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子時代,能夠與儒家抗衡的就算楊朱、墨翟兩個學派。因此,孟子對這兩個學派展開了激烈的抨擊。他曾在《滕文公下》(第九章)中說:“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認為,楊氏主張為我,這是目無君主,否定對君上的盡忠;墨氏主張兼愛,這是目無父母,否定對父親的盡孝。目無君主,目無父母,就是如同禽獸。孟子批判許行、楊朱、墨翟等異派學說,適應了戰國中期封建大一統形勢的要求。隨著封建製度的確立和發展,地主階級思想家都在為統一思想輿論而鬥爭。孟子與其他學派的“邪說”、“詖行”、“淫辭”的鬥爭,使後來封建社會中的法家、墨家等學派,幾乎都被作為異端來對待了。
孟軻及其《孟子》一書,在經學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這不僅在於承繼孔學、發展孔學,力拒異說,使儒家思想顯揚於天下;更主要的,還在於他對後世的思想史,對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心理結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孟子》不隻在經學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占有重要位置的。孟子為了堅持和宣傳自己的觀點和主張,不能不經常展開激烈的辯論。他在辯論中,氣勢磅礴,感情充沛,富有說服力,而且用辭精辟、比喻精當,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如《梁惠王上》“齊桓晉文之事章”一文,就是一篇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很好地結合的語錄體說理文。其次,《孟子》散文的描寫技巧,不僅以簡約含蓄取勝,而且還有一些較精細的刻畫。如《滕文公下》“陳仲子豈不誠廉士章”,就塑造了一個具有怪僻性格的廉士形象。《孟子》還善於運用篇幅較長的議論文字,如《告子下》“舜發於畎畝之中章”,就論述了人要擔當大任必須先經受艱苦的磨煉,國要長治久安必須有憂患觀念。此外,《孟子》中寓言故事很多,含意豐富,說理巧妙,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提高了作品的文學性。
《孟子》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影響是深遠的。唐宋古文家韓愈、歐陽修、蘇洵、王安石、蘇軾等,不獨在思想方麵受它的影響,在文章方麵也是努力學它的。
關於《孟子》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漢代,較著名的有趙岐、高誘、程曾、劉熙、鄭玄諸家。唐宋時期,《孟子》的地位提高了,孟學被尊為儒學的正統,成為十三經之一。因此,孟學家輩出,較著名的有唐陸善經、張鎰、丁公著,宋代孫奭、蘇轍、遊酢、張九成、朱熹、張栻、蔡模、金履祥等。東漢趙岐的《孟子章句》和宋孫奭的《孟子正義》最為著名,合稱為《孟子注疏》,明刻《十三經注疏》即選此本。到了清代,《孟子》研究進入了複興階段,其中焦循的《孟子正義》三十卷,宋翔鳳的《孟子趙注補正》六卷,戴震的《孟子字義疏證》三卷等,都是重要的孟學研究成果。
本書共八章:第一章“孟子傳略”,第二章“《孟子》的作者及其成書經過”,第三章“《孟子》的主要內容”,第四章“《孟子》的經學地位”,第五章“《孟子》的哲學思想”,第六章“《孟子》的文學成就及其對後世的影響”,第七章“《孟子》研究說略”,第八章“《孟子》的研究方法”。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們注意並反映了學術界的許多研究成果。但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書中未盡如人意之處肯定不少,敬請專家與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馬重奇
1995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