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3 / 3)

信息就是財富和效率

人類的知識,19世紀大約每隔50年增加一倍;到20世紀上半葉,每隔30年增加一倍;50年代就10年增加一倍;70年代每5年增加一倍;80年代中期則每3年就增加一倍。由於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信息總量的急劇增長,因此,人類開始進入信息時代。由於現代知識不斷更新,知識的“老化”也加快了。18世紀知識老化周期為80~90年;19世紀到20世紀上半葉為30年,近半個世紀以來為10年。國外有人認為,一個大學生在校學習隻能獲得10%所需要的知識,其餘90%的知識都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獲得。同樣,作為管理者,他所需要的知識絕大多數也是隻有在工作中不斷努力學習才能獲得的。

據說,如果向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谘詢1分鍾,就要支付270美元。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和美國前總統裏根等要人作一次報告,就要十幾萬或幾十萬美元,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做一次演講,多的時候要200萬美元。

從現代社會信息論的角度來看,信息是財富,信息是效率,信息更是金錢。因為信息雖然不是物質,卻能創造更多的物質產品;雖然不是能源,卻能創造更有效的能源。它是維持和發展人類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必不可少的資源。信息能使現有的人力、物力、財力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為社會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例如,1980年我國推廣“魯棉一號”,按當時價格計算,為國家增加5.5億的產值。可見社會財富的增加,主要不是靠勞動者投入越來越多的體力,而是靠勞動者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智力和生產技能。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對信息有強烈的占有欲;對各種變化莫測的因素,要不知疲倦地去追蹤;要自覺地、千方百計地去搜集信息、捕捉信息。同樣,在機關的管理工作中,聽和看是向領導者頭腦輸入信息;想是信息加工,即形成概念,進行推理、判斷的思維過程;想出的成品是領導者的打算、主意、決策、方案、計劃、指示等信息產品。一個領導者如果有較強的洞察力、較高的閱讀、理解、思維能力,較好的文字與口語表達能力,那麼,他的領導工作就會富有成效。

由此可見,每個員工應當盡快完成從經驗型向科學型轉變,逐漸學會利用並建立先進而健全的信息網絡係統,對現代社會瞬息萬變的信息進行搜集和篩選,做到“廣、新、快、實、精”。同時,要有對信息敏捷反應和擴展、引申的能力,並進一步形成新的概念、新的思想、新的主意,做出決策用來指導工作。這樣的員工才稱得上是有高成效的管理者。

排除幹擾效率高

在人們工作最緊張的時候,最討厭的莫過於那些來自各個方麵的幹擾了。

如果你正忙得不可開交,即使電話鈴聲、門鈴聲響個不停,也不要理睬它們。如果有必要,你甚至可以把電源切斷,這比不理睬鈴聲更為有效。

為了更有效地利用一般說來不受幹擾的時間,你應該預先製定工作計劃。你也可以提前或推遲午飯,這樣就能夠充分利用一般人的正常吃飯時間了。

噪聲是使人們注意力渙散、浪費時間的罪魁禍首。人們一旦聽慣了噪聲,就不十分不滿意了,其實人的身體已經在各個方麵受到有害影響。所以你一定要重視並研究如何消除噪聲的問題。

有些拜訪你的客人實際上是來聊閑天的,應當請他們盡早離開。

逐客或者避而不見,最初你可能會感到很不好意思,但是磨磨蹭蹭、拖泥帶水所帶來的卻是比浪費時間更壞的結果。也許因為你的直率會得罪一些朋友,但等你達到目的之後,人們便會理解你的這種做法。

然而對於來自你的領導的幹擾,卻是無論如何也不容易妥善處理好的。有這樣的領導,當客人來的時候,他一定讓下屬作陪,而不管下屬是否還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

為了排除上級的幹擾,你應該定期和上級接觸,和他商量製定你自己的預定日程表。這就是所謂的心理戰,如果他想叫你完成主要業務,就不會幹擾你、打亂你的預定日程。另外,當你要進行一項重要工作的時候,如果感覺無論怎麼樣周圍總似乎存在著一些幹擾,那麼你最好在公司以外的地方另找一個工作場所。就算上級吩咐你做什麼,因為碰巧你不在,也許他就會暫時忘了這件事。

有時候,你還會受到來自你的下屬的幹擾。對於這類的幹擾,你隻要稍微注意一下,便可輕鬆地解決了。

例如,你可以每天抽出一點寬裕時間,以解答下屬所提出的問題;你鼓勵下屬多使用備忘錄,這種備忘錄不一定需要冗長的語句,寥寥數語,便能讓人立刻明白問題的核心;對於下屬的請求,應立即給予答複;把充分的責任和職權委任給下屬。

