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用吐字清晰,口齒伶俐來形容一個人的嘴上功夫,說他口才好,能言善辯,這隻是其中的一個方麵。凡是嘴上功夫好的人,不論知識水平高低,一般來說,思維都相當敏捷,而且人很機靈,一點也不顯呆板和笨拙。在人際關係方麵,對於這一類型的人要分兩種不同的情況來討論。一種是人際關係處得不好的,這是因為他們倚仗自己的口齒伶俐,總是處處搶先,出風頭,而對別人持不屑一顧的態度,自己不在理上,也要爭個天昏地暗。這種為人態度當然不會受人歡迎,人際關係處不好也是很正常的。而另外一種則完全不同,他們希望自己和所有人都處好關係,並努力朝著這一方麵做。這種人多比較圓滑,他們能夠依靠自己的口齒伶俐和能言善辯來化解各種矛盾,促使個人的人際關係和諧。
人的下嘴唇往前撇的時候,表明他對接受到的外界信息,持不相信的懷疑態度,並且希望能夠得到肯定的回答。
人的嘴唇往前撅的時候,表明此人的心理可能正處在某種防禦狀態。
在與人交談中,如果其中有人嘴唇的兩端稍稍有些向後,表明他正在集中注意力聽其他人的談話。
嘴角稍稍有些向上,這種人看起來很機靈或是活潑,而且他們的性格大多也是比較外向的,心胸比較寬闊,比較豁達,與人能夠很好地相處,不固執。
下巴縮起的人,做事多比較小心和謹慎,能夠很好地完成某一件事。但這種人多比較封閉和保守,而且疑心很重,在一般情況下不會輕易地相信別人。
下巴高昂的人,給人的第一感覺往往是清高氣傲,這種感覺在很多時候是沒有錯的。下巴高昂的人多具有強烈的優越感,且自尊心很強,常常會否定別人,對別人所取得的成績持不屑一顧的態度。
在與人交談時,用上牙齒咬住下嘴唇,或是用下牙齒咬住上嘴唇以及雙唇緊閉,這多表示一個人正用心地聽另外一個人的講話,他可能是在心裏仔細地分析對方所說的話,也可能是在認真地反省自己。
口齒不清,說話比較遲鈍的人,可以分不同的情況來討論:一種人是不僅在說話方麵表現得不夠出色,在其他各個方麵的表現也都是相當平庸的,這樣的人若想獲得很大的成就,可謂是不易。還有一種人,他們的語言表達雖不精彩,而且也不太經常表達自己,但一旦表達,肯定會有不凡的見解,這說明這個人具有某一方麵或某幾方麵比較出眾的才能。
說話時用手掩嘴,說明這個人的性格比較內向和保守,經常害羞,不會將自己輕易地或過多地呈現在他人麵前。用掩嘴這個動作另外一個意思,還表明可能是自己做錯了某一件事情,而進行自我掩飾,張嘴伸舌頭也有這方麵的意思,但也還表示後悔。
在關鍵時刻,將嘴抿成“一”字形的人,其性格多比較堅強,有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頑強韌性。這樣的人對某一件事情,一旦自己決定要做,不管其中要付出多少艱辛,多數都會非常出色和圓滿地完成。
5.表情是看準人心的鏡子
表情是內心活動的寫照,透過表象窺探心靈的律動,把握情緒變化的尺度,了解感情互動的根源,表情就是傳遞這種信息的顯示器。
在人類的心理活動中,表情是最能反映情緒表麵化的動作,中國傳統的人相學以臉型、相貌等占測一個人的性格與命運,是有失偏頗的:但如果憑麵部表情來推測和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大致上是有相當的準確性的。
