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慧眼看職場
1.用人先知人
用人就像用馬,如果得到千裏馬卻不認識,或者即使認識了,卻不能充分發揮它的能力,那當然就隻會喜歡那種衰弱無力的馬,而拋棄雄壯剽悍的駿馬了。
“辦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收之欲其廣,用之欲其慎”。凡具一技之長者都要廣為延攬,而在使用時要小心謹慎,盡可能使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量才錄用,揚長避短。
慎用人才的一個基本內容是量才器使,才盡其用。要真正做到量材器使,首先在於如何去認識人。“竊疑古人論將,神明變幻,不可方物,幾於百長並集,一短難容,恐亦史冊追崇之辭,初非當日預定之品。”把有一定能力或有一定成就的人譽為“百長並集,一短難容”,甚至神化,無疑是認識人才上的一種片麵性。因此,衡量人才要不拘一格,判斷事情要不苛求,不因木材腐朽就棄置不用,不頻繁撒網有失去捕抓大魚的機會。重要的是善於去認識。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可苛求全才,“不可因微瑕而棄有用之才”。有材不用,應是浪費;大材小用,也有損於事業;小材大用則危害事業。古人說:“雖有良藥,苟不當於病,不逮下品;雖有賢才,苟不適於用,不逮庸流。梁麗可以衝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捕鼠;騏驥不可以守閣;千金之劍,以之斬薪,則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墾田,則不如耜。”
故世不患無才,患有才者不能器使而適用也。以良藥不適於病,梁麗之材用於窒穴,嫠牛捕鼠、良馬守門等比喻,批評用人不當,指出對於人才必須“器使而適用”,使其特長得到充分發揮。用其所長,這正是領導者的用人藝術。
據說,每有赴軍營報效者,曾國藩先發給少量薪資以安其心,然後親自接見,一一觀察:有膽氣血性者令其領兵打仗,膽小謹慎者令其籌辦糧晌,文學優長者辦理文案,講習性理者采訪忠義,學問淵博者校勘書籍。在幕中經過較長時間的觀察使用,感到了解較深,確有把握時,再根據具體情況,保以官職,委以重任。為了使賢才學用一致,他十分重視幕僚的工作安排。對長於治軍者,便安置到營務處,使其曆練軍務以為他日將才之備;對精於綜核者,便安置到糧台、轉運局、籌餉局等機關,使其學習籌餉理財、運輸的工作;對善於創造者,便安置到製造局,做造艦製炮工作。務使人人能盡其用,用盡其才。
有關知人善用,曾國藩重用容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曾國藩曾重用並委派容閎赴歐美采購機器。這位廣東香山縣人,自幼接受西方教育,早年留學美國耶魯大學,後入美國籍。李善蘭、華街芳、徐壽等人都向曾國藩舉薦過。盡管容閎到過太平天國和天京,還向天王洪秀全上書,提出過發展資本主義和七項建議,以後又與太平天國多次做過茶葉生意,曾國藩對此卻並不怪罪。
曾國藩接連三次發出邀請。35歲的容閎初次登上總督衙署大門,次日便受到了曾國藩的接見。曾國藩在了解容閎的經曆和學識以後,認為他確是個既了解西方又有膽識的人才。在問及當前對中國最有益、最重用的事情當從何處著手的問題,容閎答以莫過於仿照洋人建機器廠,尤需先辦製造工作母機的工廠。
曾國藩十分讚許,及時撥發巨款,委派他赴歐美采購機器。多年來一直在異國他鄉做著中國富強之夢的容閎,受命之日,十分感奮。一年後他從美國采購來的機器,就安裝在當時中國最大的軍事企業——江南機器製造局中,為發展中國的資本主義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知人是對人才實施科學管理的重要環節,知人是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必不可少的環節,同時也是激勵人才奮發進取的有效措施。
