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1 / 3)

作為管理者,應當敢於為手下人撐腰打氣,即對他們有足夠的支持和信心。但有些管理者常會擔心這樣做,會讓手下自不量力、自以為是起來,並時有“橫”的人出現,但不要忘記,一個沒有上級支持的人,做起工作來肯定出現“疲勞症”。

明朝正德年間,武宗皇帝不理朝政,卻喜歡到各地遊玩。一次,他到江南巡遊,隨行的武官和太監們借著皇帝的威勢,竟然向路過的郡縣索要奇珍異寶。地方官員稍有違抗,就會遭到一頓訓斥。

一天,經過淮安時,這幫人認為當地衙門對他們侍候不周,就對官員們肆意拷打,淮安府的通判因不堪受辱被迫上吊自殺。這件事很快就傳到了杭州,官員們大驚失色,紛紛找到知府蔣瑤,建議準備一些錢財以備武官、太監們的到來。蔣瑤卻說:“準備將會危害百姓,不準備隻是危及自身。用百姓的血汗錢來保住我的這顆腦袋,這種事我蔣瑤是絕不會幹的,你們不用害怕,這件事交我處理,出了問題我一個人頂著。”

不久,太監吳經來到杭州,假傳皇帝的命令,要求蔣瑤準備一些美女送進宮中。蔣瑤拒不執行,並回答說:“民間女子有家有戶、有爹有娘,且能隨便掠奪?”吳經大怒,然而蔣瑤毫不畏懼,繼續說道:“違背皇帝的旨意,我料定不會有好下場,但是要我背上坑害百姓、喪盡天良的罪名,我蔣瑤死也不答應!”吳經見他死不屈服,隻好作罷。

其實,在任何組織中用心做事的人受人攻擊都在所難免,表現出色的員工也常常惹人嫉妒,成為被打擊的對象。一些員工常常麵臨這種困境。

要做事就要改變落後的現狀,自然會觸動一些人的利益,得罪人是難免的,而且一個不小心就被別人伺機報複。因此,原來一向很有幹勁,工作出色的員工常常無法忍受以至失去信心。

這時,管理者則應路遇不平拔刀相助,為員工撐腰,鏟除當道奸人,給員工一個寬鬆的工作環境。若是不管不問,員工便會抱定“多做多錯,少做不錯”的信條,那樣,誰還會為你做事呢?

1944年6月,盟國軍隊在諾曼底登陸成功。此後,盟國軍隊便如破竹之勢橫掃歐洲大陸。巴頓統率他的第三集團軍充當開路先鋒。

然而,在布列塔尼之戰中,巴頓卻與盟軍指揮部在戰術運用問題上發生了矛盾。雖然巴頓慷慨陳詞,但他的作戰計劃還是未獲批準。戰場上的局勢千變萬化,機會稍縱即逝,這讓巴頓心急如焚。這時巴頓的上司布萊德雷將軍找到了巴頓,明白無誤地告訴巴頓:“幹吧,我的將軍。不要請示任何人,按您的計劃辦,出了任何事,找我布萊德雷。”

於是,巴頓倍受鼓勵,馬上率領自己的部隊開赴前線。終於,他用一連串勝利的消息讓盟軍總部的那些頭頭們啞口無言。

再看一例:

一家大公司的秘書處裏有個王秘書其人精明幹練,不光把本公司上下打點周到,其他一些關係單位也在王秘書的活動中與本公司親如手足,因此,一時間王秘書幾次加薪,大紅大紫。然而,好景不長,很快,有關王秘書利用公司為本人拉關係,報怨加薪不公等謠言一一傳出,這話既傳到總經理的耳中,也傳到了王秘書耳中。王秘書怕謠言再出,不得不偃旗息鼓,少出風頭,這樣難免士氣低落,影響了效率。

總經理明察暗訪後,知道有人從中作梗,便找出了刺頭,在大會上批評,並為王秘書平反,立下“再有無故生事者,立即解雇”的規定。這樣王秘書又恢複了從前的幹勁,公司又有了活力。

可見,管理者要有意識地保護賢良,鏟除奸人,為員工做主,並應盡力做到:

(1)清除害群之馬。

對那些見人提升就患“紅眼病”的人,無所事事傳播謠言者要嚴懲不貸,以免一條臭魚腥了一鍋湯,損害整個集體。

(2)做賢良員工的堅強後盾。

當員工被人指責時,管理者應查清情況,明辨是非;為冤者平反,樹立企業公正形象。做員工後盾,這樣才能上下一心,共謀大業,創造輝煌。

(3)樹立企業公平競爭的風氣。

對嫉妒、暗中使壞現象一定要杜絕,使企業上下公平競爭,使害群之馬無機可乘,無立身之地,這樣的公司才能長盛不衰。

當員工遇到麻煩時,作為管理者有義務、也有責任勇敢地站出來,為員工做主,讓他們沒有後顧之憂。雖然,這樣也許會讓你受點委屈,但是,你必須明白,員工的工作就是你的事業,隻有員工們不斷努力,才會有你事業上的輝煌。同時,當員工們孤獨無助的時候,管理者的支持與鼓勵能讓他增添無窮動力,還會對你感激涕零。所以,做一個豪氣公正的管理者,為員工做主,既為自己增添英雄氣概,又為組織高效運轉助了一臂之力,出色的管理者應當借鑒此道。

