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3 / 3)

一份工作可以讓你在社會上立足,工作也是你日後的事業的基石。你要明白:當你還是公司的職員時,就要一心把公司的利益放在首位,設身處地地為老板和公司著想,這樣的話,你才會被老板重用。

一名員工如果能時刻為公司著想,對老板投之以桃,那麼老板看到你的表現後,也會報之以李,提拔或重用你。當然,有時回報與付出不成正比,在這種情況下,你不要怨天尤人,要提醒自己:把公司利益放在首位,目前在為公司做事,代表的是公司的利益。

以企業為家,以老板的心態對待公司,你就會脫穎而出,成為老板的得力助手,老板也會因為你的忠誠而器重你。以這樣的心態工作,就可以坦然地麵對老板,因為你對公司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如果你以老板的心態對待公司,不久的將來,你一定會收獲你自己的事業。

共同協作才能辦大事

狼靠團隊戰勝各種困難,頑強地生存下來。人類社會也是一樣,離不開團隊協作。

人們要想幹一番大事業並且取得成功,從來都需要共同協作,沒有獨自取勝的先例。所以古話說得好:“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你是否研究過怎樣借助於團隊的力量,從古代實踐經驗來看,其中有借勢、借機、借德、借智、借力等方法。

(1)借勢成功

借勢就是借助或倚重別人的力量,造成一定的聲勢然後達成自己的目的。中國古代最講究做任何事情都要看它的勢,一旦勢形成則功可成。著名的《孫子兵法》中還有專門的造勢篇,用現代的語言來解釋,就是辦事情首先要看它是否順應曆史潮流,符合不符合客觀規律。因此,在現代經營術中,往往有乘勢而興的例子,就像提到奧運會,人們首先想到北京的鳥巢和水立方。也有許多公司為了打出產品,借助於各種傳播媒介,進行廣泛的宣傳,這是自我造勢。

(2)借機成功

借機就是把握事物發展的有利時機,或借助於別人創造的時機,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用現代理論講,機遇對於每個人來講都是公平的,但隻有自身準備充分的人才有可能得到它,因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捕捉機遇是在瞬間完成的。

(3)借德成功

借德就是仰仗於有德之人的威信、信譽,使自己的聲譽盡快建立起來,用現代理論來講聲譽是事業的命脈,失德者必自斃。借名人做廣告就是此方法。

(4)借智成功

借智就是集中人才的智力優勢,廣泛征集各方麵的意見和建議,製訂最科學的方案,來保證事業的成功。

(5)借力成功

借力就是依靠別人的實力做自己的事業。

由此可見,不論古今,要想成就大事業,先要發展自己的實力,在借助別人力量的種種情況中,借力最不可取。

優秀的團隊離不開優秀的人才

團隊管理者采用正確策略,就能留住人才。但要長期留住雇員,讓他們一輩子在一個地方工作的時代已一去不複返。人才在不停的流動,他們在尋找更好的機會。老板該如何正確對待員工,以留住急需的人才,請看德國人力資源專家雷-布蘭赫姆的管理訣竅。

(1)服務員工

公司可以從多方麵建立信譽,使人們樂意為其工作。比如提供特殊的服務:包括服裝幹洗、免費餐飲、為非英語員工提供英文課程等。作為經理,你應當重新設計工作,使工作更有意義,並考慮你所期望的結果,以及你所需要的人才。在很多情況下,公司都錯誤地根據經驗和專門技術來雇用員工,但招聘來的員工並非真正的人才。匆忙雇用,或者僅憑自己的感覺招聘,這些策略都是不可取的。

(2)薪酬管理

優秀雇員的離去,經常是因為管理者沒能處理好員工的表現和報酬之間的關係。管理者應該幫助雇員尋求發展的契機和晉升的機會,讓員工意識到自身的價值,或成績獲得肯定,即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獲得了尊重。

(3)樂趣法則

樂趣也應該是工作的一個方麵。作為管理者,你不必有意識地製造樂趣,而是讓樂趣自然而然地產生。不要壓抑笑聲,隻要不影響工作,樂趣應成為公司的一部分,隨後你會發現,樂趣也會提高生產力。

(4)忠誠預警

你可能已發現最有價值的員工,但一些因素可能成為人才離去的原因:讓人看不到業績,很多雇員工作一年或三至五年後離去。再看一下他們的酬勞,如果他們的酬勞在市價以下,而且他們的技能在市場上很搶手,那麼他們就很可能離去。查一下他們的忠誠度,若發現員工在別的公司尋找機會,那麼,他一定有想離開的意圖,這時,你要想方設法挽留他們。你若無法確定他們對工作的渴望程度和願望,就直接問他們。

