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2 / 3)

由於楚漢戰爭中建立的功勳,韓信的軍事才能人所公認,名望和權勢亦因之而有廣泛的影響。劉邦曾經在眾臣麵前說過:“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也正緣於此,更不能不對他時刻保持高度警惕。在劉邦眼裏,韓信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危險人物,是新政權最大的潛在威脅。

項羽兵敗後,逃亡將領鍾離昧因平素與韓信關係很好,就投奔了韓信。劉邦記恨鍾離昧,聽說他在楚國,就下令新任楚王的韓信逮捕他。韓信非但未抓鍾離昧,反而收留了他。高祖六年(前201)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用陳平的計策,說天子要出外巡視會見諸侯,通知諸侯到陳地相會,其實是想要襲擊韓信,韓信當時有所覺察,但又認為自己無罪;想去謁見漢王,又怕被擒。這時有人向韓信建議:“殺了鍾離昧去謁見漢高祖,高祖必定高興,也就不用擔心禍患了。”於是韓信把此事與鍾離昧商議,鍾離昧說:“漢王之所以不攻打楚國,是因為我在你這裏,如果想逮捕我去討好漢王,我今天死,隨後亡的定是你韓信。看來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結果鍾離昧自殺而亡。韓信持鍾離昧首級去陳謁見劉邦。劉邦令武士把韓信捆綁起來,放在隨從皇帝後麵的副車上。韓信說:“果然如人們所說‘狡猾的兔子死了,出色的獵狗也該烹殺了;高飛的鳥射完了,那張良弓也該收起了;敵人被消滅了,謀臣也就要滅亡。’現在天下已經平定了,我當然該被烹殺!”高祖也不多言,給韓信戴上械具。回到洛陽,赦免了韓信的罪過,改封他為淮陰侯。

客觀地說,劉邦此時的確找不到韓信謀反的證據,他既無謀反的思想準備,更沒有謀反的行動。包庇一個逃犯鍾離昧,縱有不妥,亦構不成謀反罪。然而韓信的致命弱點就在於他的思想還停留在列國林立的時代,認為在封國之內他有權任意處置一切,對於在專製主義中央集權條件下做一名諸侯王很不適應,因而與漢中央的矛盾和衝突就難以避免。

被貶後韓信並沒吸取教訓,他先是采取一種消極的反抗辦法,常常“稱病不朝從”,覺得由王降為侯,地位與灌嬰、周勃、樊噲等原來的部下等同,十分難堪,心情異常鬱悶,並且以“天下英雄我第一”,傲氣不減當年,時時鋒芒畢露卻並不知覺。

韓信的驕縱日益增長,已經達到自病不覺的程度。一天,劉邦和他談及朝中諸將能力的高下,韓信一通品評,竟沒一個滿意者。劉邦目視韓信,問道:“朕能領多少兵馬?”韓信隨口道:“陛下統領兵馬,最多不過十萬。”劉邦麵露不悅,反問道:“卿又能領多少?”韓信很自得,答道:“多多益善!”劉邦也很不客氣地說:“既如此,卿何以被朕所擒?”韓信至此,才感覺言語欠妥,愣了片刻,隻好回答說:“陛下不善統兵,而善馭將,為此臣才被陛下所擒。且陛下所為,均由天授,非人力所能及。”言罷,兩人相視而笑。經此番對話,劉邦心中對他的疑懼有增無減。

接下來數年近於囚徒般的生活,耐力不足的韓信經曆了由失望、怨恨到憤怒、仇恨的心路曆程,最終發展到走上了謀反道路。他時時痛悔當初不聽蒯通之言,不斷思考對劉邦的“負義”如何報複。不久,他抓住了一個“機會”。

韓信部將陳稀被封為巨鹿郡郡守,前來向韓信辭行。韓信屏去左右,拉著陳稀的手仰天長歎道:“你可以同我說知心話嗎?我有話想同你講。”

陳稀表示一切聽從將軍的命令。韓信說:“你所管轄的地方,是屯聚天下精兵的地方,而你又是陛下親信寵愛的臣子,若有人說你謀反,陛下一定不相信;如果再有人告你謀反,陛下就會產生懷疑;如果第三次有人告你謀反,陛下定會大怒而親率軍隊征討。我為你在京城做內應,就可圖謀天下了。”

陳稀平素就了解韓信的才能,相信他的計謀,說:“一切聽從您的指示。”

高祖十年(前197),陳稀果然謀反。劉邦親自率兵前去征討,韓信稱病不隨高祖出征,暗地裏派人到陳稀處聯絡,要陳稀隻管起兵,自己定從京城策應。韓信與家臣謀劃:可以在夜裏假傳詔旨,赦放那些在官府中的囚徒和官奴,然後率領他們去襲擊呂後和太子。部署已定,隻等陳稀方麵的消息。這時,韓信的一位門客得罪了韓信,韓信囚禁了他並準備殺他。那位門客的弟弟就向呂後密告韓信要謀反的情況。呂後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恐怕韓信的黨羽不肯就範,於是與相國蕭何商議,假裝有人從皇上那裏來,說陳稀已被殺死,諸侯群臣都前來進宮朝賀。蕭何欺騙韓信道:“雖然您有病,還是要勉強朝賀一下。”韓信入朝進賀,呂後派武士把韓信捆縛起來,在長樂宮中的鍾室裏斬殺了他。

