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2 / 3)

的確,風險不可能沒有,賭徒式的冒險也不能為人所讚同。關鍵是,要有冒險的勇氣和博弈的技巧。任何機會都伴隨著一定的風險性,如果因為怕冒風險就連機會也不要了,無異於因噎廢食。如果這樣,那麼永遠都不可能有更好的發展前途。

敢於冒險、不怕風險的人都擁有頭狼般敏銳的眼光,他們在機遇中看到風險,更在風險中逮住機遇,從而為企業打造出壯麗的未來,更為個人奠定了成功的基石。

創新思維,適應時代變化

在捕獲獵物時,任何情況都可能存在,任何危險也有可能發生。但是這些並不能打消狼繼續追逐獵物的念頭。不論處境多麼危險,狼總會想方設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它們或改變自己的想法,或調整作戰方略,總而言之,它們會通過一切辦法來改變自己,適應各種情況。更重要的是,它們必須通過這種方式來適應大自然的變化,否則自己終有一天會失去草原霸主的地位,那時,也許連自己的生存之處也將難以尋覓。

狼通過改變自己來適應生存環境的需要。企業要發展,要壯大自己,也需要這種改變,需要不斷地創新自己,用新的知識、新的技術、新的理念來武裝自己。麵對競爭激烈、變化迅速的社會,唯有創新思維,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無論是何種行業,隻要具備創新的頭腦,就必定能在這一行業成為佼佼者。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隨時都有可能麵對任何一種不可預知的情況。此時,企業就要根據具體的情況采取不一樣的應變策略,這是企業創新能力的一大體現。一個企業創新能力越強,其核心競爭力就會越強,成功的可能性自然也就越大。創新能力往往是企業改變命運的一大希望。比爾-蓋茨曾說:“我的企業離破產隻有12個月。”他的意思是說,如果企業無法不斷地創新進步,也許一年後就不複存在了。

社會每前進一步,曆史每翻開一頁,無不留下人類創新的腳印。創新是財富的源泉,是成功的前提。無數的例子告訴我們:創新,也隻有創新,才是成功的第一要素。

在現代企業的管理上,也應該針對市場發展的趨勢,在采用新技術的同時,不斷推出新的經營方式,通過徹底清除商品生產和推銷各個環節的問題,實現全麵的改革。隻有不斷變革,才能使企業不斷地發展壯大,最終走向成功。否則,即使是再龐大的企業帝國,也有可能轟然倒塌。

福特汽車公司的創始人老福特,出生於農民家庭,而正是這樣的身份讓他在汽車行業中脫穎而出。作為農民的兒子,他最了解當時美國農村的情況:地廣人稀,需要農用客貨兩用車。那時候道路狀況不好,農民的文化水平又不太高,所以,他們需要的是操作簡單、堅固耐用並耐得住顛簸的汽車。結合這個特點,他生產出了操作簡單、結實耐用、價格低廉的“T”型車,迎合了大多數人的需要。

很快,福特汽車占據了世界汽車市場68%的份額。在這個過程中,老福特不斷創新。當時其他製造汽車廠的工人都是每天工作10個小時,每天薪酬3美元。他卻推出“8小時工作製”,“每天5美元”,這表麵上對公司的原始積累很不利,但是卻吸收了很多熟練工人,提高了工作效率。

另外,他還發明了“生產流水線”,並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管理”這一管理理論。當時可以用“富可敵國”來形容福特家族。但是,到20世紀20年代,美國社會進入大眾化富裕時代時,老福特依然秉持著農民的傳統認識,認為應該堅持勤儉生活,“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所以,他依然在拚命地生產“T”型車,強調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可是美國人已經不需要這種車了,因為道路已經修好,人們開始要求車子速度快、造型美觀、具有個性化。

