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是一個人力量的基礎。“筋”強勁,其人勢勇,行事大膽灑脫;“筋”軟弱,其人勢怯,行事唯唯諾諾,無甚主見。這一個特征很難在鑒別人才時單獨使用,往往與“骨”等特征合並運用。
觀察一個人的“骨”,能識辨他的強弱。“骨”健,其人強壯,“骨”弱,其人柔弱。曾國藩在鑒識人才時,認為“神”和“骨”是識別一個人的門戶和綱領,有開門見山的作用。他在《冰鑒》中說:“一身骨相,具乎麵部。”他經常將“筋”和“骨”聯在一起來考察一個人的力量勇怯。
2.肥胖型而脂肪質的型態——躁鬱質
脂肪質和肥胖型的體型之特征,往往胸部、腹部和臀部十分寬厚。因腹部附著脂肪,所以從整體看來,像是有很多肉。一般說來,中年是最容易肥胖的年代。因開心過度而肥胖,就是脂肪質和肥胖型的體型。
同這種體型的人接觸,你往往可以享受到對方開放而濃鬱的人情。這種人日常十分活躍,一旦被人奉承時,任何事情均願代勞,雖然本人口頭上說“很忙”“很忙”,事實上,終日享受著忙碌的樂趣。這種人偶爾也會忙裏偷閑,是個野趣的可愛人兒。
這類人一般會兼有開朗、積極、善良、單純的多重性格,且活潑、幽默;另一方麵,這種人具有穩重和柔和,正反兩麵的性格,特別表現在歡樂和苦悶的時候。而這些,正是躁鬱質的特征的外在表現。
這類人通常適於從事政治、實驗工作或臨床醫師。往往能出類拔萃,且因天賦敏銳的理解力,凡事有迎刃而解的能力,惟對事情的思慮缺乏一貫性,言談間極易因輕率而失言,並且自恃高大,喜歡幹涉對方。
如果你和這類人或這種上司交往的話,他們會是開放的社交人士,因此,在你們初次會麵的那一刹間,即能一見如故相談甚歡。但這類人喜歡照顧別人,這份關懷天長日久容易演變成壓迫似的形態。
3.單純而不成熟的型態——歇斯底裏
在你的周圍可能經常會見臉孔狀如小孩未成熟型態的人。這種型態的人,通常具有自我觀念剛強的性格。這類人的周圍經常是熱鬧非凡的氣氛,話題的中心不是自己時,就不開心,同時對別人所說的話一點都不聽,非常任性。
此種型態的特征是,各方麵都有淺薄而廣泛的知識;有用這種知識對小說、音樂、戲劇加以評論的才能,同時具備其他各種知識,講話時妙趣橫生,經常使人捧腹大笑。
對於這種型態者,詢問有關他自己的事情時,更會眉飛色舞地說個不休,並且在言談之間常喜歡標榜自己如何,使人常感到過於放縱,而產生不舒服的感覺。
從另一角度看,這類人可謂是天真、浪漫的人,殊不知自己還有沒變成大人的地方,真值得悲傷。自己被人奉承時還好,一旦受人冷淡摒棄時,嫉妒心會變得很強烈,形成一種歇斯底裏的狀態,對於這種人要特別注意。
在你所知道的女性中,若有這種歇斯底裏型的人時,最好不要多講話,隻要聽她發表即可。如果你交際的對象有此種類型的人,在有生意來往時,關於此點要特別注意。萬一過分信賴這種人時,自己受到損害的例子實在不勝枚舉。
4.瘦瘦細條的型態——神經質
一提到神經質型,人們都會自然地想到臉色發青、細的線條,具有知識分子的風範。其實神經質的人,不僅是這種特征,從另一個角度看,具有男子氣概、豪放磊落而胖墩墩的人,也有神經質的傾向。
這類人最大的特征是任何事情都歸咎到自己身上。帶有強迫性格,喜歡自尋煩惱,以至於自己想要訴說的苦衷難於表述,結果被人把責任強加到自己的頭上。
這種類型人最大的特征是心情不安定,情緒容易失去平衡,且容易混亂,他自己本身也非常開心。其實這種性格是一種難能可貴的性格,具有豐富的感受性和纖細的感覺,是生活態度非常慎重的人。他們如果從事藝術性的工作,大多可以取得別人做不到的成就。
