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狼群之中,每一個成員都具有勇於承擔錯誤,負起團隊責任的精神。不可否認,這種精神對於團隊的生存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對於現代團隊和企業的員工來說,這種精神就顯得更難能可貴。如果因為害怕風險,而不敢承擔責任,那麼這樣的人無論處於任何團隊中,都不會有大的發展。
勇於承擔,負起團隊責任
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風險,即使是再平凡不過的事,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風險,隻不過風險的級別有所差異而已。既然你是團隊中的一員,那麼在你得到利益的同時,你也必須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否則隻能說明你是一名不合格、不稱職的成員。
李文是一家工廠的生產科長,他個性溫和,工作勤奮,與同事相處十分融洽。有一次,因為貨源來不及補足,造成產量未達到預期的目標,廠長非常生氣,在開會時宣布要扣除生產科員工當月的獎金。
散會後,李文並沒有解釋生產為什麼會延誤,隻是誠懇地對廠長說:“這一切都不關生產科其他同事的事,是我自己指揮不當才造成的,責任應該由我獨自來承擔,請扣我個人當月工資和全年獎金作為處罰。”廠長同意了李文的要求。
生產科的員工得知此事後,非常感動,他們主動加班,決心下個月超額完成生產目標。在他們同心協力及辛勤的努力之下,第二個月的產量果然超過目標。廠長非常高興,立即宣布加發獎金給生產部門。而李文將獎金都分給員工,自己分文未取,他對員工說:“這些獎金是大家的辛勞所得,是屬於大家的。”
李文推功攬過,不但贏得了生產科同事的擁護和讚賞,同時也為工廠創造了佳績。
作為團隊中的一員,犯了錯誤,就該像李文一樣坦然承認,勇敢地挑起責任的擔子,而不應該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更不能以各種借口逃避責任、推卸責任。因為這樣不僅會給你自己的人格魅力抹黑,同時,你的不負責還會給團隊的發展帶來負麵的影響。在一個團隊裏,每一個成員的言行都會是他人作為比較的對象,如果你犯了錯誤而不承認,毫無疑問,這就會成為其他成員以後犯了錯誤推諉責任的借口。如果團隊裏的成員都不承擔自己的責任,可想而知,這樣的團隊還能不能稱為一個真正的團隊,即使它勉強支撐,最終也必將走向解體。
所以,勇於承擔過錯,並負起相應的責任,這不僅能讓自己光明正大、自由自在地做人,而且也能對團隊的發展產生更為積極的影響。個人的成績再突出,也不能成為你推諉過錯的理由。
林穎和趙剛是南京一家速遞公司的工作搭檔,他們工作一直都很認真努力。老板對他們很滿意,然而一件事卻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
一次,林穎和趙剛負責把一件大宗郵件送到碼頭。這個郵件很貴重,是一個古董,所以,老板反複叮囑他們要格外小心。到了碼頭林穎把郵件遞給趙剛的時候,趙剛卻沒接住,郵包掉在了地上,古董碎了,而這次任務也被搞砸了。
老板知道後對他倆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老板,這不是我的錯,是林穎不小心弄壞的。”趙剛趁著林穎不注意,偷偷來到老板辦公室對老板說。老板平靜地說:“謝謝你,趙剛,我知道了。”隨後,老板把林穎叫到了辦公室。“林穎,到底怎麼回事?”林穎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老板,最後林穎說:“這件事情是我們的失職,我願意承擔責任。”
