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秒鍾看透對方心理3(2 / 3)

這種人獨立思維好,好奇心強,敢於向權威說不,敢於向傳統挑戰,開拓性強。缺點是冷靜思考不夠,易失於偏激,不被時人理解,成為孤獨英雄。可利用他們的異想天開式的奇思妙想做一些有開創性的事。

4.聽其言,觀其行

知人的基本方法,無非聽其言觀其行,而以觀其行為主。

思想指導人的行動,心裏想什麼,要想幹什麼,必然體現在他的言行之上。但有些人的言行並不一致,如果僅聽其言,就會受其所騙。所以聽其言,必須觀其行。人是極其複雜的,因為人的內心所想所要幹的與其言行,因人不同而有異,即有一致的,也有相反的。一般來說,剛直的人,心所想的,就照說照幹,這種人言行一致易於了解,聽其言觀其行便知其人。但狡佞的人,所想所要幹的是一回事,所說的以至所行的又是另一回事,即以其漂亮的言辭,合乎道義的行為,掩蓋其罪惡的用心,因而獲得人們的讚賞和支持,以達到其罪惡的目的。所以對這種人,隻察其言觀其行,一時還難知其人,必是大智者或花相當的時間加以考察。所以說知人不易。

但是,即使最狡佞的人,明智的人以其行觀察其人,加以仔細分析,終會發現其漏洞之處,如易牙、開方、豎刁等人,齊桓公認為他們的言行都合乎己意,是忠於己的侍臣,視之為心腹;而管仲從他們“殺子”、“背親”、“自閹”以討好桓公,是不近人情之舉,他們如此自我犧牲必有所圖,故得出“難用”的結論,而桓公不聽,結果自取其禍。這證明管仲有知人之明。由此可見,觀察其人行動是否合乎道義,是衡量人的標準之一,也是一種知人的良法。

要知人就要掌握其人的全部言行的情況,這是知人的基本條件,如果僅據其人一言一行而對其人得出結論,必然失之偏頗。如果能了解其人的全部情況,既可從其過去知其現在,也可根據現在所作所為預料其發展的趨向和後果。

凡能知人者,必有所根據,而其中以知情最要緊。隻有掌握其人的第一手材料,全麵了解其人,並據此作出分析,才能對其人有正確認識。不然,則不可能知其人,對其人有所看法,也不過是亂猜胡說而已。在今天,要識別一個人,不僅要聽他怎麼說,更要看他怎麼做。

5.聞聲音辨其人

聲音辨人術是指通過聲音來識別人才。淺層的理解,是指聽到一個人的聲音(不僅僅是說話的聲音,也包括腳步聲、笑聲等),就能知道他是誰,前提必須是對此人的聲音很熟悉,一般在朋友、親人之間才能辨別,這隻是辨別人的身份。高層次的理解,是由聲音聽出一個的心性品德、身高體重、學曆身份、職業愛好等。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判斷過程,既有經驗的總結,又有靈感的湧動。聲音可細分為聲與音兩個概念,既可由聲來識人,又可由音來識人,但在實際運用中,多是由聲音即兩者同時來識別人。

聲音最能陶冶性情,戰鼓軍號能使人精神抖擻,小鳥的囀鳴能讓人心曠神怡。“聲色犬馬”,聲音給我們帶來的享受竟是排在首位的,就連人類的求偶活動也同鳥一樣,是從婉轉的聲音開始的,所以人在青春期對各種甜言蜜語和流行歌曲的反應都很強烈。

從生理學和物理學的角度看,聲音是氣流衝擊聲帶,聲帶受到振動引起空氣振動而產生的,這既是一種生理現象,又是一種物理現象。但人的社會屬性,又使人的聲音有著精神和氣質方麵的特性。古人講,心動為性——“神”和“氣”——性發成聲。意思是講,聲音的產生依靠自然之氣(空氣),也與內在的“性”密不可分。聲音又與說話者當下的心理活動密切相關,大小、輕重、緩急、長短、清濁都有變化,這與人的特性也是息息相關的,這就是聞聲辨人的基礎。