隨著時代變化,消費者越來傾向於品種多、款式新並且節能的轎車,而福特汽車公司的產品不僅顏色單調,且耗油量大、排廢量大,完全不適應日益緊張的石油供應市場和環保要求。

所以,小福特建議老福特推出豪華型轎車,但老福特拒絕了。而此時通用汽車公司和其他幾家公司則緊扣市場需求,製定正確的戰略規劃,生產節能減排、小型輕便的汽車,在20世紀的石油危機中,躍然居上,使福特汽車公司瀕臨破產。老福特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判斷錯誤,轉而根據小福特的意見推出豪華型轎車,但是先機已經失去,直到今天,福特汽車也沒有奪回它昔日龍頭老大的寶座。

在這種情況下,老福特用血的教訓總結出:“不創新,就滅亡。”

福特汽車公司的經曆告訴現代的企業,墨守成規舊製隻能帶給自己失敗,想要成功,就必須勇於改變。著名的管理顧問詹姆斯-莫爾斯說:“可持續競爭的唯一優勢來自於超越競爭對手的創新能力。”對一個企業來說,強大的核心競爭力是其生存和發展的保證,而創新又是核心競爭力始終處於優勢地位的保證,所以,決定企業命運的是創新。隻有不斷更新技術、營造鼓勵創新的文化氛圍並進行製度上的改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會不斷地得以提升。

總而言之,兩種不同的態度決定了兩種完全不同的結局:革新,不斷地再創新,企業就得以生存;停滯不前,企業就隻能走向破產。

突破常規思維,爭取主動

狼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機敏這一性格特點就是能夠意識到變化,並且跟著變化而變化的根本。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是依靠能力說話的。在現今的社會中要想獲得更好的生存與發展,應變和適應能力是必需具備的。在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中,我們隻有能跟得上變化才能獲得更好的生存與發展機會。

成大事者常常能突破人們的思維常規,反常用計,在“奇”字上下工夫,拿出出奇的經營招數,贏得出奇的效果。

埃德溫-蘭德平日非常喜歡為女兒拍照,而每一次女兒都想立刻看到父親為她拍攝的照片。他告訴女兒,照片必須全部拍完,等底片卷回,從照相機裏拿下來後,再送到暗房用特殊的藥品顯影。而且,負片完成之後,還要照射強光使之映在別的相紙上麵,同時必須再經過藥品處理,一張照片才告完成。他向女兒做說明的同時,內心卻問自己:“難道沒有可能製造出‘同時顯影’的照相機嗎?”對攝影稍有常識的人,聽了他的想法後都異口同聲地說:“簡直是一個異想天開的夢。”但他卻沒有因受此批評而退縮,於是他問自己的話就成為一種契機。最後,他終於不畏艱難地完成了能夠一次成像的“拍立得相機”。蘭德企業也就此誕生了。

“拍立得”相機正式投產後,發明者如何宣傳和推銷這種新式相機經過慎重考慮,蘭德請來了當時美國頗有名望的推銷專家——霍-布茨。布茨一見“拍立得”頓生好感,欣然受命擔任專門負責營銷的經理。

邁阿密海濱是美國的旅遊勝地,每年來此度假的旅客成千上萬。精明的布茨認為這裏是理想的推銷場所,他專門雇用了一些泳技高超、線條優美的妙齡女郎,在海濱浴場遊泳時假裝不慎溺水,然後再由特意安排的救生員將其救起,驚心動魄的場麵引來了許多圍觀的遊客。這時,“拍立得”相機大顯身手,眨眼工夫,一張張記錄當時精彩場麵的搶拍照片展現在人們麵前,令見者驚訝不已,推銷員便趁機推銷這種相機。就這樣“拍立得”相機迅速由邁阿密走向全國,成了市場的熱門商品,暢銷不衰。公司生意興隆,名聲大振。

對於一個成功者來說,就是要通過不斷發明創造、改進技術和開產品等方法來競爭主動權。想別人所沒想,做別人所未做。

發揮好奇心的力量

成大事者的秘訣在於永遠保持一種好奇心。但自懂事之日起,我們就開始接受這樣一種早期社會教育——父母和社會往往鼓勵我們行事謹慎,要控製自己的好奇心;他們提倡辦事穩妥,反對冒險行事。或許我們至今還記得那些早期接受的訓導:

