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秒鍾看透對方心理10(2 / 3)

因此,在職場中,無論是作為同誌還是同事或者是下屬,都要具有一雙識人的眼睛,看清自己生存奮鬥的環境趨利而避害,擺好自己的位置,才能夠直向人生的風雨,做一個成功人士。在生活中,考察一個人才能的大小,往往要看一個人的工作方麵,而才氣的大小則因人而異。雖然工作分量很重,但是,隻要有這個能力,就能輕易地完成。如果不具備做這份工作的能力,則隻會把事情弄砸。所以,過量的工作如果交給才能小的人,一旦失敗並不是才能小的人的錯,是錯在領導用人不當。

對一個人了解越深刻,使用起來就越得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法國軍事學院學習的戴高樂上尉就預見“下一次戰爭將是坦克戰”。他於1934年出版的《職業軍隊》和《未來的陸軍》兩本書中,又明確地提出精良的裝甲部隊將是未來戰場上的決定勝負的主要突擊力量。當時,法國統帥部對此不予理睬,而德國將軍們卻很重視。當時德國裝甲兵總監兼任陸軍參謀長的古德裏安等根據《職業軍隊》提出的見解,創建頭三個師的坦克部隊。接著在二次大戰開始不久的1940年5月,他們便運用集群坦克攻擊法國。法國隻支持一個半月就俯首結城下之盟。為此,法國人痛心地說,“德國人贏得勝利,隻花了十五個法郎(指戴高樂那本書的書價)”。

荷葉剛剛露出水麵一個小小葉角,早有蜻蜓立在上邊了。好的人才一出現,就會被目光敏銳者所發現。

鑒於同樣的道理,一個人的價值也不可全憑相貌或年齡來判斷,而應該視才能而定。因此,一個人究竟是能成事或者不能成事,隻要看他的才能就知道了。

人才大致可分為大器、中器、小器三種。大器之才,即使工作繁重,也毫無怨言,不會拘泥在小事上。該做的事一定全力以赴,對於沒有價值的事也不會耿耿於懷。該說話時,就抒發己見,不該說話時,就保持沉默,能適時地進退。這種人,將來成功是可以預知的,因為,他已具備了領導的才華。中器之人,平時雖如大順者般態度大方,可是一旦麵臨抉擇,就會左右搖擺,舉棋不定。小器之才,為人處世多以自己為中心,遇有不順心的事就大發牢騷,甚至譴責他人,聽不見別人的忠告,最終也隻會失去別人的信任與幫助,隻剩孤芳自賞的份了。

所謂的精英人物,一般都具有如下的特點:

這是胸懷天下一類的豪傑人物。他們不但胸懷奇謀,智慧超群,更可貴的是他們有敢於行動的勇氣和策略,能夠機敏靈活地應對各種突變,而不會驚慌失措。

新穎的見解表現在創新、探索上,是可貴的創造性品質,現代企業將敢於提出並善於提出新見解的人,看得比僅有勤奮品質的人更重要。

不因循守舊,不墨守成規的人是最富有魅力的。麵對超速運行的信息社會,按照既定模式辦事的人,隻會適應平庸的領導,這類人到新的環境,會努力開拓視野,以適應現代社會產業結構的不斷變化。

這類人具有挑戰精神,不怕挫折和失敗,明確自己的目標和意願,頑強地奮爭,去爭取目標的實現。他們還有強烈的主體意識和主人翁態度,不能安於在指令下做一些不需承擔風險和責任的工作,要有獨立思考能力,不怕孤軍作戰,要能獨當一麵,並有總攬全局設想。

不是每一名精英,都是成大功立大業的。但是,做人處事自有風格,不卑不亢、不急不躁是他的本色。

如果你的老板是精英,你絕不可滿足於惟命是從,形影不離,他晉升你也跟著晉升。碰到這種老板,你一定要虛心學習他的長處,提高自己的才能。因為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當曲終人散時,別人都受益匪淺,而你卻兩手空空。

如果你的同事是精英,而你們又誌同道合,則大可聯手創造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如果一山不能容二虎的話,則可各施所長,在各自的領域一爭高下。如果以上都行不通的話,你就不妨助他成功,自己多少也落得個識才的美名。