鄭子產一次外出巡察,突然聽到山那邊傳來婦女的悲慟哭聲。隨從們麵視子產,聽候他的命令,準備救助,不料子產卻命令他們立刻拘捕那名女子。隨從不敢多言,遵令而行,逮捕了那位女子,當時她正在丈夫新墳前麵哀哭亡夫。人生有三大悲:少年喪父、中年喪夫、老年喪子,可見該女子的可憐。以鄭子產的英明,不會對此婦動粗,其中緣由,是因為鄭子產的聞聲辨人之術也。鄭子產解釋說,那婦人的哭聲,沒有哀慟之情,反蓄恐懼之意,故疑其中有詐。審問的結果,果然是婦女與人通奸,謀害親夫之故。

鄭子產聞聲辨人的技巧已是很高明了。但孔子也深諳此道,且似乎比鄭子產還高出一籌。雖然孔子講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但他憑外貌聲色取人的功夫,實在是有過人的天分。

孔子在返還齊國的途中,聽到非常哀切的哭聲,他對左右講:“此哭哀則哀矣,然非哀者之哀也。”碰到那個哀哭的人之後,才知道他叫丘吾子,又問其痛哭的原因,丘吾子說:“我少年時喜歡學習,周遊天下,竟不能為父母雙親送終,這是一大過失。我為齊國臣子多年,齊君驕橫奢侈,失天下人心,我多次勸諫不能成功,這是第二大過失。我生平交友無數,深情厚誼,不料後來都絕交了,這是第三大過失。我為人子不孝,為人臣不忠,為人友不誠,還有何顏立在世上?”說完便投水而死。丘吾子的三悔痛哭,是今天社會中再難重現的古士高風,而孔子能聽音辨人心事,又非常人之資賦也,所以流傳後世。

以上是由聲音來辨別一個人的心事,還可由聲音判斷一個人的心胸、職業、誌向等情況。心胸寬廣、誌向遠大的人,聲音有平扭亡遠之誌,而且聲清氣壯,有雄渾沉重之勢。身短聲雄的人,自然不可小視。從身材來看,身高的,由於丹田距聲帶、共鳴腔遠,氣息衝擊的距離加長,力量弱化,因此聲音顯得細弱,振蕩輕;身矮的,往往聲氣十足,因為距離短,氣息衝擊力大,聲帶與共鳴腔易於打開。但受過發聲練習的人,又當別論。

人的聲音各有不同:有的宏亮,有的沙啞,有的尖細,有的粗重。有的薄如金屬之音,有的厚重如皮鼓之聲,有的清脆如玉珠落盤,字正腔圓。有的身材矮小,聲音卻非常宏亮,有的高大魁梧,說話卻細聲細氣,有氣無力。古人正是對這些情況加以歸納總結,得出了以聲辨人的規律。

現代生理學和物理學已經證明,聲音的生理基礎由肺、氣管,喉頭、聲帶,口腔、鼻腔三大部分構成,聲音發生的動力是肺,肺決定氣流量的大小,音量的大小主要由喉頭和聲帶構成的顫動體係統決定,音色主要取決於由口腔和鼻腔構成的共鳴器係統。聲音是物體震動空氣而形成的,聲音是人的聽覺器官——耳的感覺。聲音的音量有大小之分,音色的美醜之別,另有音高、音長之分。

人類的聲音,由於健康狀況的不同,生存環境的不同,先天稟賦的不同,後天修養的不同等不同而不同。所以聲音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表現著一個人的健康狀況,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表現著一個人的文化品格——他的雅與俗、智與愚、貴與賤(這裏指人格修養)、富與貧。

既然如此,那麼聲音便和人的命運(過去和現在的生存狀況,以及未來的生存前景)有一定關係。但是如果說聲音能夠決定人的命運,則未免虛妄不實。成功的歌唱家,一般都有苦學苦練的經曆,但是如果天賦不高,單靠學習是不會成為歌唱家的。不過聲音對人命運的意義不能誇大,不少身居高位的人物講話、演說的聲音,實在令人不敢恭維,而其命運卻不能算不佳。

古人曆來比較重視聲音,認為聲音是考察人物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深入觀察和研究的基礎上,按照陰陽五行的原理,把聲音分為:

金聲:特點是和潤悅耳

木聲:特點是高暢響亮

水聲:特點是時緩時急

火聲:特點是焦濁暴烈

土聲:特點是厚實高重

說話者,如果氣發於丹田(丹田是道家修煉氣功的術語,在人臍下三寸處),經胸部直衝聲帶,再經由喉、舌、齒、唇,發出的聲音與僅用胸腔之氣衝擊聲帶而來的聲音,氣度不一樣,節奏不一樣,效果也有悅耳與沙啞的差別。聲帶結構不好,發出的聲音不會動聽,但如果經由專門的發聲練習,是可以較大程度地改變聲音效果的。

