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的時候,中國共出版期刊8899種,平均的期印數是20697本,廣告產值當時最高的是《時尚》係列雜誌,八千多萬。而美國2001年廣告收入最高的是《People》,達6.56億美元,相當於中央電視台2001年全年的收入;一期的銷售量是221.7萬本。據統計,美國27%的人購買雜誌。雜誌是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及教育程度相關聯的。要想縮小這樣的差距,不全在於采編人員、名記者、名編輯,而很大一部分在於經營人員。要改變這種情況,我們要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麵加以改善:
1.雜誌社高層市場意識淡薄美國新聞周刊的一個發行人寫過一本傳記,描述他的工作狀態。從中你可以看到他的經營意識。從早到晚都在和廣告主交流。而我們一位雜誌總編對我說:“我從來不跟廣告主吃飯。”這就是差距,這就是我們的競爭不激烈,還有條件扮清高。
2.市場意識淡薄帶來的用人觀念的偏差現在的雜誌界,畢業生去應聘,最好的人才一般被安排在采編部門;所以銷售部門的平均學曆水平是最低的。因此,這個部門人員的流動率比較高。首先沒有培訓的機會,而很多雜誌社每星期都給采編人員提供培訓機會,包括專家委員會的講課,到學習班學習等等。其次,一般行政管理人員的福利,銷售人員也沒有。他們出去以後也沒有編輯記者那麼風光。這樣的用人觀念就導致了惡性循環,如果這個觀念不改變,中國媒體界人才肯定將會是畸形成長。大家都往一條道上鑽,都要做名記者名編輯,造成一種虛假的繁榮,自我陶醉在文章帶來的社會影響力、社會形象等短暫的成就感裏。沒有經濟利潤的支撐,這些都難以持續地發揮作用。有人問過我這樣的問題:學文學、新聞、哲學的畢業了到雜誌社做廣告銷售是不是浪費人才?從我的經曆我認為我們學文學也好,新聞也好,哲學也好,它隻是給了我們一個思維方式,它隻是一個工具,而不應該是一個包袱,不應該把我們限製死了。讓高素質的人去做經營工作,隻有深刻地理解一篇文章的商業價值,才能更好地傳播文章的社會影響從而帶來的最大商業價值。如果一篇很好的文章沒有人看得到或是寫了後沒有人愛看,這才是對人才最大的浪費。
最近《英才》做了一個專題,我覺得會對這個問題有一些啟發。專題采訪了韓國LG、三星這些大企業的領導者,討論一個問題,在金融危機裏,韓國是輸得最慘,損失最大的,但也是起來最快的,是怎樣一種企業文化和企業家精神使得韓國能在短期內迅速回升和發展。他們在采訪裏都談到,韓國的媒體比較清醒,既沒有粉飾太平,也沒有怨天尤人,在國家發展的關鍵時刻起到了很有效的推動作用。這就是具備了思維方式的媒體人的優勢。
《英才》核心價值觀有兩點:第一是剛才提到的快樂人才,來應聘的人我們會給出12個問題,幫助我們了解你的興趣點到底在哪兒,我們認為隻有以追求快樂為目的的人才才會有自我實現的激情和無限上升的空間。第二是真實價值的理念,我們認為媒體隻有以客觀、建設性的態度去反映真實,對推動發展才有實際的價值。
四、英才的故事
今年是我們創刊五周年,我想和大家交流的是我們一些失敗的教訓。
1997年—1999年的時候,我們的辦刊方針叫“剖析人性”,通過記錄采訪對象的人生曆程來反映人性中善的一麵。在這個主題之下,我們采訪了大批的文化名人,有一大批的知識白領成為我們的讀者。在內容上,既有看自行車的老太太的心路曆程,也有正大集團總裁的跨國采訪,甚至包括一些總統。但是我們當時的經營狀況一般,五年前進場的門檻比較低,所以當時勉強可以糊口。總體來說,雖然發行的數字比較大,但廣告的產值比較低。我們委托市場調查公司做調查,發現那兩年《英才》的讀者群分布特別散,女性讀者偏多,從20歲的大學生到40多歲的職業婦女,各方麵的人都有。在國外也有這樣讀者群散點分布的雜誌,它的主要廣告商是食品供應商。而在中國,由於雜誌購買能力的問題和食品工業的效益問題,我們找不到這樣的廣告主。通過讀者調查,我們發現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家對工商管理這方麵的內容十分渴求。大家都知道,管理是一門不斷發展變化的科學,同時管理文化也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必須以本土文化為基礎來嫁接世界先進的管理規律。服務於這樣的需求就可以直接服務於市場經濟的發展。看清事實後,轉型的熱情是有的,但是轉型的過程是很痛苦的,因為以前的數據庫、資料庫全部都要改,人才要求也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