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特定場合,用拇指指人還有譏笑或貶低他人的作用。例如,某丈夫握著拳頭卻將大拇指指向妻子,側身對其朋友說:“你知道,女人嘛,都那樣!”這很可能會引起夫妻間的一場口角,用大拇指斜著指人的動作,是會引起他人不滿的,最好少用或不用,真誠地讚賞和稱讚他人時,應該麵帶微笑,將手平伸出去,將拇指上揚,才能表現態度謙虛乃至尊重。
2.攥緊拳頭說話有力量
一般情況下,在莊重、嚴肅的場合宣誓時,必須要右手握拳,並舉至右側齊眉高度。有時在演講或說話時,捏緊拳頭,則是向聽眾表示:“我是有力量的。”但如果是在有矛盾的人麵前攥緊拳頭,則表示:“我不會怕你,要不要嚐嚐我拳頭的滋味?”
有這樣一則民間故事:
兩個鄉下財主站在村頭說私房話兒,農夫老田見了,同他們打個招呼走了。忽然,那個瘦財主喊道:“黑老田,站住!”
農夫站住了,對匆匆趕來的瘦財主說:“您有什麼事兒?”
瘦財主喘了喘氣說:“你打斷了我們的話把子,賠五石穀,折合洋錢50塊,3日之內交清。”
老田回到家裏,愁眉苦臉,茶飯不進,隻差沒有尋短見。妻問其故,農夫照實說了,其妻說:“這有什麼可怕的?到時候由我對付就是了。”
到了第二天,田妻叫她男人上山砍柴去了,自己便在門口等著,瘦財主來了,劈頭就問:“你的男人呢?”
田妻不慌不忙地說:“我男人上山挖旋渦風根去了。”
瘦財主一聽,喝道:“胡說,旋渦風怎麼還有根?”
田妻反問:“那麼,話還有把子嗎?”田妻攥緊自己的拳頭。
瘦財主無理取鬧,自知理虧,又見了田妻帶有威脅性的拳頭,灰溜溜地走了。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弗吉尼亞州的一位議員建議聯邦政府放棄薩姆特和皮肯斯城堡及在南方各州的其他聯邦產權。林肯說:“你記得獅子和樵夫女兒這個寓言嗎?”那位議員說不知道。於是林肯給他講了這個故事:
有隻獅子深深地愛上了一個樵夫的女兒。這位美麗的少女讓它去找她父親求婚。獅子向樵夫說要娶這個姑娘,樵夫說“你的牙齒太長了”,獅子去看醫生,把牙齒拔掉了。回過頭來樵夫又說“不行,你的爪子太長了”,獅子又去找醫生,把爪子也拔掉了。樵夫看到獅子已經解除了“武裝”,就用槍把它的腦袋打開了花。
林肯說:“如果別人讓我怎麼樣我就怎麼樣,那我會不會也是這個下場呢?”
林肯說完這句話,攥緊拳頭,加重語氣說道:“我決不會聽任何人擺布!”