1973年美國心理學家拜亞,曾經做過這樣一項實驗。他讓一些人表現憤怒、恐怖、誘惑、無動於衷、幸福、悲傷等6種表情,再將錄製後的錄像帶放映給許多人看,請觀眾猜何種表情代表何種感情。其結果是,觀看錄像帶的這些人,對此6種表情,猜對者平均不到兩種。可見,表演者即使有意擺出憤怒的表情,也會讓觀眾以為是悲傷的感情。
從這個事例上看,雖然表情對揭示性格有很大程度上的可取性,表情相對於語言更能傳遞一個人的內心動向,但要具備在瞬間勘破人心,看似簡單,實屬不易。人類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學會了掩飾內心真實情感的手段,這種手法在現代商業談判中屢見不鮮,洽談業務的雙方,一方明明在很高興地傾聽對方的陳述,且不時點頭示意,似乎很想與對方交易,對方也因此對這筆生意充滿信心。沒想到對方最後卻表示:“我明白了,謝謝你,讓我考慮一下再說吧。”這無疑給陳述方當頭澆了一盆涼水。
人們一般可以從麵部發生的不同表情和動態中,窺探到對方的性格特征和真實意圖的大致麵目,把這種表情細致地描述出來,大概有如下幾種情形:
當一個人正在工作時,忽然沉默下來,而且,很明顯地露出不愉快的表情。那麼這種人在危機的狀況下,極難承受得起精神上的負荷。他屬於欲求不滿而又缺乏耐性的人,對於事態的發展方麵,無法應付自如;在實際生活方麵,他根本就缺乏堅強的性格;如果是在逆境的情況下,他就會立刻表現出軟弱的本性。
這是一種失衡的表情,由於內心的衝突,使他的麵部表情失去原有的平衡。對於一般人而言,佯裝出一種與感情不符的表情,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為內心的活動,會造成他臉部肌肉發生連鎖性反應,表情的變化隨之而產生了。
如果某個職員不滿公司主管的言行,卻隻能敢怒不敢言,隻好裝出一副毫無表情的樣子。而事實上,不管這人如何壓抑那股憤怒的感情,內心的不滿依然很強烈,如果仔細觀察他的麵孔,你會發現他的臉色有不對勁的地方,或出現令人注目的僵直的麵孔。
還有兩種可能造成毫無表情的情形。一種是漠不關心,另一種是根本沒有放進心裏去。當然,這種表麵上的情形,也可能意味著他對人非常關心,而是不願讓人輕易地看出來。有一種臉上的表情跟內心的情緒恰恰相反,但從麵部肌肉的運動所呈現喜悅的表情來看,是笑的範疇。
原因在於憤怒、憎恨、悲哀等感情能夠從麵部表現出來,很容易成為阻礙正常社會活動的因素,所以人們都竭力設法壓抑這種負麵的感情,而盡量表露出喜歡或笑容滿麵的正麵表情。所以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總是喜歡正麵角色,而討厭反麵角色,就是這個原因。
在現實生活中,最能體現這種現象的例子莫過於夫妻之間的爭吵。當彼此間的不調和達到很激昂的情況時,不快樂的表情反而會逐漸消失,結果呈露出愉快的笑臉,態度也顯得謙恭而親切。
假如彼此間常常會陷入強烈的敵意和反感之中時,倘若在對方的麵前表現這種敵意和反感的話,不但會給對方帶來不愉悅,對家庭,社會都有不良的影響,所以,在這種心態的支配下,產生了言不由衷的表情。這是一種無奈的方式。它具有雙重社會功效,既需要預防,也需要提倡,關鍵是針對什麼樣的人,采取這種表情的使用方法。
人的喜怒哀樂,是通過臉部的活動來表達的。很少有人注意過人左右臉的變化並不是對稱的,表情先是由左臉開始的。
一位美國學者沃爾夫對人的麵部表情做了深入的研究後,他在論文中指出,人的臉部在表達情緒時,左邊要比右邊變化來得強烈。