歌唱演員音色圓潤、高亢、洪亮,一方麵是天賦特質,另一方麵是艱苦的發聲練習的結果。發聲練習要求用胸腹(主要是腹)中充足的氣息衝擊聲帶,並引領上行到眉宇間的共鳴腔,衝擊共鳴腔,發出的聲音才會洪亮悅耳,中氣十足。沒有經過發聲練習的人,聲音不圓潤,沙啞,也不高亢洪亮,因此歌聲如擊敗革,或者是蒼白無力。唱歌時所用的腹部之氣,相當於丹田之氣。用腹腰肌肉緊迫腹中氣流,爆破式地衝擊聲帶和共鳴腔,發出的聲音就有洪亮悅耳的效果,但引領氣息衝擊共鳴腔是有訣竅和技巧的。

丹田的氣充沛,因此聲音沉雄厚重,韻致遠響,這是腎水充沛的征象,由此可知其人身體健壯,能勝福貴。同時,丹田之氣衝擊聲帶而來的聲音洪亮悅耳,柔致有情,甜潤婉轉,給人舒服渾厚的美感。

發於喉頭、止於舌齒之間的根基淺薄的聲音,給人虛弱衰頹之感,顯得中氣不足,這也是一個人精神不足,身體虛弱,自信心不足的表現。

以聲音來判斷人的心性才能,尚有許多未知的空白,而且可信度有多高,也尚未定論,但其中的奧妙,是值得研究的。其基本原則並不隻是悅耳動聽、洪亮高亢。

《禮記·樂記》雲:“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對於一種事物由感而生,必然表現在聲音上。人的聲音隨著內心世界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說“心氣之征,則聲變是也。”

聲音不但與氣能結合,也和心情相呼應。因為聲音會隨內心變化而變化,所以:

內心平靜聲音也就平和;

內心清順暢達時,就會有清亮和暢聲音;

內心漸趨興盛之時,就有言語偏激之聲。

這樣不就可以從一個人的聲音判斷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嗎?有關這方麵的知識,《逸周書·視聽篇》講到的四點值得研究:

內心不誠實的人,說話支支吾吾,這是心虛的表現;

內心誠信的人,說話聲音清脆而且節奏分明,這是坦然的表現;

內心卑鄙乖張的人,心懷鬼胎,因此聲音陰陽怪氣,非常刺耳;

內心寬宏柔和的人,說話聲音溫柔和緩,如細水常流,不緊不慢。

現代心理學也認為,不同的聲音會給人不同的感受,有以下幾種類型:

1.音低而粗。這類人較有作為,較現實,或許也可以說是比較成熟瀟灑,較有適應力。

2.聲音宏亮。此類人精力充沛,具有藝術家氣質,有榮譽感,有情趣,熱情。

3.講話的速度快。此類人朝氣蓬勃,活力十足,性格外向。

4.外帶語尾音。這類型的人,精神高昂,有點女性化,具有藝術家的氣質。

以上這四種類型的聲音,不論在交易或說服的工作上,都具有較為積極的作用。同樣也有產生負麵作用的聲音。

1.鼻音。大部分人都不喜歡這種聲音。

2.語音平板。較男性化、較沉默、內向冷漠。

3.使人產生緊張壓迫的聲音。這類人很自傲,喜以武力解決事情。

當然,這也不能一概而論,什麼聲音好,也與談話的地點、對象、內容有直接的關係。

6.由辯論看準對方

在辯論中,人表現出來的言語表達能力與特點各不相同。善於辯論者,有的是講事實、擺道理,用道理取勝,有的是靠犀利的言辭取勝,有的善於尋找話題,有的善於用簡單的語言說明複雜的道理,還有的則是以感情取勝。

用道理取勝的,先是區分黑白是非的界限,再展開論述,將道理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說得人心服口服。這種人思路清晰,看問題能抓住本質,反應也快,而且態度從容、不緊不慢、不疾不徐,論述問題娓娓道來,為人做事有理有據有節,分寸把握得恰到好處。這種人穩健大度,一身正氣,開口之前已讓人敬畏三分,能擔當大任。他們往往有著崇高的理想和無法抗拒的人格魅力,說的每一句話都有著巨大的能量,讓人信服、激動甚至狂熱。