5.略帶纖瘦但體態結實的——偏執型
這類人略嫌纖瘦,但體態結實,自我意識特別強烈,且很固執,對任何事情喜歡挑戰意味。有強烈的信念,充滿信心,不論遇到怎樣的苦境,都秉持成功的目標去努力。
強烈的信心加上判斷靈敏,做事果斷,在商業方麵實在是前途無量。相反,當這種人誤入歧途時,就會變成強製、專製、高傲、猜忌、蠻橫,且表露無遺。在工作崗位上一言不發瞪別人時,那個人馬上就會被摒出人群之外。一旦一個念頭纏在腦子裏,想要更改非常困難。具有如此體型的人,他們在事業和做人方麵,都缺乏應有的性格魅力,但他是一個有能力且可能具有相當權力潛質的人,但由於性格上的弱點,即使是別人跟隨他,迎合他,他同樣還是會和別人保持心理上的距離,他在家庭生活中也可能是個孤家寡人。
與這類人交往時,絕不可與他形成對立,這種人具有抗爭性和攻擊性,他的偏執,讓他一直會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別人,直到被別人認可時為止。
6.纖瘦型有影子的型態——分裂質
對纖瘦型者有一句流行語——“苗條”,甚至還有人說“瘦子特別能吃”或“某方麵很強烈”,這都是觀其外表。此類型者,雖然外表似乎虛無的樣子,實質上是很難應付的人。若為女性,性格剛烈,一旦發怒後果將不可收拾。
與這類人交往時,應該了解他神經纖細並且本性善良,是對生活采取慎之又慎態度的人,但他性格上的猶豫不決和意誌薄弱,容易產生氣餒心理,是個令人難於捉摸的人。
這類型的特征一般是冷淡、冷靜,然而性格複雜且無法適當地表明立場。因為這種人有相互矛盾的分裂質。比如對於幻想興致勃勃,保持快樂的一麵,不喜歡被人探出隱私,且心事仿佛用冷酷的麵罩覆蓋著。
對於這類人,有人會不喜歡而視之為平凡的朋友交往,有人感覺到這類人是不易接近的貴族,具有羅曼蒂克的氣氛。
這類人對無關緊要的事固執己見、怪癖、不變通、倔強,並且表情呆板,在沒下決心之前用行動來決定,這就是纖瘦人的缺點。這種人因為有纖細神經的關係,其優點是對文學、美術、手藝術等興致盎然,且對流行有敏銳的感覺。縱使拿出自己的財產,也要盡力為大眾服務。社交上,有非常優雅的手腕。
以上幾種關於體型窺探內心的途徑。雖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但不是一試就靈的法寶,它因人而異,學會正確地使用它,在觀察人物時才不至於陷入誤區,害人而誤己。
8.透視內心深處的光束目光
目光如炬的穿透力,洞燭先機的觀察力,見微知著的感受力,舉一反三的想象力,這些是3秒鍾勘破人心的內在活動的關鍵。
第一印象對人際交往固然有很大的作用,現代人對它的關注自然也是合情合理的,但要想具有3秒鍾識透他人的能力,就要加強對內心的動機影響到表麵所呈現的特征進觀察,並加以細心的揣摩。
看準對方心理的藝術,是心理學研究目標之一。但是,這種藝術不能隻靠理論來解決——因為人不是傀儡,不會按照他人所預定的計劃去行動,必須配合實際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關係來進行。
通過察顏觀色來揣摩對方的行為,你可以仔細觀察對方的舉止言談,捕捉其內心活動的蛛絲馬跡;也可以揣摩對方的狀態神情,探索引發這類行為的心理因素。