繼韓信之後,頗具實力的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相繼被剪除。就像當初從普通將校中拔擢韓信為大將軍一樣,在以韓信為代表的王侯稍稍露出叛逆的苗頭之時,劉邦就采取了斷然措施,保證了漢政權的穩定。

及時剪除可能會動搖你的“統治”基礎。凡具雄才大略的管理者在這個問題上不會過多地受感情、功勞等因素的影響,及時采取措施消除隱患。漢高祖劉邦處心積慮除掉反對者,就是這一思想的典型體現。

決不允許另立山頭

任何組織都不能允許在組織中還有“亞組織”存在。換句話說,不能允許有“獨立王國”和另外“山頭”的存在。人民軍隊非常好地解決了幾千年來存在的軍隊權力與國家權力相對立的現象,這一點非常值得企業管理者學習。

1973年12月,毛澤東主席主持召開了一次政治局會議。會上,毛澤東提議全國各大軍區司令員互相對調。根據政治局會議決定,中央於12月20日召開了八大軍區司令員對調會議。毛澤東接見了參加會議的全體高級將領。

關於此次對調,有幾點是非常特殊的:第一,下命令就走;第二,上任不準帶秘書等人;第三,人走家搬。

對調的八大軍區為:

北京軍區司令員李德生與沈陽軍區司令員陳錫聯對調。

濟南軍區司令員楊得誌與武漢軍區司令員曾思玉對調。

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與廣州軍區司令員丁盛對調。

福州軍區司令員韓先楚與蘭州軍區司令員皮定鈞對調。

當時全國共11個大軍區,同時就有8個軍區的司令調動,這在我軍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可見當時毛澤東下的決心有多大(沒調動的軍區司令員是:成都軍區司令員秦基偉、昆明軍區司令員王必成、新疆軍區司令員楊勇)。

魯迅先生曾經指出:中國人沒有“個人的自大”,隻有“合群的自大”,這“合群的自大”指的就是拉幫結派,黨同伐異。

有些人有拉靠山、找後台的傾向,而這種“拉大旗做虎皮”的傾向,還隻是為了穩住自己,頂多表現出自己沒有“個性”,尚不至於損害他人。

如果您管理的員工一旦聯群結黨,排斥異己,試圖通過另立“山頭”來發 展個人私利,這樣就會出現損人利己的行為,就會有損於組織的發展,不利於客觀公允地選擇人才,不利於企業文化的建設,更不利於對其他人員的管理。

上海某大酒店為了提高管理水平,高薪聘請了一位資深管理專家做大酒店總經理,並應這位總經理的要求任命了他推薦的三名副手。酒店的本意是給這位總經理一個寬鬆而有效的環境,這位總經理做得也確實不錯,酒店的業績有了提升。可是酒店股東不久發現,這位總經理和下屬的三個經理上下通氣,四個人形成了一個小“山頭”,牢牢把持了大權,對於股東和董事會的決議有時都敢陽奉陰違,酒店職員們對此議論紛紛。酒店股東為了安撫人心,果斷把這四名經理都解聘了,這才讓員工們的議論平息下來。

搞小圈子,另立“山頭”,黨同伐異,往往形成這樣的現象:一群人為了使自己的小“山頭”更壯大,就隻選用“靠得住”的人,而排除“外人”。對於有德有能,而又不屬於自己的同黨的人一律棄之不用,甚至百般壓製。小圈子用人的標準不是憑個人的才幹,更不會通過“公平競爭”,而是看對方是否是“自己人”,是否能認同小圈子中的信念,是否維護小圈子的利益。

小“山頭”一詞中的“小”不是指其能量小,人數少,而是針對它隻為少數人謀私利,在組織上排斥大部分人,隻注重自己群體的利益,不管全局的利益而言的。有時候,“小”圈子實際上人數眾多,其成員大多占據要位,活動能量很大,像上文中的小集團成員幾乎全是高層領導成員。

管理者一旦縱容小“山頭”的發展,任其勢力膨脹而不加幹預的話,那它就會變大,或割據一方,搞獨立王國,或藐視領導,或公然向最高領導挑戰,這種尾大不掉之勢一旦形成就很難處理了。因為,即使你發現了小“山頭”的存在,由於氣候已成,處理時也不免投鼠忌器,難以下手。

小“山頭”之於整個組織,就如腫瘤之於人體,一旦腫瘤惡性膨脹,就有吞噬整個機體的危險,就會形成癌症,威脅人的生命,所以管理者決不能容忍小山頭的變大。

一個人在組織中總會遇到合脾氣的同事或是利益比較一致的同事,這樣他們會很自然地形成小圈子。一個員工犯錯誤,可能會受到批評,但是一旦形成小“山頭”,批評的力度就會小很多,這也是人情網、關係網長盛不衰的原因所在。實際上,小“山頭”也是一種關係網。

員工拉幫結派,目的無外乎是兩個:其一是形成自己的派係打擊其他的同事,積累更大的力量為自己謀利益;其二是經營自己的勢力,培植自己的死黨對抗管理者伺機取而代之。不論哪一種都會危害整個組織的團結,會威脅領導者的權威。經營自己的“山頭”,黨同伐異,對於管理者的權威是一種公然的挑釁,對於組織的團結是一種嚴重的破壞。小“山頭”既然像惡性腫瘤一樣有害,管理者絕不能縱容姑息,要堅決把它砸爛。具體做法就是要麼去掉小“山頭”中的頭目;要麼把整個小“山頭”一並拔除,總之,不能坐視不理,要及早發現,及早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