隻要你掌握了排除各種幹擾的方法,工作起來自然會精神抖擻,事半功倍。

105. 集中精力跑得快

狼群在捕獵的過程中,有一種世代相傳的本能,那就是對一個目標集中全部注意力。狼老大不會在麵對許多獵物時,讓自己的精神分散。倘若它三心二意,想把每隻獵物都捕到的話,那麼結局隻有一種,就是狼群的體力會被輕易地耗盡,並且一無所得。

對獵物的專注,其實是狼老大的一種智慧。專注能產生一種爆發力,專注更能提高命中率。可以說,對捕獵目標的專注是讓狼群代代生存下來的一個重要原因。

人人都渴望成功,但是怎樣才能摘取成功的桂冠呢?是不擇手段,還是一味等待?是亂衝亂撞,還是順其自然?不!這些都不是正確的選擇。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從自身的經曆中為世人總結出一條真理:成功源於專注。

“專注”是一種對生命每一個瞬間注入激情的姿態。一個專注做事的人會用專注為成功鋪路,執著地投入到他所從事的事業中去。雕塑大師羅丹就是這樣一個成功者。

有一次,羅丹熱情地邀請一位朋友到工作室去看自己最近的作品。那是一尊女性的半身像,羅丹覺得已經完工了,但審視一會兒後,卻又喃喃自語道:“隻有那肩膀上麵,線條仍嫌太硬。對不起……”這時,他似乎已經忘記了朋友的存在。

他撿起一柄塑像用的木質小刀。小刀在柔軟的泥土上輕輕拂過,使像身的肌肉發出一種更細膩的光澤。羅丹的手指活潑了起來,眼睛裏放著光芒。

“還有這裏……這裏……”他又修改了別的幾處地方,再退後一步,細細觀察,然後又把架子轉到雕像背麵來,喉嚨裏喃喃地發出奇怪的聲音。有時他欣然微笑,有時他眉頭緊皺,有時捏了一點泥,加到雕像身上去,又輕輕地抓掉一些。

如此持續了一個小時。他沒有對朋友說一句話。除了創造他理想中的塑像之外,他什麼都忘記了。似乎天地之間隻有這工作的存在,好像上帝著手創造世界的第一天那樣。直到丟下小刀,他才想起身邊的朋友來:“對不起,先生,我簡直把你忘記了。”

後來,羅丹的這位朋友在自己的文章中寫道:“一個人可以如此完全忘記了時間、空間與整個的世界,這個認識,使我得到了空前絕後的感動。這幾個小時,使我把握住了一切藝術、一切事業成功的奧秘——聚精會神。集中所有的力量以完成不論大小的一件工作;把我們容易分散、容易旁騖的意誌貫注在小小的一點。我覺得遺忘一切其他事物而集中意誌以求完美的熱忱,就是我過去所缺乏的。除了工作,好像自己都不存在,這就是成功的秘訣,我現在知道除此以外,別無神妙的方法了。”

可見,激情是從專注中來的,動力也是從專注中來的。每個人都應該努力專注於當前正在處理的一切事情,如果注意力分散,頭腦不是在思考當前的事情,而是想著其他事情的話,工作效率就會大打折扣。即使事情再多,也要一件一件地進行,做完一件事就了結一件事。

劉娜在一家出版社從事校對工作,她曾經為自己定下一條原則:除非有特殊的緊急事件要處理,否則就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校對工作中去。她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到一件事情上,創造了一個高效率、有創意的工作環境。一坐到桌子前,她就不再想別的事,就算是手中的書稿校對隻剩下最後一頁,她也絕不會去想下一部書稿是什麼。

她漸漸地發現,這條原則能讓她專心致誌,而且很少感到校對是一件枯燥無味的工作。她甚至發現一小時的專心工作,可以抵得上一整天被幹擾工作的結果。其實,這也就是當你專心致誌於一件事情的時候,好像世界上隻剩這一件事的狀態所帶來的效果。

一個人做自己要做的事情應該有這樣的態度:要麼不做,要麼就做到最好。成功的法則其實很簡單,而成功者之所以稀有,是因為大多數人認為這些法則太簡單了,沒有堅持,不屑於去做。這個法則就叫專注。

王成和趙偉同是一家大型跨國公司的兩名優秀職員,在對待工作上,他們都能夠盡職盡責。但是,他們兩個人的區別就在於,王成認為自己盡職盡責地完成了自己崗位上的工作之後,就可以了,而趙偉則要求自己在盡職盡責之外,還要力爭把工作做到盡善盡美。3年後,趙偉成了這家公司的一位部門經理,社交的範圍更廣泛了,而王成還隻是一名職員。

集中精力才能跑得更快,不論我們從事何種職業,都要做到盡心盡責,隻有專注於自己的目標,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念頭才會在我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我們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來。

專注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一種進取的精神狀態。生活因專注而充實,事業因專注而成功,人生因專注而美麗。在成功這條長滿荊棘的道路上,懶惰者會停步不前,愚蠢者會常走彎路,軟弱者會知難而退……唯有專注的人才能到達目的地,摘取成功的桂冠。