有了精英人才為部下,你應有自知之明。知道他終非池中之物,有朝一日定會超過你。這時你就要虛心地接納他,給他有益的資助與肯定。這種做法在會計學上稱之為“投資”,到時候一定是有利潤的。

4.透過現象識“玉璧”

有時,事情雖然還沒真正發生,跡象其實已經顯露。如果不能從初期的跡象去掌握即將發生的事實,這是非常危險的。有智慧的人則不然,隻要見到一點跡象,就能判斷出事情未來的發展,而采取合宜的行動。

日行千裏的良馬,如果沒有善於駕馭的馬夫,就會被牽去與驢騾一同拉車;價值千金的玉璧,如果沒有善於鑒別的玉工,就會被混同於荒山亂石之中。人才如果不受他人賞識,就會被埋沒。這充分說明識別人才至關重要。

唐朝詩人楊巨源《城東早春》寫道:“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明末清初人王相評注道:“此詩屬比喻之體。言宰相求賢助國,識拔賢才當在位微卑賤之中,如初春柳色才黃而未勻也。若待其人功業顯著,則人皆知之,如上林之花,似錦繡燦爛,誰不愛玩而羨慕之?比喻為君相者,當識才於未遇,而拔之於卑賤之時也。”這段評注啟示人們:識才,不僅要看到那些功成名就者,更要注意尋找那些暫時不為人所知,而實則很有才華和發展前途的人。

由於人的性靈品質的不一樣,加上個人修養和環境、營養等因素的影響。精明的外部表現並不十分明顯,特別是人在失意落魄、沮喪頹廢的時候,正如人們常說的落草的鳳凰不如雞。君子有落難而窘迫的時候,小人也有得意猖狂的那天,一般人是難對此一目了然、一洞澄明的,需要用經驗和感覺去判斷。許多人都有這種能力,一看某人就知道他聰不聰明,道理就在於此。

需要指出的是,看上去呆頭呆腦的人往往是大智若愚的智者。“窮得像教授,傻得像博士”就是說明智慧高、知識深的人外在表現是木訥的。丘吉爾和愛因斯坦小時候都被老師認為是劣等生,但他們以各自的非凡成就在幾十年後反駁了老師的看法。

據《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向趙惠文王推薦藺相如的是趙宦者令繆賢。為了使趙王能夠重用藺相如,繆賢公開了一件隱私:“我曾經犯過罪,私下商議想逃到燕國去。我的門客藺相如阻止說:‘你怎麼結識燕王的呢?’我就告訴他,我曾經跟隨大王與燕王在邊境上相會,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對我說:‘很願意跟你交個朋友。’因此我想去投奔他。藺相如勸我:‘當時趙國強大而燕國弱小,你又被趙王寵幸,燕王要巴結趙王,所以想同你結交。現在的情況是你要從趙國逃走投奔燕國,燕國懼怕趙國,必定不敢收留你,說不定還會把你捆綁起來送回原籍。你不如赤身伏在腰斬的刑具上向大王請罪,則僥幸可能免罪。’我聽從了他的話,幸虧大王也赦了我的罪。因此我認為他是個有勇有謀的人。”趙惠文王聽了覺得有道理,於是召見藺相如,隨之,演出了千古傳為佳話的那一段“完璧歸趙”的故事。繆賢這種勇當伯樂,舉薦“千裏馬”的做法,是值得後人仿效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陸軍參謀長喬治·馬歇爾五星上將,亦有類似的經曆:他在1919年還是個上尉時,曾被派往某地擔任副官,負責訓練新兵。他的上級約翰·哈古德上校寫的一份關於馬歇爾上尉的鑒定報告中,在回答“和平和戰爭時期你願意留他在你的直接指揮下嗎?”的問題時,徑直寫道:“我願意,但我更願意在他手下服役!”並說:“據我判斷,在戰爭時期指揮一個師,能做得像他一樣好的,在陸軍中不超過5個人。他應被授予正規陸軍準將頭銜,這件事被延遲一天,都是國家和陸軍的損失。……如果我有這種權力,下次準將級中有空額時,我將任命他。”誰能想象得到,這竟是一名上校對他手下的一名上尉的評價,而事後的實際生活,又證明了這一評價具有何等超常的遠見卓識!