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明朝大將洪承疇在鬆山戰敗被俘。皇太極極力勸其投降,但洪承疇誓死不降,罵不絕口,表示隻求速死。皇太極無可奈何,隻得煩勞範文程前往勸降。
範文程是清王朝的開國元勳,著名的謀略家,宋朝名臣範仲淹的後代,祖輩移居沈陽。他原是明朝落第秀才,滿腹經綸,有智謀,有遠見。努爾哈赤興起後,範文程在撫順謁見他,對策論學,縱橫古今,受到努爾哈赤的重視。
範文程去看望洪承疇,且不提起勸降之事,隻是天南海北、說古道今地隨便閑談,從中觀顏察色。說話中,梁上積塵落在洪承疇衣襟上,洪承疇這個決意將死之人,卻幾次輕輕將落塵拂去。這個下意識的動作,他人不會留意,卻逃不脫明察秋毫的範文程的目光。他由此判定洪承疇必可說降。他向皇太極滿有把握地報告說:“我看洪承疇是不會死的。他連自己的衣服都那麼愛惜,更何況自己的性命呢!”
皇太極聞聽此言大喜,洪承疇一鬆動,對他統一中原是十分有利的,果然事情不出範文程的意料之外,經過孝莊皇後美人計和巧妙耐心的勸降活動,一向自視為明朝最後一位忠臣的洪承疇,最終還是俯首就範了。範文程由表及裏,觀察入微的識人之術,通過細致觀察外部特征,推測其心裏活動,達到神奇絕妙的地步。
在這個故事裏,通過範文程神奇的由表及裏的洞察,瞬間透視了對方的心理。
中國古代的軍事家非常強調透視對方的心理。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就是這個道理。
與孫子齊名的古代軍事家吳起曾這樣說過:“凡是戰爭開始,首先必須了解對方將領的個性,然後才研究他的才能。”換句話說,麵臨戰爭的時候,應先調查敵將,然後才觀察他的能力,依對方的狀況來運用適當的手段,這樣就能穩操勝算了。下麵我們舉出吳起所提出的幾項戰爭策略供各位參考:
如果敵將是一個沒有主意,並且隨便聽信別人的人,我們可以用各種方法引誘他,使他暴露意圖。
貪婪而不知恥的人,可以用財寶收買他。
單調而不重視變化的人,我們可用策略來使他疲於奔命。
敵將如果奢侈浮華,不顧部下的貧困,我們可以利用他的部下,使他們內部分化。
敵將如果是猶豫不定,毫無主見並使部下無所依靠的人,可用恐嚇的手段使他們驚逃。
戰爭在表麵看來是一門複雜的學問,“勝”與“敗”誰也預料不到。但是,如果能透視對方,並運用適當的策略,就能勝算在握。同樣的道理,把它運用到人與人的關係中,效果也是一樣的。
人的個性隨處可見。如果你在生活中仔細觀察,你一定會發現不同個性的種種表現。一個識人高手,能夠通過對方微不足道的表麵現象,來了解一個人的內心世界。
據說美國大財閥之一,洛克菲勒的創立者約翰·D·洛克菲勒,是觀察人物的高手。他可以一些微不足道的細節看準一個人。他根據對方的居住環境,也能發現其真實的麵貌。譬如,利用假日出其不意地到同事家裏拜訪,隨意看看其書櫃上所擺放的書籍,即可了解對方的“興趣”。
要透視別人,首先要從什麼位置去透視他,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無論多麼敏銳的眼光,隻要與物體太接近,焦點便不容易調到合適的位置。不能保持一定的距離,鏡頭就無法發揮它的功效,所以我們還是從各種角度來觀察事物比較恰當。
想看準別人的人,很容易忽視一些周圍的人。其實,別人同時也在觀察你!如果你忽略了這一點,隻顧觀察對方,那你一定會招致種種的失敗。
喜好談論別人的人,在他的言談舉止中,同時也在接受別人對他的觀察。人們從他批評別人的證據中,就可以大致看出他的人格。