林肯在這兒攥緊拳頭,顯示的是一種果斷、堅決、自信和力量。平時我們聽人演講見人講話時攥緊拳頭,證明這個人很自信,很有感召力。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與人發生不愉快時,請把你的拳頭藏起來,而不要攥起拳頭在對方麵前晃動,那樣做的結果,勢必會引起一場打鬥,這是不可取的。
3.雙手叉腰說話別把手叉錯了
孩子與父母爭吵、運動員對待自己的項目、拳擊手在更衣室等待開戰的鑼聲、兩個吵紅了眼的冤家……在上述情形中,經常看到的姿勢是雙手叉在腰間,這是表示抗議、進攻的一種常見舉動,有些觀察家把這種舉動稱之為“一切就緒”,但“挑戰”才是最基本的實際含義。
這種姿勢還被認為是成功者所獨有的站勢,它可使人聯想到那些雄心勃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這些人在向自己的奮鬥目標進發時,都愛采用這種姿勢。它從中含有挑戰、奮勇向前的趨勢,男士們也常常在女士麵前多用這種姿勢,來表現他們男性的好戰,以及男子漢形象,但女人如果用這一姿勢,給人的感覺則是不溫柔,有母夜叉、河東吼獅之嫌。
有趣的是,人們發現鳥類在戰鬥或求偶時,總愛抖擻精神,蓬鬆羽毛,這樣它們就可以顯得體格硬朗,而人類把手叉在腰間,也是為了同樣的原因,也是為了使自己顯得更高大和威武些。男人對男人這樣做是為了用身體向對方挑戰,警告對方不要進入他的領地。
說話時認真考慮采用這種姿態的特殊環境,可使說話人更能收到最佳的說話效果。
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多些友愛和陽光,說話時雙手叉腰,我們可以向困難挑戰,可以向遠大目標挑戰,而不可以向同類挑戰,不可以用雙手叉腰增添劍拔弩張的氣氛。
4.拍案而起,說話具有威懾力
當人們在受到意外的打擊或處於極度憤怒時,會拍案而起,這種情況的出現多針對於敵我矛盾。拍,是維護自己的尊嚴,同時也是對敵方一種極為強烈的譴責。
我們來看下麵的實例:
19世紀末,美、英、法、俄、德、意、日、奧八國聯軍,對中國發動了瘋狂的侵略戰爭,先後占領了天津和北京。腐敗的清政府毫無抵抗能力,慌忙屈膝求和。一次,清政府與八國“議和”。會議開始之前,有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的代表,想借機欺辱中國,並顯露自己的才能。他起身離席陰陽怪氣地對清政府說:我聽說你們中國有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叫做對聯,要求語詞對稱,音調協調,嚴密工整。現在我出一上聯,要你們對出下聯!我這上聯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單戈即戰’,請對下聯吧!”
八國代表馬上明白了他的含義,發出一陣得意的狂笑,交口稱讚,並乜視著中國代表們,看他們如何對應。然而,腐朽無能的清政府代表,麵對帝國主義分子的挑釁和戲弄,雖然胸有不平,但一時無詞對答,隻是尷尬地苦笑。八國代表越發得意忘形,恣意大笑。就在這時,隻見一位清政府代表身後的秘書拍案而起,正義凜然,兩眼圓睜,兩道目光猶如電光掃過全場。全場頓時鴉雀無聲。片刻,他以洪亮的聲音說道:“既然外國人能想出上聯,中國人就能對出下聯!下聯是:‘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合手便拿’!”
這對仗嚴謹、詞鋒犀利的對答震懾群魔,使挑釁者相顧愕然,瞠目結舌。
從上麵拍案而起,怒斥敵人的故事中,我們應該受到教育和啟發。當我們的人格和尊嚴受到侵犯時,不應該軟弱,拍案而起,給敵人以迎頭痛擊。自從改革開放,打開國門後,國外一些犯罪團夥以投資為名,在境內幹有損我中華民族尊嚴的事。對這些不法分子,我們決不輕饒,應該拍案而起,給他們顏色瞧瞧,以維護祖國的尊嚴和我們作為一個中國人的人格。這樣做,有時會使自己的說話形象更加高大,說話風格更具神采和威嚴。