林穎和趙剛一直等待處理的結果。這一天,老板把林穎和趙剛叫到了辦公室,對他倆說:“其實,古董的主人已經看見了你倆在遞接古董時的動作,他跟我說了他看見的事實。還有,我也看到了問題出現後你們兩個人的反應。我決定,林穎,留下繼續工作,用你賺的錢來償還客戶。趙剛,明天你不用來工作了。”
誰都希望能夠極盡能事使任務完美,至少不會出現錯誤,但誰也無法控製意外,所以,任何一個人都無法避免犯錯誤,但是錯誤發生後,采取什麼態度卻是由自己選擇的,承擔責任還是推諉過錯,將直接決定你能否在團隊中獲得更好的發展。如果你是一個敢於承擔責任的狼性員工,那麼錯誤同時也是機會,如果與此相反,那麼,你的成功則遙遙無期。
所以,一個成熟而對自己充滿信心的人,應該對個人、對家庭、對工作、對朋友和對社會負起義不容辭的責任。在麵臨權利與責任、誠實和欺詐的抉擇之際,不要過分強調選擇的自由,而應該像狼一樣勇於承擔自己應擔負的責任。
自我犧牲,團隊利益第一
在必要的時候付出一定的代價,甚至不惜生命。這種自我犧牲精神在狼群團隊精神的一種充分表現。這種自我犧牲精神,不僅是狼群的精神表現,更是自然界中各種生物繁衍下去的根源所在。在一本雜誌上,曾刊登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年夏天,故事的主人公和幾個朋友去漠河北極村。當他們在無邊無際的林海裏穿行時,主人公發現了一些與眾不同的小白樺。說這些小白樺與眾不同,是因為它們不但長得直,而且都是排成排,六七株或十幾株一列,排著整整齊齊的隊,亭亭地立在路邊。
難道這些排列整齊的小樹,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主人公不相信,可是向導的眼神中卻沒有一絲戲謔的成分。於是,主人公認定,在那些排得整齊的白樺身上,一定蘊藏著某種生命的玄機。
車在顛簸,而主人公的思緒也在不停地奔騰。快到中午時,一行人停下車吃午飯。車停在一片白樺林邊,而主人公又看到了一行排隊的小樹。
七株小白樺,一般高矮,一般粗細,如一隊訓練有素的士兵,齊刷刷地站成一條筆直的線。到底是什麼力量讓小樹站成一排?這種力量的根源又是什麼呢?
這種好奇竟困擾得主人公寢食難安,他特別希望能解開這個謎,但是隨行的人員沒有一個人能幫得上他這個忙。就在他們吃過午飯,準備啟程時,剛好有幾個護林員經過,而其中一位年老的老護林員在這片森林裏生活了幾十年,哪一棵樹他都認識。
在攀談中得知這個消息,主人公抓住這個機會,急忙向他請教小樹成行的原因。而老人笑著說:“這個秘密在地下,看了你就會明白了。”說著,他從同伴手裏接過一把鐵鍬,來到一排小樹跟前。從頭上第一棵小樹樹根旁挖土。一會兒的工夫,老人就挖出了一個半米深的土坑。他俯下身子,用手清理樹根旁的泥土,慢慢地,一段橢圓的黑乎乎的東西露了出來。老人用鐵鍬砍了幾下,竟然木屑橫飛。沒想到這竟是一根朽木,這一發現讓主人公頗為吃驚。
老人說:“在這深山老林裏,處處樹木橫斜,草莽叢生,它們相互爭搶著生長,遮蔽了陽光,蓋住了土壤,汲取營養。一粒微小的樹種,落到地上,很難有生根發芽的機會。”
“沒有新的樹木,原始森林豈不要絕後?”主人公難以置信地問道。
老人笑著說:“不用擔心,它們有自己延續生命的方式。每到一定的時間,就會有一些老朽的樹木倒下去,它們壓在荒草和灌木的上麵,用自己的身體作為樹種生長的溫床。落在這些倒下去的樹木上的種子,可吸取這‘溫床’給予的營養而生根發芽,慢慢成長,直到長成一排挺拔的小樹。老樹的樹幹有多長,小樹的隊伍就有多長。完成繁育任務的老樹,會漸漸被落葉和塵埃所埋藏,它們帶著生命的秘密,永遠沉於地下,再慢慢腐化,成為小樹生長的養料。而我們能看到的,隻是小樹成行。誰會想象得到,每一排小樹下麵,都眠臥著一棵老樹!”
