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我們以獨家專訪李嘉誠為契機,推出了“人才是成功的個體,英才是帶領人才群體走向成功的人,英才的領導力、管理力和影響力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寶貴的資源”的理念,確定了我們的辦刊宗旨,“通過介紹經濟領域中具有影響力人物的管理實踐,闡釋經營人性的成功之道”。我們廣告語是“英才雜誌,經營人性”,從“剖析人性”到“經營人性”有一個重大的改變。從馬斯洛的管理理論上來講,人的需求分五大部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和歸屬感、被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英才》是通過滿足人才的這些需求形成人才價值互換的一個平台,使群體價值最大化。
通過這幾年的摸索,《英才》也找到了這一類雜誌的一個盈利模式:通過內容的影響力來提升品牌的影響力和發行數量,同時通過品牌和讀者來吸引廣告主,通過廣告主所帶來的利潤,發現、使用、留住優秀人才,並依靠人才的智慧帶動內容、廣告各個環節的發展。以內容為起點,以人才為終點,結合各部分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使雜誌能在媒體的平衡木上穩健地前行。
五、媒體人的快樂
最後,我想再講一個故事,來談談媒體人的快樂,也讓今天的發言有一個快樂的結尾。
一個小鎮上有一座廟,廟裏有一個老頭,他是窮苦的看門人,白天種菜,晚上看門,十分辛苦。所以他就每天燒香,跟神像說:“你能不能改變我的命運?每天有這麼多人來朝拜你,我最羨慕的就是你了。”於是神就從泥做的神像裏走了出來,說:“這樣吧,咱們兩個人換一個位置。你在上邊坐著,我下去幹活。不過我有一個條件,就是你坐在這兒聽到什麼都不能說話。”於是,他們倆就換了。有一天來了一個地主求富貴,希望能讓他有更多的錢。地主走時把銀袋落在香墊下麵了。過了一會來了一個窮人,許願說希望能把孩子培養成人,改變家裏的命運。說完後,起身看見了那個銀袋,心想神太靈了,馬上就實現了願望,拿著錢就走了,特別高興。一會兒,一個漁夫來這兒燒香,碰到回來找錢的地主。地主認為漁夫拿了他的銀袋,他們倆就廝打了起來。看門人再也忍不住了,從泥像裏跳了出來,說:“我來告訴你們事實是什麼。”於是他就把經過說了一遍,恢複清白的漁夫就走了,出海打魚去了;地主也去找那個窮人去要錢。廟裏安靜了下來。偽裝成看門人的神就對泥像裏的看門人說:“你下來,你已經沒有資格坐在上麵了。”看門人說:“我什麼也沒有做錯啊,我隻是告訴他們事實和真相,難道不好嗎?”神說:“我來告訴你什麼叫事實。錢對地主來說是九牛一毛,可是對窮人來講可以讓兒子一直念到大學,從此改變他們全家的命運。更可憐的是漁夫,如果他一直廝打下去錯過了出海的時間,他可能就可以逃過今天的風暴,你看看你講了事實以後,帶來的隻是不幸。”
這個故事對媒體人來講有很多的啟示,大家可以慢慢體會。這個故事給我帶來的快樂是,我們媒體人用發問去聆聽,通過聆聽來表達,還可以用筆來行動,這是我感到作為媒體人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