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迫於生存的壓力,狼有著森嚴的等級關係和超強的團結協作能力,它們憑借堅韌、頑強、忠誠、合作、戰鬥、犧牲等生物界最優秀的個體素質與最卓越的團隊精神,成為最有生命力和競爭力的種群,成為強者,雄行天下。為此,作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理應把狼群體現的勇氣和團隊精神借鑒到自己所管理的領域。
團隊作戰,重視合作
狼群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它們具有著合作精神。狼群最偉大的品質就是它們的合作精神,合作是它們的取勝之道。
對於狼群來說,交流溝通是它們生存的保障。狼群有著嚴格的社會組織和等級製度,它們是世界上最團結的動物,所有這些都要求它們有完善的溝通係統,這也正是狼群生存的優勢所在,是它們無往不勝的原因。
羚羊是草原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動物之一,即使是勇猛的獵豹也很難將它抓到。至於獅子和老虎,對羚羊也毫無辦法。然而,身形比它們小得多的狼卻做到了。因為狼善於合作,善於使用“群狼戰術”。
狼群內部組織結構極其嚴密,在捕捉羚羊時,它們會采取連環追擊的策略。由於狼群沒有羚羊的速度快,它們會預先隔一段距離就埋伏一群狼,最開始由一群狼追逐,把羚羊趕向預定的方向,一段時間過後,第二群狼繼續追趕。狼就以這種“接力賽”的形式與羚羊群賽跑,直到追得羚羊筋疲力盡再也跑不動為止。這個時候,狼群才對羚羊進行圍攻捕殺。
狼群在圍捕獵物時十分講究策略,它們從來不會漫無目的地圍著獵物胡亂奔跑,尖聲狂叫,而是製定相應的戰略戰術,彼此溝通後將其付諸實施。
關鍵時刻到來的時候,每隻狼都明白自己的作用,並準確地領會到集體對它的期望。
狼善於使用“群狼戰術”,也就是“群起攻敵”的策略。因為它們知道,個體的實力有限,隻有大家團結起來,共同對抗敵人,才能取得勝利。
在捕捉羚羊的過程中,狼所使用的“群狼戰術”表現出了狼族的又一大優點——團隊精神。團隊精神是支持狼族生存發展的一股強大力量,是狼族得以稱霸陸地自然界的基礎。同理,團隊精神也是任何一個種群得以生存、發展和壯大的基本前提。
那麼,什麼是團隊精神呢?所謂團隊精神,是指一個團體中的所有成員積極合作,互相配合,在共同努力下達成某個目標的一種文化思想和準則。
團隊精神具備與否關係到一個團隊的生死存亡。比如,在登山過程中,每組運動員之間都要以繩索相連,一旦某人失足落下,其他運動員必須全力相救,否則,整個團隊將無法繼續前進。而當所有努力都無濟於事時,失足隊員就會割斷繩索,讓自己墜入深穀,以確保其他隊員的生命安全,同時使比賽得以繼續進行。
球場上更是如此,沒有每個球員的努力與配合,任何球隊都很難取勝。
在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僅靠一個人的力量無法完成千頭萬緒的工作。一個人可以憑著自己的能力取得一定的成就,但若能把你的能力與別人的能力結合起來,就會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功。
一加一等於二,這是人人都知道的簡單運算,但應用在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合作上,所創造出的業績就不再是一加一等於二了,其結果可能是三或四甚至更大。團結就是力量,這是再淺顯不過的道理。
對於一個企業而言,團隊精神更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由上千人組成的汽車裝配廠,隻要其中一組人不工作,其產品就無法出廠,因為誰也不會購買一輛沒有輪子的汽車。
一個人能與同事友好協作,以團隊利益為重,才能把自己獨特的優勢在工作中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這樣自然能引起老板的注意,得到更多的加薪晉升機會。否則,就很難在現代職場中立足。
“有較強的能力並善於與他人合作”,已成為企業在招募員工時,對員工素質的重要衡量指標。因此,職場人士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優秀並不是被任用的唯一理由。
我們生活在一個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既然存在競爭就需要合作。幾乎所有的成功企業,都是在某種合作的形式下經營的。
任何企業若要存在和生存,就必須團結起來:
(1)企業內部,員工與主管,員工與員工團結;
(2)企業與企業配合,共同發展;
(3)企業與政府合作,承擔社會責任。
不團結就會滅亡。
總之,合作無處不在。
彼此信任、協作才是硬道理
在捕獵時,一旦狼老大嗅到了馴鹿的氣味,很快,其他的狼就會聚攏過來,它們自動地形成單列隊形追趕馴鹿。狼老大是開路先鋒,帶領後麵的成員快速前進,累了就由其他成員接替自己的位置,引領狼隊繼續快速前進,不讓獵物有片刻喘息的機會,直到獵物體力不支、筋疲力盡為止。
狼老大永遠都相信自己的努力與謹慎,也絕對信任自己的同伴。世界上隻有為了團隊自我犧牲的狼老大,絕對沒有出賣同類的狼老大。“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誰都不敢誇口自己是完美的,代表著亙古不變的真理;但同時也沒有人一無是處,因此我們既要相信自己,同時也要相信別人。我們來看一個曆史故事。
宋元公聽說楚國的石匠有著高超的技藝,於是就把石匠招來,說:“聽人講,在郢人的鼻尖上塗抹一塊蒼蠅翅膀那麼大的白灰,你掄起斧子,隻一下子就把白灰砍掉了,而郢人的鼻子一點也沒有傷著,這是真的嗎?”