論文發表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心理係三位心理學家隨即找了86個不同性格的人,進行了一係列實驗,結果證實了沃爾夫的論斷:人麵部表情左右不對稱,表情變化是通常先由左臉開始的。這是由於左臉是由大腦右半球所控製的緣故。大腦右半球通常和外界有著直接的聯係,不必通過言語作為媒介(言語是由左半球控製的),因而左臉的表情要比右臉來得快,來得強些。
這就是說,人的大腦分為兩半球,發自內心的感情通常由右腦控製,卻具體反映在左臉上;而左腦則專司理智性感情(即經過克製和偽裝的感情),然後反映在右臉上。因此左臉的表情多為真的,右臉的表情有可能是假的。若想知道對方的真實感情,必須強迫自己去觀察對方的左臉。
從麵部表情上,讀透了內心所蘊藏的玄機,是識人高手厚積一世,而薄發一時的秘笈,而最經典的莫過於三國時,諸葛亮和司馬懿合唱的“空城計”了。
一部《三國演義》,讓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莫過於“空城計”,當諸葛亮帶領一幫老弱殘兵坐守陰平這座空城時,兵強馬壯的司馬懿父子,率領20萬大軍兵臨城下。
在城牆之上,諸葛亮焚香朝天,麵色平靜,他旁若無人地洞開城門,自己端坐在城牆之上,手揮五弦,目送歸鴻,飄飄然令人有出塵之想。
一場千古的雙簧戲,由此拉開了帷幕,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對謀略上勢均力敵的高手,一個在城牆之上,一個在城牆之下,用心機對峙著。諸葛亮知道司馬懿一眼能看穿他虛張聲勢的空架式,但諸葛亮更知道,司馬家族和曹氏家族的衝突,倘若司馬懿拿下了諸葛亮,三國鼎立之勢不再,司馬家族目前羽翼未豐,最後難逃兔死狗烹的下場。嫻於軍事的司馬懿當然知道幫劉邦打天下的韓信的下場。諸葛亮的存在,讓司馬懿有了和曹操周旋的機會,對付諸葛亮,曹操還必須倚重司馬懿,諸葛亮一倒,曹操立刻沒了後顧之憂,安內是必然之舉,那一刻,哪裏還有司馬家族的容身之地。
所以,在表情平靜的背後,兩人心中都在波瀾起伏,就是因為諸葛亮一生謹慎,心知司馬懿不會下手,才敢下這著看似冒險之局,當司馬懿的兒子提醒說,諸葛亮在使詐,城中必無伏兵,心知肚明的司馬懿,立即打斷他的話,以諸葛亮一生惟謹慎的話,搪塞過去了。機智的司馬懿從諸葛亮平靜的表情上領悟到,這是諸葛亮用謀略和他合唱雙簧戲,這出戲,非大智大慧的人,絕不可能唱得如此之好。
6.氣質觀人法
一個人的氣質和他的行為有著密切的關係,氣質常常決定一個人行為的方式,而行為又表現為與氣質相吻合的特征。辨別一個人的氣質,對於合理調配人的行為規範是有重要影響的。
氣色的變化還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心態:“所以憂懼害怕的顏色大都是疲乏而放縱,熱燥上火的顏色大都是迷亂而汙穢;喜悅歡欣的顏色都是溫潤愉快,憤怒生氣的顏色都是嚴厲而明顯,嫉妒迷惑的顏色一般是冒昧而無常。一個人,當其說話特別高興而顏色和語言不符時,肯定是心中有事;如果其口氣嚴厲但顏色可以信賴時,肯定是這個人語言表達不是十分流暢敏捷;如果一句話未發便已怒容滿麵時,肯定是心中十分氣憤;將要說話而怒氣衝衝時,是控製不了的表現;所有上述這些現象,都是心理現象的外在表現,根本不可能掩飾得了,雖然企圖掩飾遮蓋,無奈人的顏色不聽話啊!”