1951年,麥克阿瑟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作了著名的《老兵不死》的演講,這是在美國民主黨和共和黨鬥爭十分激烈的情況下進行的。結果他的演講非常成功,具有令人著迷的感染力,一次又一次地被長時間的掌聲所打斷,甚至有人說他的氣派簡直是奧林卑斯山上的天神。當他用“老兵永遠不死,他們隻是在人前告退”這句感情豐富的告別語結束演講時,兩院的議員們跳起來,狂熱地向他歡呼,許多人眼中都含著淚花。在美國曆史上,還沒有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的演講受過如此熱烈的喝彩。有一位議員說:“我們聽到的是上帝的聲音。”另一位參議員開玩笑地說:“聽了這篇演講,共和黨人的眼睛濕了,民主黨人的褲子濕了。”

靠言辭取勝的,往往說得人家啞口無言,甚至惱羞成怒,拂袖而去。他們目光敏銳,反應奇快,能迅速抓住他人講話的漏洞,乘機反駁,窮追猛打使得對方手忙腳亂、破綻百出。他們神采飛揚,宏論迭出,妙語連珠,又能博得旁人的喝彩和佩服。常隻顧及駁斥對方,而無暇正確而全麵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甚至以舌戰為樂事。這種人機智敏捷,反應迅速,憑三寸不爛之舌能顛倒黑白,混淆是非,把公的說成母的,死的說成活的。盡管知道他是在無理取鬧,胡攪蠻纏,卻無可奈何。他們會在以說話為職業特點的領域中嶄露頭角,如公關、律師等。但要改掉輕浮的毛病,不要耍小聰明,當心聰明反被聰明誤。應該冷靜思考,踏實工作,養浩然正氣,法古今完人,方可成大用。春秋戰國時的張儀,巧舌如簧,遊說於諸侯,一次因誤會被笞數百。回到家後,他問妻子:“你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妻子回答說:“舌頭還在。”張儀說:“這就夠了。”對於這類人來說,舌頭重於生命。

善於與人交談的人,當發現彼此觀點相悖時,會立刻轉換話題,用巧妙的方式不斷試探或采用迂回戰術,逐漸找到對方感興趣的話題,慢慢地回到主題上去。這種人的表現類似於情態中的周旋態,機智圓滑,容易得到大家的好感,而且意誌堅定,善於思考和察顏觀色,千方百計去實現自己的計劃,敢說敢做,又有毅力堅持到成功。他們是在用心智做事。不善於與人交談的,說話往往處於被動位置,公式化的一問一答,或者隨便說些模棱兩可、莫衷一是的應酬話。但說到他感興趣的話題,或者麵對知心朋友,立刻變了一個人似的,侃侃而談,語若滾珠,甚至會激動起來。這種情況下,說出來的見解一般都很深刻,有水平,聽者也能從中得到許多有用的東西。有一種不善找語題的表現是哪壺不開提哪壺,當然也有故意找岔的,抬杠的。比如張鬆戲弄曹操,曹操對張鬆說:“吾視天下鼠輩猶草芥耳。大軍到處,戰無不勝,攻無不取,順吾者生,逆吾者死,公知之乎?”張鬆回答說:“丞相驅兵到處,戰必勝,攻必取,鬆亦素知。昔日濮陽攻呂布之時,宛城戰張繡之日,赤壁遇周郎,華容逢關羽,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此皆無敵於天下也!”氣得曹操啞口無言。

善於講道理的人,能夠做到一語中的,言簡言賅。能一句話講清事情的前因後果,思想清晰,脈絡分明。這種人辦起事來也幹脆利索,迅速果斷,從不拖泥帶水。或者能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明白的事例和形象的比喻來說明那些複雜、抽象的道理。有人問泰戈爾:“英國統治印度,布政施仁,興利革弊,是有利於印度民族的,為什麼印度人還不滿意而極力提倡民族獨立運動呢?”對於這樣一個大問題,要完整地回答出來是很費勁的,而且效果不一定好。泰戈爾就用了一個絕妙的比喻來回答:“印度人就好像古代的人一向不穿鞋子,而英國人卻給印度人穿上一雙皮鞋。印度人穿上固然好看,也可躋於文明人之列,但鞋底裏有一根鐵釘插出,走一步刺一下,痛徹心脾,更為難受。”