石匠說:“確有此事。”
宋元公說:“今天,你能不能當眾給我表演一下呢?”
石匠說:“不行啊,技藝再高,需人合作,大王,給我當靶子的那個郢人已經死了。”
千百年來,有關同伴、夥伴的解釋有成千上萬種,但最深邃、最貼切的無疑是“信任”二字。相信別人才是做好工作的開始。不論人素質層次的高或低都應該堅信別人有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需要,有被人尊重和認可的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在這裏,我們不妨再看看曆史上有名的“管鮑之交”。
春秋時期的政治家管仲和鮑叔牙是好朋友。管仲比較窮,鮑叔牙比較富有,但是他們之間彼此了解、相互信任。管仲和鮑叔牙早年合夥做生意,管仲總是出很少的本錢,分紅的時候卻拿很多錢。鮑叔牙毫不計較,他知道管仲的家庭負擔大,還問管仲這些錢夠不夠。有好幾次,管仲幫鮑叔牙出主意辦事,反而把事情辦砸了,鮑叔牙也不生氣,還安慰管仲,說:“事情辦不成,不是因為你的主意不好,而是因為時機不對,你別介意。”管仲曾經做了三次官,但是每次都被罷免,鮑叔牙認為不是管仲沒有才能,而是因為管仲沒有碰到賞識他的人。管仲參軍作戰臨陣逃跑,鮑叔牙也沒有嘲笑管仲,他知道管仲是因為牽掛家裏年老的母親。
後來,管仲和鮑叔牙都從政了。當時齊國朝政很亂,公子們為了避禍,紛紛逃到別的國家等待機會。管仲輔佐在魯國居住的公子糾,而鮑叔牙則在莒國侍奉另一個齊國公子小白。不久,齊國發生暴亂,國王被殺,一時間國家沒有了君主。公子糾和小白聽到消息,都急忙動身往齊國趕,想搶奪王位,兩支隊伍正好在路上相遇。管仲為了讓糾當上國王,就向小白射了一箭,誰知正好射到小白腰帶上的掛鉤,沒有傷到小白。後來,小白當上了國王,曆史上稱為“齊桓公”。
齊桓公一當上國王,就讓魯國把公子糾殺死,把管伸囚禁起來。齊桓公想讓鮑叔牙當丞相,輔助他治理國家。鮑叔牙卻認為自己沒有當丞相的能力,他大力舉薦被囚禁在魯國的管仲。鮑叔牙說:“治理國家,我不如管仲。管仲寬厚仁慈,忠實誠信,能製定規範的國家製度,還善於指揮軍隊。這都是我所不具備的,所以陛下要想治理好國家,就隻能請管仲當丞相。”齊桓公不同意,說:“管仲當初射我一箭,差點把我害死,我不殺他也就算了,怎麼還能讓他當丞相?”鮑叔牙馬上說:“我聽說賢明的君主是不記仇的,更何況當時管仲是為公子糾效命。一個人能忠心為主人辦事,也一定能忠心地為君王效力。陛下如果想稱霸天下,沒有管仲就不能成功。您一定要任用他。”齊桓公終於被鮑叔牙說服,把管仲接回齊國。
管仲回到齊國當了丞相,而鮑叔牙卻甘心做管仲的助手。在管仲和鮑叔牙的合力治理下,齊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國家,齊桓公也成為諸侯王中的霸主。
後來,鮑叔牙去世,管仲在他的墓前大哭不止。想起鮑叔牙對他的理解和支持,他感歎說:“當初,我輔佐的公子糾失敗了,別的大臣都以死誓忠,我卻甘願被囚困,鮑叔牙沒有恥笑我沒有氣節,他知道我是為了圖謀大業而不在乎一時之間的名聲。生養我的是父母,但是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牙啊!”
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經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親密無間、彼此信任的關係。
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同事的幫助和支持,隻有充分信任你的同伴,他們在你需要幫助或孤立無援時才會給你最無私、最真誠的支持;隻有信任你的同伴,我們在這個集體中才會有歸屬感和責任感,才會拋棄一切雜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我在相信自己的同時。也會相信別人,這是由事物的多變性與自我的局限性決定的。很多時候我的目光被禁錮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鼠目寸光而又自以為是。這時別人多角度的觀察、評價更具客觀真實性,更能為我提供幫助。
盡心盡責維護狼群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