“色”是一個人情緒的表現,“色”愉者其情歡,“色”沮者其情悲。也有不動聲色之人,需從其他角度來鑒別他們的情緒狀態。
從今天的觀點來看,人不是生而知之的,但人確實與先天氣質有關係。要了解那些從娘胎裏給我們帶來的氣質特征,對照下列內容可以觀其大概。
1.躁鬱型
能與性格古怪、思維方法不一樣的人輕鬆往來;樂意為他人服務;聽到悲哀的話,立即為之感動;做事衝動,常辦錯事;常被他人稱為好好先生;遇事不冷靜思考,就立即采取行動;服從分配,領導叫幹啥就幹啥;對初次見麵的人很容易親近;能輕鬆地與人談笑,開玩笑;不古怪,不別扭。
2.積極型
剛毅勇敢,不輸他人;別人常想他是一個有作為的人:不重利,認為得利必有失;堅信自己的信念;善於自我解釋;經常積極、活躍地活動,與自己的心情好壞無關;動手能力強,自我傾向性強;不易接受他人意見;做事有恒心,失敗了不灰心,頑強奮鬥,堅持到底;不受他人情緒好壞影響。
3.分裂型
不善交際,獨自一人也不寂寞;寧願多思考,也不輕易采取行動;呆呆地好像在想什麼問題;對他人的喜怒哀樂並不介意;人家都娛樂時,他會以自己的某一件事而憂慮:有點神經質,對世俗的反映顯得遲鈍;給人的印象是冷淡,不易親近;並非惡意,但有時會挖苦人家;進入新環境中,不容易與他人親近;對任何事物總是從廣泛的角度去深思理由,不喜歡在某一規定範圍內行動。
4.黏著型
做任何事一開始就孜孜不倦,有耐心;常被人指責為不通融合群;做事毫不馬虎;與人交往中絕不缺情,正義感很強;處理事物時,原則性很強,但方法不太漂亮;常勃然大怒;專心處理一件事時,未做完之前,其他事一概不管;心情好時,動作也來得慢;一方麵積極、一方麵保守;喜好潔靜。
5.否定型
內心煩惱,但表情上不表露;自卑感強;做什麼事都猶豫不決,沒有決心做下去;不希望想的事,偏偏要留在腦子裏想;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表現出恐懼之感;自己做過的事,時常掛念在心裏;對做過的什麼事都沒有滿意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不順利的事,還永遠記在心裏,悶悶不樂;意誌消沉,沒有耐心;應該說的,不敢說出來。
6.折衷型
有時含著微笑講話,有時卻冷淡對人;時常無緣無故地不耐煩、大發雷霆;平時心情悲觀,但有人安慰時顯得高興、愉快、任性,說話表情過分;相信道聽途說,容易接受他人暗示;喜歡華麗,好擺闊氣;有時顯得撒嬌;多嘴多舌,但感情冷淡;喜好炫耀自己。
除人的類型之外,血型也是影響氣質的重要因素。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血型特征,氣質特征和性格特征。血型特征與氣質特征都以遺傳因素為主,絕大多數成分產生於先天,而性格特征則因人的後天修養累積而成,可以改變,也可以或多或少地影響人的氣質特征。概括地說,氣質既是內在的修養,又是外在的表現,人可以用知識來彌補氣質上的不足,遮掩其中的缺點,並使優點發揚光大。
如果觀察不到這些,而隻憑一個人的長相來識人,那十有八九是會失誤的。
7.體型——性格特征的視窗
《截相法》中說:“好頭不如好麵,好麵不如好身。”接著,又引胡僧之言說:“人不在長短,要取身方端正。”相術對身軀的重要性從這幾句話中可以想見。同時“身方端正”一語,可謂要言不煩。從人的言談舉止中,雖然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內心活動的大致,但通過對體型的觀察,更可以看出對方的某種特殊的潛質。
英國的行為學學者雷谘蒙度·摩利斯說:“人並不比其他動物特別高級或特別低級。”人也屬於動物的一種。動物有不同的體型,人也有不同的體型,如肥胖型、枯瘦型、筋肉型。這樣的體型出現在人類的身上,受多種因素影響,但多少可以表示一個人的性格。不論你在商場或日常生活中,想要一切圓滿的話,就需要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要達到這個目的,首要條件就是探知對方的性格。