不善於講道理的人,講話稀裏糊塗又不著邊際,往往是舍本逐末,在雞毛蒜皮的細節上糾纏,而看不到主題和大方向,說了半天也說不清楚,下筆千言,離題萬裏,始終說不到本質上去。這種人要麼是頭腦混沌,思路不清晰,要麼是愛耍小聰明,心胸狹窄,目光短淺,二者都無法擔當大任。即使口吃的人,也有善說與不善說之分。法家代表韓非子就有口吃,但思路精深寬闊、見解深刻獨到。

宋代歐陽修有一天和翰林學士們出外散步,看見一匹馬在狂奔,踩死路上一條狗。歐陽修請大家用簡潔的話語描述眼前的事。有一個說:“有犬臥於通衢,逸馬蹄而殺之。”又有一個說:“馬逸於街衢,臥犬遭之而斃。”歐陽修都嫌太羅嗦,他們就問歐陽修,那你該如何寫?歐陽修說:“逸馬殺犬於道。”

在論辯中,講話者投入豐富的感情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人心都是肉長的,通過自己的言論去感染聽眾,以誠相見、將心比心,即使聽眾不同意你的觀點,也會被你的真誠打動。特別是在和有對立情緒的人講話時,如果運用充滿親切、友善和愛意的語調,將會使憤怒的情緒趨於平息。阿道夫·希特勒作為二十世紀最拔尖的蠱惑家,能煽動和利用幾百萬人的滿腔仇恨和疑懼,也在於感情的投入。

1915年,在美國的科羅拉多州,人們最仇恨的人就是洛克菲勒,美國工業史上規模最大的罷工浪潮在這個州持續了兩年。憤怒的工人因提高工資的要求被否決,所以砸壞機器,拆毀設備,從而導致了軍隊的幹預並發生多起流血事件。洛克菲勒決定爭取罷工者,他先是用了幾周的時間與罷工者建立了友好關係,而後向罷工工人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他傑出的演講產生了奇妙的效果,緩和並阻止了向他襲來的仇恨巨浪,部分罷工者對長期要求的提高工資一事隻字未提,反而自動恢複了生產。另外,在辯論中還要忌諱意氣之爭和強迫性地說教。善於辯論的人能巧妙地避開對方銳利的氣勢,而抓住對方的弱點進行批論,讓對方輸得心悅誠服。不善於辯論的不懂得使用迂回戰術,與對方針鋒相對,企圖一舉擊敗對手。這種硬碰硬的辦法,為兵家大忌,結果多半是兩敗俱傷,不能達到應有的目的。在處理對立情緒時,兩方不宜派這種人為代表,一旦在交涉中意氣用事,克製不住自己,會把好事弄成壞事。這種情況,有深淺之別,淺者不歡而散,深者造成彼此敵對情緒;輕者惡語傷人,重者拔刀相向。

強迫性的說教就是想讓別人馬上領會、接受自己的觀點。當對方不能立即領悟時,就認為對方笨,不可教化。這種不懂得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人特別不適合做教育工作。許多剛走上小學教師崗位的同誌,以己心度小學生之心,認為一加一等於二還不容易麼?認為記憶漢語拚音字母表、乘法口訣還不容易麼?結果是欲速不達。一加一等於二是再簡單不過的了,可對於小孩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因為他們尚有一個接受消化的過程。身為教師隻有耐心教導,暴跳如雷、拔苗助長都是於事無補的。

言談中述應該注意這樣十個問題:

