形象、暢達,具有很強的說服力。這是一篇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很好地結合的語錄體說理文。

又如《寡人之於國也》(《梁惠王上》第三章)也是闡述孟子政治思想的代表作品之一。文章是孟子和梁惠王的對話: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第三章)

本文在遊說技巧、謀篇、結構和修辭諸方麵都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在遊說技巧方麵,孟子善發機巧,善於擒縱,由遠而近,由比喻而事實,層層進迫,使對方陷入自己的圈套。如文中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讓梁惠王自下判斷,然後以梁惠王的判斷,去否定梁惠王自以為愛民的想法,使梁惠王無言以對。孟子還善於迎合對方的心理而進言。如他是反對戰爭的,但他卻以“戰喻”,正好抓住梁惠王的所好,使其往孟子設計好的圈子裏鑽,並針對對方的要害,以達到遊說的目的。在謀篇方麵,作者文中的詳略是處理得很恰當的。如言及“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言及河東時,文章則說“亦然”,不再重複,顯得精煉。而在描述理想社會時,作者則不惜筆墨,文章先說:“五十者可以衣帛”,次說“七十者可以食肉”,再次“數口之家可以無饑”,最後說“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結構嚴謹,環環相扣,表現出作者謀篇布局手法的精到。此外,文中修辭手法也是高明的,如“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貼切,形象生動;又如“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則運用了排比手法,增強了文章的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