5.什麼情況下手勢上揚
手勢上揚,代表著讚同、滿意或鼓舞、號召的意思,有時候也用以打招呼。朋友見麵,遠遠地揚起手:“Hello”演講或說話時手勢上揚,最能體現個人風格,表明演講者或說話者是個性格開朗、豪放、不拘於形式的人。
手勢上揚,是一種幅度比較大的手勢動作,容易使人產生比較鮮明的視覺形象,引起人們對於形式美的富於社會內容的主觀感受。有人描繪法國前總統戴高樂:當他進行公開演講時,他的習慣動作是兩臂向上。其目的隻是為了強調他的講話……有時他舉著雙手,把自己直挺挺的上身從桌上伸出俯向聽眾,好像要把演說者的堅定信念注入到聽眾的心坎上……”
中國幾位偉人,在演講和說話時,都喜歡手勢上揚,無形之中給人一種振奮和向上的力量。
孫中山在一次革命行動失敗後,轉移到上海重整旗鼓,等候時機東山再起。
有一天,幾個革命同誌閑來無聊,湊了4個人打麻將娛樂。不巧,被孫中山撞見了。他們自知犯錯,一陣驚慌,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麵對如此尷尬場麵,孫中山不但繼續叫他們打下去,而且手勢向上一揚,笑著說:“打吧,打麻將很像我們革命起義,這一局輸了沒啥關係,可寄希望於下一局,永遠充滿了機會,永遠充滿了希望。”
陳毅元帥文韜武略,才華出眾,談吐機敏,幽默風趣,尤其在擔任外交部長後,時常語驚四座。
1965年9月29日,他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大型記者招待會,闡述我國的內外政策,回答記者們的提問。簡短的開場白後,陳毅話鋒一轉,手勢向上一揮,笑道:“你們可要警惕,到中國來,要當心被‘洗腦筋’啊!”頓時,哄堂大笑,一片活躍。
當一位記者問到我國核武器的發展情況時,陳毅回答道:“中國已經爆炸了兩顆原子彈。第三顆原子彈可能也要爆炸,何時爆炸,請你們看公報好了。”陳毅元帥有力地將手向上一揚。
記者們一陣大笑。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常看到手勢上揚的姿勢,如某經理交待完一份工作後,對他的員工揚了揚手說:“好了!就這樣吧!”在聽完一份彙報後,揚了揚手說:“行了,行了,我已經明白了。”在這個時候的手勢上揚,表示讚揚和肯定的意思。當我們與朋友、熟人告別時,也常揚揚手說聲:“再見!”總之,手勢上揚,是一種能顯示出個人特點、很受人歡迎的手勢,可以塑造出一種豪放、大度、有號召力的說話魅力形象。
6.手勢下劈可製造語勢
手勢下劈,給人一種泰山壓頂、不容置疑之勢,使用這種手勢的人,一般都高高在上,高傲自負,喜歡以自我為中心,他的觀點,不會輕易容許人反駁。伴隨著這個動作的意思是:“就這麼辦。”“這事情就這樣決定了。”“不行,我不同意!”等等話語。我們來看下麵幾則例子:
在德黑蘭三巨頭首腦會議上,斯大林不斷對羅斯福和丘吉爾施加壓力,通過的決議全是斯大林提出來的。羅斯福和丘吉爾受不了啦,決定耍弄斯大林。
一天早上,在例行會議前,丘吉爾說:“我昨晚做了個夢,夢見了我成為全球主宰!”
羅斯福接著說:“我也做了個夢,夢見了我成了宇宙主宰!斯大林元帥,你夢見了什麼?”
斯大林舉起手用力地往下一劈,說道:“我夢見,我既沒有批準對丘吉爾先生的任命,也沒有批準對羅斯福先生的任命。”
丘吉爾和羅斯福瞠目結舌,無言以對。
丘吉爾與羅斯福想耍弄斯大林,是想用語言把他逼入絕境,無言以對,沒想到卻自取其辱。他們一個聲稱自己是全球主宰,一個聲稱自己是宇宙主宰,當然再沒有比宇宙主宰更有權勢的人物了,斯大林似乎已無計可施。可是斯大林聲稱夢見自己並沒有批準對他們的任命,自然就淩駕於“全球主宰”和“宇宙主宰”之上,任命的人物當然要比被任命的人物更有權勢。
傑斐遜從法國歸來後,在一天吃早飯的時候問華盛頓,為什麼憲法製定者們會在1787年的例會上同意設立一個第二議院。華盛頓避開話題反問他:
“你為什麼把咖啡倒入淺碟中?”