(5)解雇技巧

解雇員工是件頭疼的事情。盡管有時非常必要,但管理層並不十分願意解雇員工。很多管理者在三周後或更短時間內發現解雇員工的做法是錯誤的,但他們不會說出來,原因是害怕承認失誤而感到尷尬。他們可能會對一個錯誤的雇用感到愧疚,因為雇員未能達到他們過高的期望。然而,解雇是管理者必須學會的技能,要在招聘和管理時保持明智,相關策略要講究。

合作才能雙贏

狼的生存繁衍中蘊藏著高深的雙贏智慧,為了生存而取長補短是大自然的法則。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取長補短才能發揮各自更大的效力。

香港“新鴻基”財團在香港世界赫赫有名,它的創始人馮景禧就是靠雙贏的理念打下常青基業的。

20世紀50年代後半期,馮景禧和好朋友郭德勝、李兆基一起看好了剛剛興起的房地產業。他們三人中,郭德勝老謀深算、火候老到;李兆基反應敏捷、足智多謀;馮景禧精通財務、擅長分析;他們被人稱為“三劍客”。

後來,他們合作開辦了“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這三位朋友,個個精明,膽識與才略各有千秋,聯袂上陣,齊心協力,更是無人可匹敵。他們在當時的香港地產業攪起了一陣旋風,逐漸發展為地產業的霸主。

香港“新鴻基”的發展曆程正是詮釋了雙贏的高深智慧。“三劍客”協作,各發揮所長。因此,由他們打造香港地產的神話也就絕非偶然。

自然界中,有一種身形很小的犀鳥,沒有能力保護自己,隻能停在犀牛的背上,依靠犀牛的強壯來保障自己的安全。而犀牛皮膚縫隙間的寄生蟲,也正需要這種小鳥啄食清理,它還可以憑借小犀鳥靈敏的感覺來獲知臨近的危險。

人類之所以區別於其他生物,成為主宰世界的成功者,主要就是依靠合作下的雙贏。

世界上本沒有完美的存在,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身難以克服的弱點,也有其存在或成功的道理。人與人之間各有不同,隻有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才能將彼此的缺陷彌合,用智慧鑄就渾然一體的成功。由此可見,雙贏首先需要互補。

歌德與席勒的友情照耀了歐洲文學史的半邊天空,年長成熟的歌德給予席勒安定的嗬護,而年輕激越的席勒給予歌德新的創作熱情,於是偉大作品《浮士德》產生,雙贏的結果成為文學史上的佳話。

倘若沒有魏瑪城中的相遇、相知、相輔相成,歌德也許仍受限於瑣雜的政務中,而席勒也許已在困窘的生活麵前湮沒無聞。

另外,雙贏還需要奉獻與分享。

一位著名的企業家曾說過:“當別人遇到困難時,我不會坐視不管,我會盡力幫助他,這樣做不但不會讓我損失什麼,反而會給我帶來榮譽,讓我的事業更加順利。”

這就是雙贏智慧中的奉獻與分享。當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無形之中也會體現出自己的價值,也會讓自己贏得競爭中的成功。因此,我們應善於利用雙贏的智慧,用無私的奉獻和分享潤滑合作中的摩擦,從而使雙方的成果得以擴大。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各國經濟極度蕭條,各國銀行為了降低風險大多停止了接濟困難企業。然而,花旗銀行卻積極辦理各項貸款業務,盡力挽救頹敗中的企業。他們這種“奉獻”的結果就是。企業由於受到援助而迅速發展,他們不但促進了經濟的複蘇,並按時歸還了花旗銀行的貸款。

花旗銀行的雙贏策略,不但沒有使自己蒙受經濟損失,反而為自己帶來了極高的信譽,成為世界知名的銀行之一。

相反,如果不善於采取雙贏的智慧,不樂於施助於人時,那麼我們自身的發展便可能會極為緩慢,甚至停滯不前。

送人玫瑰,手有餘香。隻有我們在合作中勇於奉獻、樂於奉獻,我們才有分享成功的資格,我們才能發揮雙贏的智慧。

所以說,當今時代雙贏已成為現代社會競爭與合作的主旋律。隻有互相幫助,互相提高,讓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讓自己的長處“承載”別人的短處,才能彼此獲益、共獲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