“做事要三思而行”:

“不懂千萬不要亂動”;

“不要去做任何沒有把握的事情”:

“不要冒險”;

“千萬不要涉足於未知”;

……

這種早期的教育往往給我們幼小的心靈設置了一道心理障礙,致使你在許多方麵不能得到現實的幸福,無法達到自己的目標。回想一下那些流傳於世的偉人事跡,我們無不驚歎:他們都是那些勇於探索未知,並向無知作出挑戰之人。著名的發明家愛因斯坦就是一個畢生探索未知世界的人。他在一篇題為“我的信仰”的文章中寫道:

“我們所能經曆的最美好的事物便是神秘的未知。它是所有藝術和科學的真正源泉。”

其實,神秘的未知不僅是科學與藝術的源泉,也是人的發展與激情的源泉。

愛迪生從小成績不好,他的環境也非常不好。他12歲就要到火車上賣報紙,結果,火車上的工作人員因為趕他趕不走,就打了他一巴掌,將他打成耳聾了。在這樣一個非常困苦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跟人家不同的地方在哪裏呢?就是他唯一、最大的資產——看到什麼都很好奇。

愛迪生好奇到什麼程度呢?他的老師每次買教具到教室,他一定打開來玩,來看看,來探索,問題是看完、玩完之後,裝不回去。所以他老師很頭痛,就交代他媽媽說:“你兒子這種喜歡拆東西的習慣一定要改!”而愛迪生的媽媽這樣回答老師:“老師!我看你不對喔。我觀察我兒子那麼久,他跟別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比別人喜歡拆東西,現在你叫他改掉這一點,那我孩子就跟別人一樣了啊!”所以愛迪生的媽媽就告訴她兒子說:“兒子啊,你那個喜歡拆東西的習慣,要繼續保持下去。”

媽媽的鼓勵奠定了愛迪生一生成功的基礎。同樣,一個人要做好自己的事,也要保持好奇心,充分發揮好奇心的力量!

善於抓住瞬間的靈感

現代社會競爭激烈,似乎能想到的競爭招數都已出齊然而,仍有人靈機一動,新招數不斷出世。

美國有位叫米曼的女士。她發現她穿的長筒絲襪老是往下掉,如果是逛公園或去公司上班,絲襪掉下來是非常尷尬的事,就算偷偷地拉上去也是不雅。她想,這種困擾,其他婦女也一定會遇到,於是她靈機一動,開了一間襪子店,專門售賣不易滑落的襪子用品。

襪子店不大,每位顧客平均可在1分半鍾內完成現金交易。米曼後來分布在美、英、法三國的襪子店多達120多家。

碰到襪子往下掉的女士何止千千萬萬,但能夠觸發靈感要開一間襪子店解決這小小尷尬的人卻寥寥無幾。

由此可見,生活中做個有心人,將會受益無窮。靈感會啟發人們得出新意念、作出新發明。醫療用聽診器就是這樣發明的。

200多年前,法國醫生拉哀奈克一直希望製造一種器具,用來檢查病人的胸腔是否健康。

有一天,他陪女兒到公園玩蹺蹺板,偶然發現,用手在蹺蹺板的一端輕敲,在另一端貼耳傾聽,能清楚聽見敲擊聲。

這位醫生得到啟發,回家用木料做成一個狀似喇叭的聽筒,把大的一頭貼在病人的胸部,小的一頭塞在自邊,居然清晰聽見病人的胸腔發出的聲音。

這便是世上第一部聽診器。

這些具有創造力的人無疑是聰明的,但並非天才。他們所麵對的啟示別人也能遇到,隻不過他們能留住靈感的火花,而別人依舊茫然。這都是因為他們很敏感,聯想豐富,留心身邊的一切事情,是個生活的有心人。

