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軻稍長,從學於子思的弟子。孟軻精通五經之學,尤其在《詩》、《書》、《春秋》方麵有很深的造詣。他雖然沒有直接“得為孔子徒”,但卻對孔丘推崇備至,並說:“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又說:“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公孫醜上》第二章)
孟軻是孔丘的崇拜者,他一生的出入進退也和孔子相似。壯年以後從事教學,中年以後懷抱政治理想遊曆各國,但卻得不到重用。晚年回到故鄉從事教育和著述。孟軻的一生,除中年以後有二十多年周遊各國外,主要從事於教育活動。他曾經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樂的事。他的弟子也許沒有孔子那麼多,但僅就《孟子》書中記載確切可考的就已經有十幾個人。最著名的如公孫醜、萬章,樂正子、公都子,屋盧子,孟仲子等。因此,孟軻是戰國時一位著名的教育家。
梁惠王後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孟軻到魏國,《史記·魏世家》記載:“惠王數敗於軍旅,卑禮厚幣以招賢者。鄒衍,淳於髡,孟軻皆至梁。”當時孟軻已經五十三歲,所以梁惠王稱他為“叟”。趙岐注:“叟,長老之稱也。”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當時各國崇尚功利,孟子卻堅決反對言利,而以仁義回答。魏國在惠王十八年同齊國作戰,魏軍大敗於桂陵。惠王三十年,魏伐趙,齊國圍魏救趙,魏王“長子死焉”。此後,秦、楚又相繼破魏。所以,梁惠王說:“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如之何則可?”(《孟子·梁惠王上》第五章)孟軻對梁惠王講了一套減輕刑罰和賦稅,施行“仁政”的辦法,說明“仁者無敵”。這種空論,無補於實際,當然不會受到梁惠王的重視。當時列國競爭,合縱連橫之說盛行。周顯王三十六年,公孫衍為秦大良造。顯王四十一年,張儀相秦。孟軻在梁批評他們,說他們“以順者為正,妾婦之道也”。意即這些人是迎合國君,諂媚求榮的人。他還同淳於髡辯論過“嫂溺援之以手”的道理。他認為“男女授受不親,禮也”。而嫂溺不援則為豺狼,該通權達變。孟子到魏國的第二年,梁惠王就死了。他的兒子襄王魏嗣即位,孟子見他樣子“君不君”,即指襄王沒點國君的樣子,很是厭惡,不久就離開魏國到了齊國。
齊宣王喜愛文學遊說之士超過梁惠王,他在國都臨淄設稷下學宮。鄒衍,淳於髡,慎到,田駢,環淵等都到稷下。宣王賜以第宅,享受上大夫之祿,“是以稷下學士複盛,且數百千人”(《史記·田敬仲世家》)。孟子在宣王三年時也到了齊國,備受優禮和尊重。齊宣王想效法齊桓公和晉文公,圖謀霸業,孟子卻根本不談這些,而大講“保民而王”和“製民之產”的道理。他的主張雖然有一定道理,但並非當務之急,因而被看作迂闊之論。
孟子在齊有五六年,曾一度為卿,但是這個卿“無官守”,也“無言責”。雖然齊宣王一直“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公孫醜下》第十章)。但隻是把他當成一位德高望重的學者而已。本想依靠宣王來推行政治主張的孟子決定離開。《公孫醜下》第十二章記載孟子的話:“予三宿而出晝,於予心猶以為速,王庶幾改之!王如改諸,則必反予。”但這個願望落空了,孟子隻好又去了宋國。
宋國是個小國家,宋王本人又“淫於酒、婦人”,孟子沒呆上多久便去了薛,最後回到家鄉鄒國。其間,孟子的門徒樂正子在魯國治理國政,孟子想去魯國,但被嬖人臧倉從中作梗,隻能感歎“吾之不遇魯侯,天也”(《梁惠王下》第十六章)。
由於政治上一再受挫,加上自己年歲已高,孟子隻好仿效孔子,回到家鄉從事教學活動,同弟子一起把自己的言論編成《孟子》七篇。這本書是研究孟子的最可靠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