1.自己雖然聰明絕頂、信心十足,在理論上通曉明達,但也要謙虛謹慎,仍經常作好退步的心理準備,不炫耀、賣弄自己的才幹,不以超人自居。

2.將道理講明白透徹了就停口,不要婆婆媽媽、喋喋不休。對於對方的錯誤言論,不要緊逼,可以提出批評,但不要強製人家認錯。

3.在言談中,要盡量讓對方暢所欲言,一吐為快,另一方麵要幫助對方做好鋪墊,讓對方的才能和長處得以展示。這一點,尤其難以做到。

4.講話要“打人不要打臉,罵人不揭短。”避免觸犯到對方的隱私、痛處。也不要王婆賣瓜,自賣自誇,炫耀或暗示自己的優點和成績。

5.在斥責荒誕怪異的言論、發表忠直公正的意見時,要凜然正氣、無所畏懼。

6.要認真聽取對方的意見,即使對方人輕言微,不以其地位低下而棄其善言,即使對方人愚才陋,也並非一無是處,不能因為其愚陋而廢其良言。

7.在辯論中,什麼時候詰問,什麼時候駁辯,或守或攻,或進或退,爭奪還是退讓都要掌握好時機,在棄取、去留問題上要果斷。

8.要順著對方的心氣,當對方氣盛的時候要回避,對他們指責、曲解的言論都暫不計較,當對方氣竭時才是攻擊的最佳時機。

9.辯論的目的在於講清道理,如果已經在道理上取得勝利,使對方心服口服,就已達到目的,不可得意忘形,盛氣淩人。

10.講話時要心平氣和,不能感情用事,要通過言談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獲取知識。

7.由笑看人

以全部表情來說,笑是極為重要的因素,在喜怒哀樂的表情變化中,喜與樂的直接表現就是笑。

外向型性格的最大特征是,每當快樂時,根本就不在乎周圍有什麼人,立刻發出愉快的笑聲,喜形於色,那是爽朗而“不客氣”的笑。外向的人,希望周圍的人知道他的高興,很自然地就會笑容滿麵。相反的,悲哀時,他也會毫不掩飾地哭泣。

大體上來說,外向型的人以爽快而明朗的心態居多,所以時常麵帶笑容,即使別人感到悲傷時,他也會滿麵笑容地安慰對方。

外向型的人很容易跟別人打成一片,因此,他們能夠配合絕佳的時機附合著對方歡笑。正因為他們不隱藏感情,率直地表現自己的內心,表情自然就會很豐富。隻要看他的臉孔,就不難知道他的心態,所以很容易為別人所理解,同時,他也是一種很好相處的人。

總而言之,外向性格者喜怒哀樂的感情動向,很自然地就會展現於臉上。

1.複雜的內向型的笑容

笑的方式有好多種,外向型的爽朗笑容是屬於單純而明快的類型,至於內向型的笑容則相當複雜,而且以不明確者居多。

最明顯者為假笑,他的臉雖然在笑,但是眼睛卻沒有笑,心中也絲毫沒笑,像戴著假麵具的笑,這類笑有:對自我、對對方嘲笑式的笑容,空笑,假笑,令人莫名奇妙的笑,以及充滿妄想意味的笑。

總而言之,這是一種缺乏內容的笑容,有時笑聲高而尖銳,有時則是吃吃地笑,音量低得叫人幾乎聽不到聲音,一言以蔽之,那是孤獨而冷漠的笑容。

每當大夥兒很快樂地笑成一堆時,內向型的人幾乎都會發出這種空笑,那並不是附和周圍的笑聲,而是對人際關係感到不安時,為了掩飾自己的緊張,不得已而勉強擠出來的笑容。

比起外向型來,內向型的笑容比較少。就算他們有任何的喜事,他們也認為不必讓沒關係的人知道,甚至可以說,他們具有一種隱藏自我的防衛意識。正因為如此,就算勉強地笑出來,看起來總給人一種虛假的感覺。遇到這種場合,隻要你仔細地瞧他,就會發現,他有如女人化妝敷麵一般,整個臉孔看起來很不自然,嘴唇微微地顫抖,以致變成一種極富空虛感的冷笑。在這個瞬間,有一些人的臉孔會漲紅,此種人還算坦誠,如果是強烈內向型的話,將變成假麵具一般缺乏表情,而且,當大夥兒並不感到有趣時,他卻會獨自地笑著。

2.笑從何來

雖然說內向型的人很少有笑容,但是,他們還是有自然地笑出來的時候,但那是很脆弱而缺乏自信的笑,是類似自嘲,又有點像自虐的笑容,也是一種缺乏生氣,仿佛看準了某種東西似的,對人生感到疲憊的笑容。除此以外,內向型的人還有無可奈何的苦笑,以及叫人感到產生雞皮疙瘩的笑容,這兩種笑容,平常若加以留意,都可以觀察得到。