透視別人像一把雙麵刃的刀,用得不好,自己也會受傷。還有一點要補充——如果情況特殊的話,也不必太注意別人的反透視了。假如你是一位領導,你同時要觀察好幾個部屬,但是正如前麵所說的,他們也正在設法了解你,觀察你。你隻有一雙眼睛,而對方卻有好幾雙眼睛。這時,如果你過分注意別人,那你就不能客觀地觀察他人。像這樣情況,隻要了解相互間的作用就行了,因為與其過分地關心,還不如聽其自然發展來得逍遙自在。現在就讓我們舉出一個較具代表性的故事來分析一下。
楚國有一個人,涉嫌犯罪,雖然宰相調查了三年,可是一直都不能判他的罪。他很想知道宰相的心意,但是身為嫌疑犯,又不好直接去問宰相。他忐忑不安,心想:“我到底有沒有罪呢?如果我有罪,我的房產一定會被沒收,為什麼宰相一直沒有采取行動呢?”他想了很久,最後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去試探宰相的心意。
他拜托一位跟宰相很有交情的人去辦這事。那個人見了宰相脫口就說:“那嫌疑犯的房子能不能讓給我住呢?”他想如果宰相答應了,就表示這個人有罪,但是宰相搖搖頭說:“不!這個人沒有罪,這幢房子不能讓給你。”當那個人要離開的時候,宰相暗叫一聲:“糟了!”肯定是那個人讓他來試探虛實的,宰相連忙問自己朋友,是不是受人之托來摸底的,那個人佯裝不知情,推說沒有。但實際上,宰相已經輸了一著,宰相一心盯著那個可能犯罪的人,卻沒能防衛他四處出擊,從另一個角度,終於讓他摸清事情的嚴重性到什麼程度了。
大多數觀察人的高手,他們以對方的外表、服裝及細微的動作為線索,巧妙地掌握對方的性格或生活狀況。就像柯南道爾筆下的福爾摩斯偵探,會注意對方為人所疏忽的“特征”。譬如,從對方的右手中指上有老繭,指頭上沾有墨水,衣服的肘部磨得油光,可推測該人從事案頭工作;又如看對方的背影,右肩下垂而且身上發出消毒藥水的臭味,則揣測是牙醫……
有經驗的推銷員或店員,通常是鑒別初次見麵者身份的天才。譬如,在日本發生的運鈔車被襲案件中,發現犯罪嫌疑人可疑跡象的東京證券公司某員工,就采用了表麵觀察的方法。
通過對一個人的氣質、個性、品格、學識、修養、閱曆、生活等方麵的綜合分析,可以從一個人的情緒活動特征上,看出一個人內心深處的潛意識舉動。
曆史上,就有透過齊桓公的舉止動作,被三個識人高手由表及裏3秒鍾看準的趣話。齊桓公上朝與管仲商討伐衛的事,退朝後回後宮。衛姬一望見國君,立刻走下堂一再跪拜,替衛君請罪。桓公問她什麼緣故,她說:“妾看見君王進來時,步伐高邁,神氣豪強,有討伐他國的心誌。看見妾後,臉色改變,一定是要討伐衛國。”第二天,桓公上朝,謙讓地引進管仲。管仲說:“君王取消伐衛的計劃了嗎?”桓公說:“仲公怎麼知道的?”管仲說:“君王上朝時,態度謙讓,語氣緩慢,看見微臣時麵露慚愧,微臣因此知道。”
齊桓公與管仲商討伐莒,計劃尚未發布卻已舉國皆知。桓公覺得奇怪,就問管仲。管仲說:“國內必定有聖人。”桓公歎息說:“白天來王宮的役夫中,有位拿著木杵而向上看的,想必就是此人。”於是命令役夫再回來做工,而且不可找人頂替。
不久,拿木杵人被找來。管仲說:“是你說我國要伐莒的嗎?”他回答:“是的。”管仲說:“我不曾說到要伐莒,你為什麼說我國要伐莒呢?”他回答:“君子善於策謀,小人善於臆測,所以小民私自猜測。我看君王和你站高台之上,他精神飽滿,舉止興奮,這是準備打仗的表現,他手指的方向又是莒國的位置,不服齊的隻有莒國了,所以這麼想。”
我們常可見到同一工作單位中,同事之間彼此不和睦,鬧得很不愉快。原本在同一單位工作,應該要團結合作,保持聯係,但有了種種不愉快後,便極容易降低工作效率,也會影響當事人的前途。