《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陳平,陽武(今河南省陽武縣)人。家境清貧,好讀書,初事魏咎,繼事項羽後歸漢。他通過魏無知推薦得見劉邦。劉邦跟他談話,見他有才智很高興,問:“子之居楚何官?”陳平答:“為都尉。”當天,劉邦就任陳平為都尉,使為參乘,典護軍。諸將知道了都為之嘩然,說:“大王一旦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與同載,反使監護軍長者。”劉邦聽了,更加厚待陳平。
過了一段時間,周勃、灌嬰等大將也對陳平有意見,認為劉邦如此信任陳平不當,都讒毀陳平說:“平雖大丈夫,如冠王耳,其中未必有也。臣聞平居家時,盜其嫂,事魏不容,亡歸楚;歸楚不中,又亡歸漢。今日大王等官之令護軍。臣聞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平,反覆亂臣也,願王察之。”劉邦聽了也起疑,便叫魏無知來,責備他為何推薦陳平這樣的人,無知說:“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問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無益處於勝負之數,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漢相拒,臣進奇謀之士,顧其計誠足以利國家不耳。且盜嫂受金又何足疑乎?”劉邦也叫陳平責備他說:“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從吾遊,信固多心乎?”平答道:“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說,故去事項王。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聞漢王之能用人,故歸大王。臣祿身來,不受金無以為資,誠臣畫有可中者,願大王用之,使無可用者,金具在,請封輸官,得請骸骨。”劉邦見他說得有道理,便向他道歉,厚加賞賜,擢升為護軍中尉,監察全體官兵。從此,諸將不敢再讒毀陳平。
劉邦的長處是善於知人用人,大膽於基層中提拔人。陳平歸漢之初,與之談話知道他有才智,便賞識其人,任為都尉,兼參乘,典護軍,這雖非大官,但卻是重要的官職,參乘是親信侍衛與劉邦同車出入,非心腹之人是不能任此職的;典護軍是軍法監察,是參加管理人事工作的,陳平新來而監察原有的將兵,可見對他的信任。盡管眾將認為劉邦如此信任一個從楚來的逃犯而大嘩,並不能動搖劉邦對陳平的信任,反而更厚待陳平。
劉邦如此重用陳平,足見他確是善於知人和用人,而陳平也確是個奇才。後來劉邦能戰勝項羽,處於危急而能轉安,以及劉氏政權不被呂氏所奪,陳平出奇計起了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用人者,取人之長,避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惟盡知己之所短而能去人之短,惟不恃己之所長而後能收人之長。”
在這裏,魏源辯證地論述了用人的長短關係,把能否知人之長短作為能否用人的決定性因素,尤其是他強調:惟不恃己之所長而後能收人之長”,是很有見地的,他揭示了能否知人用人的關鍵原因。
在楚漢相爭中,劉邦為何能用人之長,而項羽則不能?這是因為劉邦沒有滿足於自己的長處,也不認為自己的計謀超人,更不以為自己有軍事天才,正因他有自知之明,故能虛心聽取張良、陳平等的奇謀深策,放手讓韓信、英布、彭越等猛將去獨當一麵各自作戰,也就是說他能用謀臣武將之所長,為他打天下;項羽則自恃深懂兵法,又有力可拔山舉鼎之勇力,認為比謀臣武將都高一等,也就不能用他們的長處,既不聽謀士範增的計謀,對於韓信、陳平的獻策也不屑一顧;有猛將也視而不見,有也不信任,致使範增氣得辭職,韓信、陳平等天下奇才和猛將英布離楚歸漢。結果是:劉邦能用眾人之長成己之長,項羽不能用人之長而致成己之短,誰勝誰敗,大局則定。