才華鋒芒外露的人如同上林之花,錦繡燦爛,人人讚賞,人人注目,都欲得而用之,社會上這種對待這類人物的現象,被稱為“馬太效應”。

具有潛質的人則有如待琢之玉,似蒙土的黃金,沒有引起世人的重視,沒有得到公眾的承認。若沒有獨具慧眼的識玉者卞和是難以發現的。千裏馬之所以能在窮鄉僻壤、山路泥濘之中,鹽車重載之下被發現,是因為幸遇善於相馬的伯樂。千裏馬若不遇伯樂,恐怕要終身困守在槽櫪之中,永不得向世人展示其“日行千裏”的風采。許多具有潛質的人都是被“伯樂”相中,又為其提供了一個發展成長、施展才華的機會,才獲得成功的。

當你發現下屬中有這類人物時,應立刻善加運用,一刻的猶豫即是損失一刻利益;因妒忌而把他等同於平庸者看待,公司將由此遭受損失而最終走向下坡路。

在你發現優秀的潛水艇一樣的人後,注意做到下麵幾點:

鼓勵他在公開場合闡明自己的觀點和建議,這樣做為的是增加他對你的信任,以及對公司的歸宿感,表明他的建議受到你的重視,為了表現自己,他必更樂於創新。

視他為管理工作上的一項挑戰,有些管理方法,對待水平較低的下屬或許綽綽有餘,甚至讓人把你看成奮鬥目標。而在優秀人才眼中,你隻是代表一個職位、一個虛銜,並不表示你的才幹勝過所有的人,要他們全聽你的,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適時地讚美他的表現,不要擔心他會被寵壞,在他傑出表現之後,適時地加以稱讚和鼓勵。假如你對他冷漠,會使敏感的他以為你嫉妒他。因為卓越的人均懂得鑒貌辨色,為免功高蓋主,招你猜忌,他寧願把創作性的建議藏起來,待有機會即另謀高就。

給他明確的目標和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卓越人才行事都異於常人,但又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成功;你給他們明確的目標和富有挑戰性的工作,他定感到被看重而滿懷工作激情。

對他突出的貢獻給予特別的獎勵,在你還沒有給他更高的報酬時,一些特別的獎勵是必要的。對於他對公司突出的貢獻,如無特別待遇,動力就會減弱,但不表示他不再追求進步。

推薦一些對他有幫助的書籍,“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你將卓越人才的工作安排得密密麻麻,這樣他就沒有時間學習新事物;不斷的工作將使他精神疲累。卓越人才並不是萬能的,他也有不懂得的事物。

5.識人所長,避其所短

識人要全,知人要細,為的是識人所長。識人的目的是用人。因此,著眼點就應放在一個人的長處上,注意力應集中在一個人的優點上,正如管理專家杜拉克所說:“一個聰明的經理審查候選人決不會首先看他的缺點,至關緊要的是要看他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

有能力的領導應根據他們不同的性情抓住他們品質個性的優點,根據每個人的專長,安排他們的工作,做到人盡其才,而無能的領導則隻會埋怨手下無人可用。

西夏王元昊的心腹愛將野利王、天都王多次率兵侵犯宋朝邊境。掠奪財物,宋朝守邊大將種世衡想設計除掉這二人,但一時之間也想不出什麼辦法來。論武藝,種世衡手下大將無一人是二王對手,硬拚肯定不行,那麼隻能借元昊的手殺了他們了。種世衡突然想到一個叫王嵩的和尚,為人堅忍厚道,佛學高深,可以任用,於是便勸他還俗,又奏表讓朝廷授給官職,並借助職務之便替他辦了家中之事。

王嵩很感激種世衡對自己的知遇之恩,一心希望能有機會報答這位恩人。忽然有一天,種世衡因事審訊拷打王嵩,打得極其殘酷,但王嵩始終說自己是被冤枉的,一點也不為酷刑屈服。

種世衡便對王嵩說:“我知道你是冤枉的,拷打你,隻是試試你的忍耐力。我想讓你去完成一件大事,要你保守秘密,可能比剛才所受的拷打還要痛苦,你能始終堅持下來嗎?”

王嵩忍痛說道:“卑職早就想報答大人的恩情,願以死相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