“降降溫度。”傑斐遜回答。
華盛頓接著說:“既然如此,我們也可以把法則放入參議院的淺碟中降降溫度嘛!”
華盛頓把手先舉起來,然後慢慢地往下劈,增強了他所說的“降降溫度”的視覺效果。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遇到一些領導,在講話時,為了強調自己的觀點,把手勢往下劈,每當這個時候,聽者最好不要輕易提出相悖的觀點,對方一般也是不會輕易采納的。平常與同事或朋友三五成群地爭論問題,有人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而否定別人的觀點,也常用這種手勢否定別人的觀點,打斷別人的話。善於識別這種手勢語言,有助於我們為人處世采取適當的姿態。
7.雙手平攤就感覺你是坦誠的
當人們開始說心裏話或說實話時,總是把手掌張開顯示給對方,像大多數體態語言一樣,這一舉止有時是無意識的,有時是有意識的,它都使人感到或預感到對方將要講真話。相反,小孩在撒謊或隱瞞真情時總是將其手掌藏在背後,當夜晚與夥伴們玩耍通宵方歸的丈夫不願對妻子說出他的去處時,常常將手插在衣兜裏或兩臂相抱將手掌藏起來,而妻子則可以從丈夫隱藏的手掌上感覺到丈夫在隱瞞實情。
由此可見,與他人交談時你不時伸出雙手攤開,能夠使你顯得誠實可靠。有趣的是,大多數人發現攤開手掌時不僅不容易說謊,而且還有助於製止對方說謊並且鼓勵對方坦誠相待。
我們來看下麵這則例子:
安妮想開一家時裝店,她對時裝情有獨鍾。但開時裝店需要很大一筆錢,但她手裏的積累連租門麵都不夠,她找到好友斯芬商量。斯芬見安妮興趣很高,不想潑她的冷水,打開保險櫃,拿出了所有的現金和信用卡,攤開雙手,對安妮說道:“嗟,就這些了,夠不夠?”
“OK,夠了夠了!太謝謝你了,斯芬!”在斯芬的支持下,安妮的時裝店順利地辦成了。開張那天,斯芬來祝賀,安妮一見斯芬,激動地攤開雙手,笑著說道:“Hello!真誠地歡迎你,斯芬!”兩位好友緊緊擁抱在一起。
安妮的服裝店生意很紅火,但安妮卻沒有歸還斯芬的錢。斯芬因沒有大的用處,也沒有找安妮要那一筆。大約有一年左右,斯芬的姨媽住院,需要一大筆錢做手術,斯芬和姨媽感情很好,自然不會袖手旁觀,斯芬就想安妮能還一部分錢給她,她到安妮的時裝店,委婉地說明了來意。安妮的態度卻有些曖昧,推說店裏生意不好,沒賺上錢。
斯芬見安妮的店裏客來人往,隻一會兒就做成了幾筆生意,她雙手攤平,問安妮道:“真是這樣的嗎?”
安妮一見斯芬這手勢,想起當初斯芬幫助她的情景,臉一下子就紅了,把錢還給了斯芬,現在兩人關係一直相處得很好!