偉大的藝術家、作家、音樂家和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培育了一種習慣,借創造性想象力的能力,聽到由內而發的“沉穩的心內細語”。

有“敏銳”想象力的人都知道這個事實:最好的主意是“靈機一動”而來的。

有位偉大的演說家,原本不成氣候,直到有一天,他閉上眼睛,並完全仰賴創造性想象力的能耐,才臻至化境。被問及他為何在演講達到最高潮之前閉上眼睛時,他答稱:“因為隻有這樣,我才能由內心萌發點子,再說出來。”

美國最負盛名的金融業巨頭之中,就有人在做重大決策之前,有閉上眼睛兩三分鍾的習慣。有人問他為什麼,他答說:“閉上眼睛,我能取用更高智能的活水源頭。”

第六感的真實性已眾人周知。

這種第六感是創造性的想象力。創造性的想象力——這種能力是大多數人一輩子有過的,就算用到了,也隻是純屬巧合。相形之下,處心積慮、胸有成竹地來運用第六感的人是少數。自動自發運用這種能力,並且對第六感的用途了如指掌的人,就是天才。

在人類有限的心智和宇宙的無窮大智之間,創造性的想象力是直接的橋梁。所有宗教上所謂的啟示,和所有發明領域中的基本定律、原理、法則,都是借著創造性想象力才發現的。

思想觀念閃現在腦海中的時候,我們常管它叫“靈機一動”,而這些“一動”,則是起自於以下源頭之一,或起自一個以上的來源。

(1)無窮大智;

(2)儲存每一種感官印象的潛意識,其中囤積了經由任一種五官知覺發派至腦部的思考動力:

(3)從另外某一個人心中,經由自覺的想法,釋出的觀念或圖像:

(4)另一個人的潛意識寶庫。

除此之外,沒有其他已知的源頭能發出“靈感”或“靈機一動”的思想觀念。

人受到任一種形式的腦力刺激時,狀態有如登上飛機,可以看見平時受限於祝野所看不見的東西,能達到擺脫了日常瑣務俗念撥雲見日之後的思想境界。

身處這種高度時,心智的創造力被賦予行動自由。第六感發揮功能的路障已清除。在其他任何情況下原本無法觸及的觀念,都變得容易感應和接收得到,“第六感”正是標示天才和凡夫俗子之間分野的能力。

愈常運用創造力,創造力愈是對潛意識以外的原創因素有更敏銳的感受力和接受性;而且,愈常運用創造力的人,會愈仰賴創造力,也會要求創造力來發動思考。隻有靠使用創造力,才能培養和開發創造力。

創造思維才能創造奇跡

每個人都有一些創造力,但是大多數人沒有學會去應用它。成大事者做事的辦法就是:拋棄盲目,學會創造!

在美國投資史上,有很多空前的災難,1973年至1974年的大滑坡,就是一次比較大的股市災難。正當華爾街股票市場深深地陷入“做,還是不做(股票)”的兩難選擇時,沃倫-巴菲特卻反其道而行之。他認為現在是股票市場開始進入投資的大好時機,並立刻付諸行動,通過出售他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優先債券等途徑募集了大量資金。他第一個大量收購的是華盛頓郵遞公司。這家公司擁有4家電視台、《新聞周刊》雜誌以及印刷廠。

巴菲特對其進行估算後,認為該公司的價值大約在4億美元,而股票市場卻將整個公司估價為1億美元。巴菲特抓住的就是這樣的機會。當時正值股市人氣十分低落之時,股票的價格和標的資產的價值產生了很大的差距。沃倫-巴菲特仔細研究了該公司的各種資料,認定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當1973年其股價下跌到每股24美元時,他在不到l個月的時間裏投資1 000萬美元,後來又增加到3 000萬美元,買下了該公司20%的股票,成為該公司最大的股東並加入董事會。到了1985年,這些股票已升值為2.5億美元,他獲得了超過6倍的投資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