我們不能斷然說蒙娜麗莎的微笑就是這種典型,然而,即使同樣是人類的微笑,內向型的人複雜而多樣化的微笑,就蘊藏著很多發自性格的意味深長的眾多信息,值得我們去加以探索。感到悲哀的冷清笑容亦可以從外向型的臉孔看到,例如外向型中最認真的“執著性格”之人,當努力變成泡影,遭遇挫折時,他就會垂下雙肩幽幽地笑起來,這時的他已經進入“憂鬱狀態”。在這種場合裏,他將跟內向性的人一樣,陷入自閉的境地,即使連笑容也顯得卑微,“拒絕上班”就是典型的例子。反過來說,也有一種又熱鬧,又誇張的歇斯底裏式笑容,聲調很高、很誇張、旁若無人,乃是歇斯底裏性格者特有的戲劇性笑容。這種笑容會引起周圍人的關心,然而,那絕不是叫人感到溫暖或者愉快的笑容,而是一種陰險的冷嘲。

他自己感到索然無趣時,就會以輕蔑的態度對人嗤之以鼻。關於歇斯底裏性格,將留待後述,一言以蔽之,這乃是自我顯示欲很強烈的典型。

所謂虛榮心強烈的性格,固然多見於外向型的人,然而,內向型的人也有不少屬於這種性格,這種人自詡很高,做事都以自我為中心,心中不斷產生不滿的情緒,而且不認輸,為了對他人炫耀,言行舉止都喜歡誇大。

當然,這種人就連笑的方式也過了一些,給人一種在演戲的感覺,他們非常喜歡出風頭,就是連笑容也希望博得他人注目。

3.直率明快的笑

外向型的特征是喜怒哀樂的感情,實實在在地表麵化,完全從臉色顯出來。每當欣喜快樂時,他的臉上會堆滿了笑意,表情十分爽朗,眼睛閃閃發光,麵部充滿了光彩。

反過來說,遭逢悲傷時,情緒會一落千丈,表情也會隨之一變,眼簾下垂,眼睛不再有光彩,當悲哀達到高潮時,他就會流眼淚,並且悲切地號陶大哭。當他發怒時,臉上立刻會有所反應,不是漲紅著臉怒罵一場,就是麵容變成鐵青色。總而言之,此類型的人內心想到什麼,立刻就會表現出來,完全不會在意旁人的感受。

外向的人,對自己的感受,以及感情的起伏非常忠實,具有一種騙不了人的率直性格,如果有兩個人瞪著眼對看的話,先笑的一定是外向的人。

外向型的人一般都比較明朗快活,不過,爽朗而活潑的時期和感到黑暗而憂鬱的時期會輪流來臨,這是因為“躁”與“鬱”循環來臨的“躁鬱氣質”是他性格的共同基礎。至於循環的速度則因人而不同,有些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循環一次。隻要有人安慰他,或者以柔語對待,他就會很快地破涕為笑。

說他是“單純而天真”也不為過,反正他迫切地需要別人理解他、知道他的心事。他非常笨拙地把自己隱藏了起來,卻又希望別人知道他的心事。

正因為如此,外向的人容易被人理解,很快就會跟別人親熱起來。

這類型的人較能坦然麵對失敗,所以有些人發笑時張大嘴巴,有些人不張口而能發笑。掩飾自己感情或帶著強烈警戒心,避免他人洞察真心的人通常不會開口發笑。

(1)“哈哈哈”型的發笑

從腹腔發出笑聲的人,是所謂的“豪傑型”。一般人很難發出這樣的笑聲。這是身體狀況極佳才有的笑聲,平常若這樣發笑必是體力充沛者。

不過,這種笑聲帶有威壓感,會震懾他人,因而使人心生警戒。女性若有是這種發笑,一般是屬於領導型人。

(2)“嗬嗬嗬”的笑聲

自覺沒有信心或強製壓抑不快的情緒時,沒有完全發笑的笑聲。有時可能以這種笑聲掩飾內心的牢騷,心浮氣躁或身體疲倦時也會有這樣的發笑法。

(3)“嘿嘿嘿”型的笑聲

對他人帶有批評或輕蔑的心態時,這種笑聲已成習慣者另當別論。但一般人發出這種笑聲即可斷定商談無法成功。而當事者通常內心有不安和煩惱,帶有攻擊性希望借此壓抑對方以獲得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