從這則故事我們可以看出,雙手攤平,表示坦誠、真實,同時也能鼓勵對方坦誠相待。在生活中,我們不妨也經常將雙手攤平,多給他人以坦誠,這樣,你在任何人心目中的形象都一定是美好的。
西方有心理學家斷言:“判斷一個人是否坦率與真誠,最有效、最直觀的方法就是觀察其手掌姿勢是否雙手攤開。”當人們願意表示完全坦率時或真誠時,就向人們攤開雙手,說:“沒有什麼值得隱瞞的,讓我坦率告訴你吧。”
8.雙臂合抱可以驅走說話的緊張
雙手往胸前一抱,就構成了一道阻擋威脅或不利情形的有利屏障,由此可見,當一個人神經緊張、極度消極和充滿敵意時,就會很自然地把雙手抱在胸前。
美國一些對雙手合抱於胸前姿勢的研究工作已獲得了非常有趣的成果。研究者要求一組學生參加係列講座,要求每個學生必須處於一種隨便、放鬆的坐態,雙腿與雙臂不許交叉。講座結束時,測驗每個學生對所講的內容記住了多少。他們對講課人所持態度也要記下來。另一組同學也參加了測試,所不同的是,他們聽講座時,必須自始至終把雙臂緊緊抱在胸前。對比結果表明,雙臂緊抱胸前的一組學生,所記住的講座內容比放鬆狀態的那組學生要少38%。第二組學生的測試還顯出,這組學生對教課內容和授課人提的意見也更多。
但如果你內心緊張、消極、充滿敵意,采取雙臂合抱的姿勢肯定會使你的感覺好一些。它常見於一個人在陌生人當中,特別是在公開集會上,排隊或電梯裏,以及任何一個使人感覺不自在和不安全的場合。
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你在演講時,人們對所聽內容不以為然時,大都會采取這種雙臂合抱的姿勢。很多演說家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注意到聽眾裏有人雙臂合抱在胸前的表現。而有經驗的演說家就深深地懂得,這種姿勢就意味著他必須另辟蹊徑以求打破僵局,從而轉變聽眾對演講者所持的否定態度。
在日常生活中,與人麵對麵交談時,看到對方雙臂緊抱胸前,你應推測自己肯定講了讓對方不同意的話。這時,盡管對方口頭上還不停地表示讚同,但你如果不改變方式,仍堅持原來的論點繼續講下去將毫無意義。
人體語言媒介從不會“撒謊”,而一般的語言媒介都可能會撒謊。請記住,隻要對方雙臂合抱的姿勢出現在你麵前,對方的否定態度就不會消失。須知是你讓對方采取了這種態度,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努力改變自己的觀點,讓合抱的雙臂鬆開,友好的情緒也就隨著這鬆開的一刻開始。
9.十指交叉與微笑要平行前進
在人們麵帶微笑和愉快的談話時,常常無意識地將十指交叉。常見的姿勢是交叉著十指舉在麵前,麵帶微笑地看著對方。也有的交叉著十指平放在桌麵上,這種動作,常見於發言人,出現這個動作,發言正處於心平氣和、娓娓敘談的時候……乍一看,似乎上麵這幾種表情都是表明很自信,但往往並非如此。有一次,一位推銷員講述一次他推銷失敗的故事。隨著他的講述,人們發現他十指緊緊交叉,手指變得蒼白無色,似乎要融化到一起。這一手勢表明其受挫情緒或對某人有敵視態度。
尼倫伯格和卡萊羅對十指交叉手勢研究後得出結論:這是一種表示心理不安的手勢,表明在掩飾其消極態度。
我們來看下麵這則小故事:
莫澤請盧埃林來家裏吃飯。盧埃林酒醉飯飽之後仍東拉西扯,沒有一點走的意思。莫澤因為還有一個約會,終於忍不住了,指著屋外樹上的一隻鳥對盧埃林說:“這最後的一道菜是這樣安排:我砍倒這棵樹,抓住這隻鳥,把它喂肥點兒,再添一些酒,現燒現吃,你看怎麼樣。”
盧埃林醉眼朦朧地說:“燒小鳥?嗯,這菜不錯。可是,隻怕你還沒有砍倒這棵樹,鳥早就飛跑了。”
莫澤說:“不,不!那是隻笨鳥,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離開。”
莫澤說完這句話,手臂放在桌上十指交叉,然後抬頭不安地看牆上的掛鍾。
一般來說,做出十指交叉手勢時手的位置的高低似乎與消極情緒的強弱有關。有的將十指交叉放在膝上,也有的站立時將十指交叉放在腹前。按交往的經驗而言,高位十指交叉比中位十指交叉更顯得莫測高深。正像所有表示消極情緒的姿勢一樣,要想讓使用這個姿勢的人打開緊緊交叉的十指,都需要某種努力來完成。否則,對方的不安和消極是無法改變的。