根據德國學者雷琪瑪的性格判別方法,大致可依據6種體型來分析人的性格。
1.筋骨強壯而結實的型態——堅忍質
筋骨強壯而體格結實通常是堅忍質型態的人。這種人筋肉和骨骼發達、肩膀寬大、脖子粗,故從事舉重、摔跤和土木工程方麵的工作,可望出人頭地。然而,在公司銀行當經理的人,也會有這種型態的。這種人做事認真、忠實,當公司或銀行裏的經理是最恰到好處的,這是堅忍質人的第一特征。
第二特征是情意濃厚、注意秩序,且過著踏實的生活。
第三特征是精神拍子慢半拍,經常有打圈子的地方,此特征在言談間會表露無遺,連寫信也是形容詞用得很多。所以在談到電影情節時,會發表一大堆謬論。
按照上麵所說的各點,這種人雖很可靠,惟獨缺乏情趣,呆板。被妻子要求離婚的人,也是這種類型的人居多。
你交際的對象中可能有這種人時,其固執非常深,任何事情都很呆板去想,與這種人打交道時必須知其性質,那就是經常要與之雜談或招待他借以引誘。
古人在這個方麵,也頗有見解。清代的查繼佐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慧眼識英雄,濟人於難,最終也為自己免去了一場牢獄之災。
喋血莊氏《明史》案,是清初最大的一起文字獄,被淩遲、斬決的達70多人,震驚華夏。事源起於浙江湖州府南當鎮上的莊廷錢。他很有抱負,不料一場大病導致雙目失明,之後,意外地得到明朝相國朱國楨修撰的《明史》的最後幾十卷手稿。莊廷錢立誌學左丘明盲目著《國語》的事跡,聘請江浙文人吳之銘等十多人,對該稿進行整理和潤色,更名為《明史輯略》,署上莊廷攏並江浙十八名士的名字刻印刊行,其中有江南名士查繼佐(即查伊璜)。可惜莊廷攏未見到《明史輯略》正式出版就去世了。
雖然修史諸人已將文中不利於清廷的文字一一刪去,但字裏行間仍讀得出懷念前朝、揚明貶清的意味。更大的遺漏是,文中曆年仍按明代年號編排,稱清先祖和清兵為“賊”,稱清為“後金”等等。湖州人士吳之榮抓住這個漏洞,想借此升官發財,將“反書”告了上去,一直告到刑部。參加修訂工作的十多人自然脫不了幹係,因牽連入獄的達2000多人,處死的有70多人。列名參訂的18人除查繼佐外,無一幸免(時莊廷攏已死,被開棺戮屍)。
查繼佐能夠在這場文字獄中逃脫厄運,是與他數年前一段奇緣有著重要的關係。
那年歲末,天降大雪。查繼佐獨自飲酒,頗覺無聊,到戶外走賞雪景,見一乞丐在屋簷避雪。那個乞丐雖隻穿了一件破舊單衣衫,在寒風雪凍中卻絲毫不以為意。走近一看,查繼佐見他生得身材魁梧,骨格雄奇,心下非常奇怪,便對那位乞丐說:“雪一時不會停,去喝杯酒如何?”乞丐爽快地答應了,無絲毫忸怩受寵之態。乞丐喝了20多碗仍無酒意,查繼佐卻已趴在了桌子上。
第二天醒來,查繼佐忙去瞧那位乞丐,見他正在園裏負手賞雪。寒風吹過,查繼佐隻覺冰氣入骨,那乞丐大大方方接過銀子,道聲“好說”,也不言謝,揚長而去。
原來這位乞丐身負絕世武功,名叫吳六奇,一時落魄江湖,受阻於風雪中,後因軍功累官至廣東省提督,在《明史》一案牽連到查繼佐時,出麵救助了他。查繼佐雖為一時之興,未必真識出吳六奇的才幹氣運,但仍有“那乞丐非一般可比”的見識意氣,因此在《明史》一案中逃脫性命。
查繼佐是從古人關於筋與骨的論述中,推斷出吳六奇“非一般可比”的見識的。古人在這方麵有精辟的論述。洪應明的《菜根譚》中對筋骨之論,是二者分而論之的。他認為:
觀察一個人的“筋”,能識別他的膽量。“筋”勁,其人勇猛有力;“筋”鬆,其人怯懦乏勁,像柔弱無縛雞之力的酸腐書生。一個人手足如受到傷害,醫生要專門察看一下手足能否自由地活動,如伸展自如,表明筋腱完好無損,醫治起來不甚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