善於利用員工的長處

現在經常聽到各級管理人員甚至包括班組長都在感歎:可用之人太少了!其實不要埋怨員工的無能,管理者的工作就是讓員工“有能”。

其實,任何人都有優點和缺點,如何看待一個人的優缺點,盡管有客觀的評判標準,但與觀察者看人的角度也有相當的關係。如果用灰暗的心理看人,從人的短處著眼,那麼看到的自然是缺點多於優點,短處多於長處,如果換個角度,用積極的眼光看人,從人的長處著眼,那麼所能看到的一定是優點多於缺點,長處多於短處。對於一個高明的管理者來說,應善於挖掘員工的優點,激發他們的才智,為我所用。

春秋時期,有個叫寧戚的人非常有才華,一心想求見齊桓公,但因為窮困一直沒有機會,於是隻好充當馬夫,替商人們駕運貨車到了齊國。晚上他們在城門外露宿,正碰上齊桓公到城外迎接客人。城門大開後,侍從們舉著火把,簇擁著齊桓公。站在前麵的侍從,驅趕著這些載貨的車,讓他們給齊桓公讓路,當時寧戚正在喂牛,看見齊桓公後很傷心,就擊打著牛角,悲切地唱起商曲。

齊桓公聽見歌聲,對侍從說:“這個唱歌的人一定不是一個普通人。”

於是下令讓後麵的車子載著寧戚回宮。回來後,侍從們問怎麼打發寧戚,齊桓公叫寧戚換了衣服以後來見他。

寧戚見了齊桓公,就建議他如何治理好國家;第二天再見麵,又建議齊桓公如何治理好整個天下。齊桓公非常高興,打算馬上重用他。

這時群臣進諫說:“寧戚是衛國人,衛國距離齊的路程不遠,君王不如派人去調查一下,如果他真的是個賢能的人,回來再任用他也不晚。”

齊桓公說:“沒必要這樣做,一調查說不定會發現他有什麼小毛病。因為有了小毛病,而忘了人家的大優點,這就是君王所以失去天下人才的

重要原因。再說一個人很難沒有缺點,我們權衡利弊,利用他的長處就可以了。”於是就重用了寧戚,拜為卿相。

正是由於不拘一格選拔人才,齊桓公才最終成就了霸業。

事實上,人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管理者用人,應先看其長,後看其短,要揚長避短。

馬謖被斬,是三國時期諸葛亮舍長就短用才釀成的一個悲劇。史稱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是個非常好的參謀、幕佐之才,諸葛亮卻棄其所長,用其所短,偏偏派他去帶兵鎮守街亭,與魏兵對陣,最後招致慘敗。

作為一名管理者,如果學會多看多用員工的長處,創造良好的條件讓他得到充分的發揮,那麼他的日益增長的長處優勢就會抵消短處的影響;或者填補短處的缺陷,進而實現自身的價值;如果從員工的短處著眼,就會使他的長處被短處否定和淹沒,不能發揮其優勢,甚至斷送了他的前程。因此,看員工應首先看他能勝任什麼工作,而不是絞盡腦汁挑其毛病。

“水至清則無魚”。用人識才也是如此。在用人所長的同時,要能容其所短。

在抗日戰爭時期,劉伯承在一次閑聊中得知,一位學經濟的大學畢業生在抗大畢業後,被分配到魯西北當副排長去了。於是,劉伯承就向人詳細詢問此人的情況,當明白他是一位高才生而對軍事作戰卻比較缺乏經驗,就派人追了近百裏地,硬是把這個準備上任的副排長給追了回來,並把他分配到師供給部工作,來發揮他的特長。

人在工作中表現出的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人本身素質的不擅長之處;二是人所犯的某些過錯。在完成業績的過程中,由於種種意想不到的原因,員工任務完成的不好,或出現失誤是常有的事,管理者不必大驚小怪。千萬不要一出現失誤,就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緒,指責員工,不給予絲毫的安慰和幫助。這樣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冷了員工的心,甚至會滋長員工的叛逆心理。相反,作為一名管理者,若能以敏銳的目光發現員工的長處並加以欣賞,並合理利用,那麼員工就會因受人欣賞,而倍感振奮,除了愉快的完成上司交付的任務外,更能貢獻他的聰明才智。

即使自己再能幹,能做的事情終歸是有限的,即使你才華橫溢,也無法勝任所有的事情,惟有知人善任的管理者,才能帶領團隊完成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員工成長了,團隊成長了,管理者自然也成長了。

總而言之,對於一個組織來說,要滿足人才自我價值的實現,就必須因人而異,根據每個人的特長、興趣愛好、能力水平,幫助其選擇最佳的工作崗位,使其有用武之地,施展其全部才能。這樣每個人都會充滿幹勁,整個團隊也就會活潑向上了。

對反對者絕不能手軟

任何組織總有不服管教的“野馬”,這種人一旦心懷異心,其能耐越大、本領越高、功勞越大,危害性也就越大。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經常為異姓諸侯王侵越權限、不服從命令而苦惱,其中最桀驁不馴和難以統禦的便是韓信。

韓信對於劉邦建立漢朝可謂是勞苦功高。登壇拜將後,東拚西殺,為劉邦打下半個江山,因此,被劉邦封為王。然而,韓信也深深地得罪過劉邦。當年劉邦不敵項羽,急召韓信馳援時,韓信卻以代理齊王為要挾。垓下會戰前夕,劉邦要求韓信發兵合力決戰,聚殲項羽,結果韓信故意拖延,遲遲不奉命南下,結果使孤軍追敵的劉邦被項羽一個回馬槍打得狼狽不堪。正當決戰臨近之時,為了楚漢鬥爭的大局,同時為免生事變,萬般無奈,劉邦再次滿足了韓信的權勢欲,將楚地劃為他的封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