是的,除了這些經曆豐富的老護林員們,誰會想到,一排排普通卻又整齊的小白樺的生長,卻是以老樹的犧牲為代價的。它們為團隊而犧牲自我的精神,使人心中油然而生一股敬佩之情。這種精神值得我們人類永遠地學習,特別是對於現代團隊來說,一個擁有自我犧牲精神的團隊,它的發展是無可估量的,而它所產生的影響更是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在我們這個社會中,自我犧牲的精神更突出地表現在災難麵前。
“5﹒12”汶川大地震後,國內國際上的誌願者紛紛湧向了災區。此時,孫醫生也帶著他的醫療隊趕赴災區。由於通信設備嚴重受損,使得他們在還沒有到達災區時,除孫醫生的手機外,其他人的通訊設備便與外界失去了聯係。
在由綿陽經青川至平武的行進中,孫醫生的手機電池隻剩一格,每次發完短信,他就馬上關機。他說“家裏”時刻掛念著他們,而在孫醫生的口中,這個“家”便是整個中心醫院。他知道自己的家人一定在掛念著他,但是他幾乎沒給家人打過一個電話,因為在這個時候,把寶貴的電和信號留給大家遠比留給他自己更加重要。他說他的愛人和孩子都是那種很理智很冷靜的人,絕對能理解他。
直到後來他才知道,在最後時刻,他所發的每一條消息,在醫院網站上,都獲得了相當高的點擊率!當他聽到這個消息時,他感到了心和心在一起的意義。綿陽至平武這條平時隻要3個鍾頭的路,醫療隊卻整整走了13個半小時!那是一條怎樣的路,沒有走過的人也許一生都想象不出:山體滑坡,餘震不斷,路麵坑窪不平,不時落下的碎石傾瀉在路上,還有像大卡車一般大的石頭砸下直徑七八米的深坑,一些路段的路基和路崖也可能會隨著滾落的巨石跌入深淵…
這些情景對孫醫生來說猶如發生在昨天,他形容那是一條“死亡之路”,可是雖然行走在這條“死亡之路”上,但他們通往的卻是托起希望的生命之地。
隨著時間的推移,天色漸漸地黑了,因為彎道太多,車燈的有效照射距離隻有30米左右,加上需要躲避滾落的石塊和路麵深坑,車輪又是幾乎貼著路崖前進……當他們到達目的地時,隊員們歡呼著跳下車去,緊緊相擁……
地震是真實的,而這個故事也是真真實實地發生在我們身邊的。為了團隊的利益,孫醫生將最後的電池留給了最需要它的團隊。一格微弱的電量,卻維係著整個團隊與外界的聯係,也牽掛著醫院這個更大團隊的心。
在這樣的情況下,孫醫生把自己的利益遠遠地拋在了腦後,就連給自己的家人發短信報個平安他都舍不得。
這種在大義麵前勇於自我犧牲的精神正是當代團體發展的需求,更是社會與民族發展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實質。
激發員工的主人翁意識
著名企業家山姆托伊說:“若能使員工留有歸屬之心,這種精神力量將勝於一切。隻有靠整體作業人員的徹底向心力,以企業的盛衰為己任,才能使企業臻於成功之境。”
這段話道出了企業成功的奧妙所在。那麼這種“精神力量”究竟是什麼呢?這就是主人翁意識。
從主管或企業組織的角度來說,一個有著主人翁意識的員工,一定是深愛著公司,對組織有著巨大獻身精神的人。
從員工本身的角度來看,主人翁感意味著他們有權對自己的工作以及與之有關的其他事情做主。主人翁精神就是一種創造性的精神,它要求人們運用自己的判斷力,去解決組織所麵臨的困難與問題,
用自己的自豪感、自信心所煥發出的巨大熱情去創造奇跡。
日本有一家公司,為了培育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實行一種獨特的管理製度,每周讓員工輪流當“一日總裁”。每逢周一,擔任“總裁的員工上午九點上班,進入角色,聽取各部門的簡單彙報。然後,根據各主管部門彙報反映的問題,由真正的總裁提議先集中解決一兩件事。帶著問題一日“總裁”陪同真總裁到各部門、車間去巡視工作情況。一日“總裁”擁有處理公文的權力,下班前要作詳細的總裁值班日記,對當天碰到的一兩樁較重大的問題提出處理意見。並傳閱至全體員工。這樣,這位員工就超脫出平日自己崗位的狹隘領域,大大擴展了視野,增強了全局意識,激發出自我潛能。
世界諸多知名公司及其管理者,無不重視對員工主人翁意識的培訓。
在國際知名的IBM公司,組織內部就沒有規定公司的工作程序。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他們便廢止了那些沿襲已久的規章製度,廢除了報告與報告上劃圈簽字的作法,代之以相互信任、支持。
眾所周知,IBM是一個無與倫比的組織,它沒有工會組織,其內部充滿著家庭的氣息和民主的氛圍。IBM雖然也麵臨著競爭的壓力與市場的挑戰,但它的員工都用團結互助的團隊精神以及主人翁責任感始終如一支持著這架世界上最大的“商用機器”。