當我們演講或是日常生活中與人交談時,如果遇到情緒消極的情況,作出十指交叉的手勢,可以在心理上起到自我保護的作用。從而使談話更少受到消極情緒的負麵影響。
10.什麼情況下數撥手指
一般情況下,數撥手指,是在說明某些數字和條件時,需要特殊強調而增加其說服力和清晰度時,采取的一種手勢。我們先來看下麵幾則例子:
1947年蔣介石派胡宗南“進剿”延安,企圖攻占中央蘇區。在沙家店我軍給胡部以狠狠的打擊,取得了沙家店戰役的勝利。在慶功大會上,毛主席首先不是大笑和歡呼,而是替胡宗南遺憾道:“唉,有什麼辦法呢?我們哪樣想,他就哪樣辦。”(全場大笑)。接著毛主席撥著手指數說道:“青化砝、羊馬河、鄱龍鎮、沙家店……整個湊起來,我們吃掉它六七個旅。胡宗南說他有四大金剛,我看他的‘金剛’不如老百姓的‘路菜缸’(哄堂大笑)。他們四口‘缸’被我們搬來三口:何奇、劉子奇、李民崗。隻剩下一口‘缸’叫什麼——(會場活躍起來,後麵有人喊:叫李三基。)對了,叫李三‘吉’。這次沒有抓住他,算他一吉;下次也許還抓不住,再算一吉;第三次就跑不了啦!”毛澤東邊說邊數撥著三根手指,全場都被毛主席風趣幽默的言談舉止逗笑了。
“七七事變”後,在全國人民一致主張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形勢下,陳毅下山到江西大佘與當地國民黨政府談判。在當時,雙方氣氛十分緊張,陳毅卻談笑風生、機智幽默,表現了一種大智大勇、灑脫從容的氣概。他嚴正要求國民黨軍隊給北上抗日的南方遊擊隊讓開通道,可對方卻不無炫耀和暗示地說,他們的部隊太多。陳毅笑著反唇相譏道:“你們兵多不願北上抗日,還要遊擊隊陪著嗎?”接著,陳毅侃侃而談,借題發揮道:“我還有個問題不滿意,以前在中央蘇區的時候,你們懸賞買我的頭,花紅由三千漲到五萬。朱毛長征以後,我的頭竟由五萬降到二百,這不是太瞧不起人了嗎?”陳毅邊說,邊數撥手指,配合著他所說的數字,體現了偉人視死如歸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以上兩位偉人,在具體說明和強調某些數字時,都數撥手指,以增強其說服力和清晰度,我們平時在日常生活中,某領導布置工作,涉及到一些數字和條款時,為了不讓聽者混淆,也常數撥手指,我們在彙報工作時,也常數撥著手指“一條……一條……”、“一點……一點……”這樣,就顯得更有條理一些,不給人一種籠統和混亂之感,從而也能使自己的說話魅力形象更鮮明起來。
6.通過麵部動作透視人心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所說的話常常與身體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致的。
在身體語言中,識人高手往往會通過閱讀對方麵部動作,了解一個人的內心發射的信號,從而洞察人的心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所說的話常常與身體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致的。相對而言,身體語言會更為真實些。比如:通常攤開手掌表示誠實。當一個說謊者攤開他的手掌,而麵帶微笑時,卻因一些細微的動作讓他露出了底牌。他在說謊時,瞳孔收縮,眉毛上揚,嘴角肌肉不自然,這些動作都與攤開的手掌的誠實是相矛盾的,因此,從結果上說明他的話並不可信。
讓我們從如下幾個方麵分析具體的幾種狀況。
1.破譯頭部動作的內涵
將頭部垂下成低頭的姿態,它的基本信息是“我在你麵前壓低我自己”,但這不限於居下位的人。當同事或居上位者做此動作時,它的信息乃是以消極的方式表達,“我不會隻認定我自己”,然後變成這樣的目標:“我是友善的。”
頭部猛然上揚然後回複通常的姿態。這動作時機是剛剛遇見但還不十分接近的時候,它表示“我很驚訝會見到你”。在這兒,驚訝是關鍵性的要素,頭部上揚代表吃驚的反應。用於距離較遠的時候,頭部上揚是用在彼此非常熟悉的場合。其時機是當某人突然明了某事物的要旨而驚歎“哦!是的,那當然!”的一刹那。
搖頭本質上是否定信號。
頸部把頭猛力轉向一側,再使它回複中立的位置,這是單側的搖頭,同樣傳遞“不!”的信息。頭部半轉半傾斜向一側是一項友善的表示,仿佛是同路人的打招呼,傳遞的信息是“你與我之間,這蠻好的!”