我們一旦專注於某種事物,就會將自己有限的資源全部投入到這種事物上,對於別的事物則不會產生興趣,從而節約了時間和精力。這種專注能夠讓我們的思維處於連續的工作中,積極的思考必將取得非凡的結果。

速度是製勝的法寶

在野外,狼老大可以存活13年,但大部分隻有9年左右的壽命。然而,被人類飼養的狼,其壽命通常會超過15年。這就充分說明了狼老大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是極其艱辛的,並且處處充滿凶險,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這時,狼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不停地奔跑,隻有行動才能讓它們捕捉到獵物。尤其是在較為荒涼的棲息地,由於獵物少,狼老大必須跑很遠的路才能獵得食物。獵物一吃完,狼老大又開始奔跑起來,向下一個獵物追去。因為狼老大知道,隻有自己奔跑起來,才能捕獲到獵物。

現實中,能使我們為之奮鬥的是理想,而實現理想所必需的是行動。隻有行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達到自己的目的。我們所需要的是一份堅定不渝的理想信念,這種信念下的堅定行動,才能使我們一步步接近心中理想的殿堂。

許多人總是等到自己有了一種積極的感受再去付諸行動,這些人其實在本末倒置。殊不知,積極行動會帶來積極思維,而積極思維又會產生積極的人生心態。心態是緊跟行動的,你的內心怎樣想,你就會采取怎樣的行動,也就會產生怎樣的結果。讓我們來看一個故事。

斯通在擔任美國國際銷售執行委員會委員的時候,曾作為該會的代表走訪了亞洲和太平洋地區。有一天,斯通給澳大利亞東南部墨爾本市的一些商業工作人員做了一次勵誌的談話。沒過幾天,斯通接到了一個電話,是一家出售金屬櫃的公司的經理打來的。這位經理很激動地說:“發生了一件令人吃驚的事!你會同我現在一樣感到振奮的。”

“把這件事告訴我吧!發生了什麼事?”

“我們公司的目標是把今年的銷售額翻一番,但令人吃驚的是,我們竟然在48小時之內達到了目標。”

“你是怎樣達到這個目標的呢?”斯通問道,“你又是怎麼把你的收入翻一番的呢?”

這位經理回答道:“你在談話中講到你的一位推銷員在同一個街區兜售保險單失敗而後又成功的故事。記得你說過,有些人可能認為這是做不到了。但是,我相信你的話,我也做了準備。我記住你給我們的自我激勵的警句:‘立刻行動!’我就去看我的卡片記錄,分析了10筆死賬。我準備提前兌現這些賬,這在先前可能是一件相當棘手的事。我重複了‘立即行動’這句話好幾次,並用積極的心態去訪問這些賬戶,結果做了8筆大買賣。發揚積極心態的力量所做出的事是很驚人的!”

雖然行動並不一定能帶來令人滿意的結果,但不采取行動是絕無滿意的結果可言的。世界上的許多事,隻要想做,都能做到,該克服的困難也都能克服。關鍵是看你是否有一顆主動行動的心,能不能自動自發地行動,機遇和成功之間並不是等號,要將機遇轉化為成功,需要的就是行動、行動、再行動。

隻要我們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因為上帝賦予了我們的時間和智慧足夠我們圓滿地做完一件事情。並不是因為事情難我們不敢做,而是因為我們不敢做事情才難的。這就需要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自動自發地行動起來。世界上沒有一個成功者是坐享其成的,生活中的“墨守成規、坐享其成”也必然沒有成長的空間。

當年,迪斯尼為了實現心中的夢想,不斷地呼籲去建造一個樂園,可是當時有非常多的人反對他。有的人擔心會對環境產生影響;有的人擔心他的資金有問題;有的人甚至懷疑他的腦袋有問題;有的人說政府不會批那麼大的一片地。可是,迪斯尼不斷地去想各種各樣的方法,為了解決資金方麵的問題,他跑了143次銀行。他積極地尋求各方麵的支持,最後,他夢想中的樂園——迪斯尼樂園,終於在美國開始興建。如今,它已被複製到世界很多地方。

可見,一個人的理想固然重要,但行動則更重要,缺乏行動的理想隻是一紙空文。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行動的意識,不要相信被動會有所收獲。無論在哪個領域,如果不努力去行動,那麼終將不會獲得成功。

汗水就是行動,行動就是努力。在自然界中,雖說兔子弱小,但就連凶猛的狼老大要捕捉一隻弱小的兔子,還需要全力以赴地去行動。如果不行動、不努力,要想捕捉到兔子是不可能的事情。人生活在現實中,也隻有行動起來,才能達到理想的彼岸,才能登上成功的列車。

成大事者皆有誌,成大事者亦有恒,成大事者更具有堅定不渝的行動。因為隻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壁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隻有行動才會產生最後的結果。任何偉大的目標、偉大的計劃,最終必然會落實在行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