造成這種不睦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同事之間彼此誤解,以自己的心揣測對方的心,用自以為是的方法解釋對方的言行。
所以,上班族的人,在工作中要極力調和與同事之間的矛盾,通過磨合達到維持融洽關係的效果。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應具有看準對方意圖的素質。在與對方言談之間,迅速把握他的思維走向,才能使工作得到順利的進行。
潛藏在人內心的衝動、欲望等,會通過言行表露出來,所以要了解對方意圖可借觀察言行,來讀懂他的心思。事實上,他的心意可能與你想象的迥然不同,每個人其實是很孤獨的,有些甚至還認為工作場所中沒有人能了解他。因此隻要你能準確地抓住他的心,相信一定能獲得他的認同。
作為一個成功的推銷人員,最需要的本領就是能看準顧客內心的意圖,這種本領對於推銷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能準確讀出對方心思的推銷人員,通常都具備下列條件:
第一就是特別能活用以前的經驗。屬於這類型的人,多半是從業人員,積累了不少經驗更好地進行推銷工作。
這類型的讀心術,也可以說是靠直覺(第六感官)而來的。雖然透過經驗以直覺來判斷,並不具備真正的科學論證,但往往都是最有效地掌握對方心理的捷徑。
第二是自己能控製自己。所謂自製,絕不是在與人相處的場合,有意識地抑製自己。真正的自我控製,並不是本人有意識的控製,而是無論處在什麼狀況下,都能不依靠別人的力量,以自己的力量控製心態,同時不攙雜感情的因素。
惟有在如此自我控製的心態下,才不會太過主觀地觀察事物,而以敏銳的眼光了解對方的心。這也正是為什麼心性修養較高的人能自我控製、禪僧能登悟道之境界的原因。不過這種自我控製並不是隻有禪僧能為之,一般人隻要能與自己的職業、嗜好配合,下一番工夫,也能達到這種境界。
第三個條件就是必須學習心理學方麵的知識。俗話說,好的推銷人員是半個心理學家,人的言行即代表個人的意誌,因此要了解對方的心,隻要觀察他們的言行,就可以看出端倪。人在做事、說話之前,是因為先有意誌,才會表露於言行,但事實上在他未表現言行之前,必然會先有某種意誌。
推銷員如果能運用此高明方法,首先就要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誠實。但所謂誠實,並不是指在顧客麵前擺出一張哭喪的臉,或佯裝熱衷於事業之類的玩弄花招,最好的辦法就是首先脫掉自己心中的盔甲,也就是將自己未曾武裝的心,展現在顧客麵前,這樣做顧客才能安心,撤除內心的藩籬,這就是推銷人員的必備素質。
在各個場合無意之間都可以暴露出一個人的性格、願望或生活狀況。訓練自己從生活瑣事中掌握對方心理,可以說是促使自己圓滿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條件。
認識到這些知識後,在觀察人的言行之餘,就可了解一種言行是否是根據其本人的意誌修改後的產物;反過來說,要看穿被歪曲、粉飾的言行,才能辨認別人心中的真意。
因此惟有利用從現實生活中學到的知識來觀察,才能更準確地分析人心並看準人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