搖晃頭部時,說話者正在說謊而且試圖壓抑住要表示否定的搖頭動作,但又不能徹底。
晃動頭部,常被用來表示驚奇或震驚。其中隱含剛得知的消息是那麼不尋常,以至於必須晃動頭部才能確信這不是做夢。
頭部僵直表示,他是如此的有分量且毫不懼怕,所以甚至什麼東西在身側摔破,都不屑一顧,或者是心裏覺得無聊的表現。
頸部使頭部從感興趣之點往側麵方向移開。基本上就是一項保護性的動作,或把臉部移開以回避對身體有威脅的事物,在特殊情況下,這個動作可借著掩飾臉部而隱藏自己的身份。
頸部驅使頭部向前伸並朝向感興趣的方向。這個動作既可滿懷愛意,也可滿懷恨意。前一種情況是:兩個相愛的人,冤家伸長脖子,探出頭部以表示他們不畏懼對方,而且瞪視對方如同洞察對方的眼睛;第三種情況則出現在某人渴望吸引你全部的注意力之時,因此他會探出他的臉,以阻擋你去看其他任何可能吸引你的東西。
頭部從興趣之源縮回。這是回避的動作。
突然把頭低下以隱藏臉部,也可用來表示謙卑與害羞。在心懷敵意的情況下,把頭低下則具有全然不同的意義,表示頭部有緊迫的負荷,在這種情況下,其主要差異在於眼睛向前瞪視敵人,而不是隨著臉部而下垂。
抬頭是有意投入的行為。下屬進入上司的辦公室,站在上司麵前,注意到上司的頭正低著在桌上寫東西。如果他對眼前的人物有畏怯之感,那麼他會靜靜地站在那兒,直到上司把頭抬起來看他,這麼簡單的動作,就足以促使下屬開口講話。
頭部後仰,這是勢利小人或非常自信之人鼻子朝天的姿態。一個人會把頭部後仰,其情緒變化包括:從沾沾自喜、桀驁不馴到自認優越而存心違抗。基本上,這種姿態是挑釁的仰視而不是溫順的仰視。
頭部歪斜,這個動作源自幼時舒適的依偎——小孩把他的頭部依靠在父母的身上,當成年人(通常是女性)把頭焉斜一側時,此情此景就像倚在想象中的保護者身上一樣。如果這個動作是用於玩弄風情,那麼頭部歪斜便有假裝天真無邪或故意賣俏的意味,即表示在你的手中我隻是一個小孩,我喜歡把頭靠在你的肩上。
頭部低垂,表示動作者深覺厭倦。
2.破譯眉頭動作的密碼
人類眉毛的功能,無疑是表示心情的變化。過去曾有人認為它們主要的功用是防止汗水和雨水滴進眼睛裏,就像位於前底部的兩道承溜似的。眉毛是有這種功能,但更重要的還是與表情有關。每當我們的心情改變,眉毛的形狀也會跟著改變,而產生許多不同的重要信號,主要有如下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