唐太宗能用別人之長,隋煬帝則不能,其原因也如此。唐太宗是個文武全才的英明之主,但他不滿足於己之所長,不認為自己無所不知,故能虛心聽諫納諫,用人之所長以補己之不足。故其身邊,有所長的人才濟濟,能成就大業。而隋煬帝自恃其才高過人,他說的話都是對的,不容許別人反駁;他做的事都是對的,不允許別人違背。而順之者則可升,違之者則殺頭,故不能用人之所長,隻能用人之短,即不能用有才能的忠直之臣,隻能用一些阿諛奉承的佞臣,結果,眾叛親離,最後被他認為身邊的“心腹”之臣所縊死。
2.識人先識德
無才有德者本質好,雖不能委以重任,但仍有其可用之處,這種人勤懇、誠實,能夠知恩必報,盡心盡力,任勞任怨。而多才缺德的人本質壞,猶如傳染病,不僅使自己爛掉,而且會使周圍的人也爛掉。其實,後一種的才多用在歪路上,在沒有駕馭這種人的把握的情況下,還是避而遠之為好。
任先生的公司來了兩位女士,一位黃某,一位董某。黃某性格內向,沉默寡言,給人一種老實的感覺。而董某,美貌出眾,活潑可愛,讓人看上去就覺得她才華橫溢。
通過兩個月的工作實踐,董某初綻頭角,以出色的公關才能,給單位帶來不少利潤。於是她得到同事的羨慕以及老板的賞識。老板多次在會上表揚她,並在第二季度給她頒發了頭等獎。可是慢慢地,她的原來的德性就開始暴露出來。她目空一切,自高自大,說東道西,挑撥離間,無事生非,有些同事在她的挑撥下反目為仇;也有些年輕的男同事在她的挑唆下,爭風吃醋,大打出手。好端端的單位變得亂如一團麻,打架的,鬧情緒的,還有一位青年因董某對戀愛的一些錯誤觀念而對愛情喪失信心,心灰意冷離家出走。
老板對這些事非常重視,經過詳細調查,終於弄明白是董某一手造成的。於是公司開大會,會上點名批評了她。董某不思悔改,兩個月後,她煽動老鄉合夥貪汙公款,公司為此對她進行了嚴肅的批評教育。
在批評後的第一個月裏,她表現還不錯。一來閑話已沒人聽,人們都躲她躲得遠遠的,二來剛挨批評,她不敢再貿然活動。但到了第二個月,她的惡習又暴露出來,連續貪汙三次公款,先後煽動三個同鄉潛逃。公司經理對她徹底絕望,斷然把她開除。
同來的黃某雖沒有董某的公關才能,但她勤懇老實,任勞任怨,在同事中享有較高的威信。部門主管把她安排在辦公室內做勤雜工,她不但把自己的本質工作幹得很好,而且還經常幫助有困難的同事,單位人員提起黃某的為人,無不伸出拇指大加讚賞。後來老板認為她大公無私,坦誠可靠,就把她提升為會計,她上任後將工作幹得井井有條。
所以,用人時先看其德,後觀其才。否則縱有精明頭腦,超人才能,也是不能委以重任的,因為任用這樣的人,隻能得不償失。
“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這句話非常有力地揭示出了“才德”兩者之間的不可替代性,也可以作為領導選取人才時的一個警示。
3.慧眼識英才
耶穌基督曾對他的門徒說過:“你們是這世上的鹽。”這有兩層含義:一是為人類這碗高湯提味;二是清洗人類社會腐爛的傷口,讓他感覺到痛,但是消毒。精英,曾作為一個知識群體,一種思潮,一個努力方向,而讓人仰止崇拜。
俗話說真人不露相,實在是因為那些有真才實學者,信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主張,他們不願在人前賣弄斯文,而是將滿腹經綸化為謹慎謙恭。相反,那些人前顯聖、恃才放蕩者,往往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人才。故察人者不可不知。
凡是要考察一個人,當他仕途順利時就看他所尊敬的是什麼人,當他顯貴時就看他所任用的是什麼人,當他富有時就看他所養的是什麼人,聽了他的言論就看他怎麼做,當他空閑時就看他的愛好是什麼,當和他熟悉了之後就看他的言語是否端正,當他失意時就看他是否有所不受,當他貧賤時就看他是否有所不為。要使他喜歡以考驗他是否能不失常態,使他快樂以考驗他是否放縱,使他發怒以考驗他是否能夠自我約束,使他恐懼以考驗他是否不變而能夠自持,使他悲哀以考驗他是否能夠自製,使他困苦時是否能夠堅韌等等,在職場中,一雙慧眼可使人才聚於麾下,無往而不勝。
“人是公司最好的產品。”這種說法來自於日本著名企業家鬆下幸之助,他可稱為是第一個看準人才價值的人。一般產品,對於廠家來說不過是換取金錢,而人這種特殊商品對於本公司來說,除了創造價值之外,還能夠激發出企業團結協作的巨大潛能。所以,有人說,愚蠢的商人花錢,聰明的商人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