如何才能培養員工的主人翁意識呢?你不妨做以下嚐試:
(1)製定寬鬆政策
事實上,政策的目的在於表達組織、公司的意圖,以概括的方式將部門的思想方針提供給員工。而員工隻需徹底地了解部門的想法和理由,便可在受到較少限製的寬鬆的政策中大刀闊斧地進行工作,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才能。
(2)培養人人都是“主管”的感覺
說起部門的領導者,人們總將其冠以“主管”的頭銜。仿佛隻有他們才是部門命運的駕馭者。這種思維方式嚴重地限製了廣大員工成為部門主人的意識,認為部門裏的事與己無關,而是主管們的事。
然而,在美國著名的聯合航空公司,每一名員工都有一種“人人都是企業家”的思想,他們了解這個公司,了解這個公司裏任何一個細節。員工們從來沒有“人家什麼都不告訴我”的感覺,他們認為既然公司是“自己的”,工作是“自己的”,那麼他們沒有理由不全身心地為公司的經營績效而努力,沒有理由不自覺地為公司承擔義務。
(3)從小事上讓員工感到自豪
一位在IBM工作了20餘年的老職工的名片是這樣的:精致的名片上是一個藍色鑲金邊的盾牌,上麵寫著“國際商用電器公司,25年的忠實服務”。
這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但IBM公司卻用這種方式對職員傳遞了對其25年辛勤工作的感激之情。
(4)增強集體溫暖
你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就舉辦一次部門的“會餐”,讓全體員工和他們的家屬自由參加。在活動中,大家都無拘無束,享受著彼此喜愛的食物,為各自所創造的業績相互祝賀,培養出溫暖的集體意識。
要記住,你的管理能力再強,如果員工表現冷漠,仍難推動工作。你必須使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負責人。
讓員工參與企業決策和管理
企業的管理者若想讓企業不斷發展前進,就必須讓盡可能多的員工參與進來,發揚民主作風,讓員工真正成為企業的主人。成功的管理者都非常重視員工的參與決策權,他們願意把決策的大權分給員工,形成一種雙贏的局麵。
著名的英特爾公司就善於使用這種被稱之為“參與式決策”的決策方式給員工充分的權力去參與公司的決策。而事實也證明了他們的這種做法,取得了驕人的成果。
英特爾公司的高層管理者經常與普通員工公開交換意見,提出討論並采納各種觀點,以得出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案。當時,英特爾公司正忙於386電腦的研究設計,原計劃是要在設計中加入快取記憶體,因為他們認為快取記憶體是提升處理器性能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工程部門技術處理起來十分困難。這時,有幾位員工對公司決策層的見解有不同的見解,便跑去找總裁探討。他們指出,由於摩托羅拉已經搶先推出了新產品,公司眼下的當務之急是盡可能讓386盡快上市,以免喪失先機。如果堅持要加入快取記憶體,不僅會延誤產品上市的時間,也使晶片體積更大,而更重要的是,如果將記憶體放入微處理器,公司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說服客戶接受。這樣一來,等於給競爭對手更充裕的時間,去占領市場。
總裁接受了他們的意見,立刻通知決策層開會討論,最後決策層采納了這些工程師將386的快取記憶體拿掉並盡快上市的建議。而後來的結果也證明,386的及早上市,使英特爾公司在微處理器的競爭中取得了先機,將競爭對手摩托羅拉遠遠甩在了後麵。
可見,正是由於這些具有不同意見的人主動參與公司的決策,細致切實地分析解釋他們的不同理由,公司才可以做出最正確的決定。試想,如果沒有他們的不同見解,積極參與,這段英特爾與摩托羅拉較量的曆史可能就要改寫。
讓員工參與企業的決策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然,管理者每天都需要對許多事情做出決策,一些看似簡單或無關緊要的決策,實際上卻異常重要。而管理者的精力是有限的,隻有充分發揮員工的積極性才有利於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