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相由心生,知人先知麵
1.容貌觀人術
人無論身在何處,容貌總是隨身而行,與人接觸、交往,給人最初的印象還是容貌。所以容貌可以說是人隨身攜帶,但又不能給任何人的最大的一張名片。
容貌實際上是兩個概念,一個是“容”,一方麵指手足、腰背、乳臍等,一方麵指人在坐、臥、行、走等方麵顯出來的舉止、情態、以及言語談吐、喜怒哀樂等。細分一下,容有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指身體的靜態表現(如前所述),二指身體的動態表現,即舉手投足。通過容的靜態,可以發現人的外在美,可悅人一時之樂,因此會對某人有著美好的印象;通過容的動態,可以發現人的品質和能力。雖然這玩意兒隻看得見摸不著,是“有形無質”的東西,但卻是鑒別人才的主要依據,雖不易知但可悅人一世之樂。正如你發現了一個美貌絕倫的姑娘,會讓你心馳神往,當你用盡心機,終於有機會接近她時,她卻同別人吵架,如同潑婦罵街般的不堪入耳。那麼,你還繼續與她交往麼?“容”的基礎就是身體。
“貌”是指頭麵上的形象狀貌,如口、眼、耳、鼻等等的動態與靜態顯出的個性特征,從廣泛的意義上講,“貌”不僅是指臉部,而是整個頭部,包括印堂、下巴等。“貌”本應屬容的一個組成部分,由於人的精、氣、神主要體現在麵部,因此把“貌”單列出來,與“容”相提並論。貌也包括兩個方麵,一是構成貌的口、眼、耳、舌、鼻、眉等具體的人體器官,它是貌的物質部分,即基礎;二是這些器官表現出來的情態,是髒的精神表現,也屬有形無質的虛象。這種動態的貌就是情態。由於情態在考察人物內心活動中的重要作用,後麵有專門的論述。古人說麵部是“列百部之靈居,通五府之神路,推三才之成象,容一身之得失”,所以人心裏的真實想法會從麵部表情中流露出來,隱藏得再深的秘密,也能夠發現,隻要識人者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強烈的探索精神。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創立了原子論,被後人譽為唯物論的鼻祖,有一則關於他的識人佳話。某一天,德謨克利特在街上偶然遇見一位熟識的姑娘,於是,德謨克利特便和她打了招呼:“姑娘,你好!”第二天,德謨克利特再一次碰到與頭一天同樣打扮的那位姑娘時,卻這樣打了個招呼:“這……,這……,太太,你好!”一夜之間,姑娘變成了太太,這種變化竟然被德謨克利特一語道破。那麼,德謨克利特是如何看穿那位姑娘“一夜之間”的事情的呢?這是他仔細觀察那位姑娘的臉色,眼睛的活動情況,麵部表現及走路的姿態等一係列舉止的結果。他之所以這般火眼金晴,就是因為他具有強烈的探索精神和敏銳的觀察力,而且有豐富的人生經曆。據說,德謨克利特有時正吃著鮮美可口的瓜果,會突然從房間裏跳出來,跑到地裏麵去搞清楚瓜果為什麼這麼好吃。
把人的外部形象分為“容”和“貌”兩部分,是為了有利於理清鑒別人物這種特殊活動行為的脈落和層次,更好地研究人才。在實際操作中,主要的根據還是來自經驗、閱曆,當然也有靈感、直覺等神秘的感覺因素。有時認為某人好或壞卻說不出所以然,但事後證明這種憑空的判斷居然十分準確,這就是直覺的作用。當然,要是平時多注意在觀察人方麵積累的話,無論是從邏輯上推論還是直覺的判斷,肯定準確性會提高許多。將人的外形特征分為容與貌兩方麵,其目的也是使考察人物的活動更嚴謹,更有層次,既能克服泛泛而論的缺陷,也不致流於宿命論。
容貌的美醜是天然生成,但考察人不以美醜為標準。漂亮的麵孔固然讓人賞心悅目,但用人之道在於才,而非貌(除禮儀、迎賓之外)。才貌雙全,當然最好;二者不可兼得,舍貌而取才也。“自古紅顏多薄命”是因為人為的占有與劫掠欲望,生在今天的紅顏美人,如不自救自助自強,依然會是薄命的悲劇。
人的各個部位,各個感官是與五髒相關聯的,如腎開竅於耳,肝開竅於目等,這是醫生能夠從眼中看到肝髒病變的理論根據。而五髒又與五行相聯係,如肝屬木、心屬火等。五行呢,又與四季有聯係,如秋屬金、冬屬火等。通過這樣幾次轉換,說明了耳目鼻舌、五腑六腑這些人體器官是與四時八節互相感應的,也說明了與西方追求“神人合一”不同的中國古代聖人,是在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他們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這與現代人重視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初衷是一樣的。具體到人的容貌上,也要遵循“和諧是美”的原則,要求身體的各部位配合有情,包括三停均勻、大小不虧,胸腹手是與耳目口鼻相顧相稱。生有如此之相當然不凡,這樣才符合自然之理。人雖是萬物靈長,但其自然本性和動物屬性始終不會消失。比如春天是動物的發情期,而人在春天也容易意亂情迷,亂性、偷情、性犯罪在春天的比例最高,所以“和諧”這自然法則同樣適用於人。
考察人的容貌,總的原則是:相顧相稱,則福生。不以美醜長短為標準,更不能以貌取人。
2.“神”存於內心
精神貫穿在一個人生命的始終,是生命力的表征。生命力強旺,精、氣、神、血就充足豐沛,脈相沉穩有力。如果血枯氣散,精神恍惚,就是生命力衰竭或受損之象。“大傷元氣”就是精、氣、神、血受損傷。
但精、氣、神三者卻是看不見的。質藏於形內,又決定形的神韻風姿。中醫理論認為:形有助於養血,血有助於養氣,氣有助於養神。如果形體完備無損,血液就能夠流通(中醫有“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的說法);血液流通無阻,氣就能順暢;氣一順暢,神就明清爽朗。因此說,形能養氣,氣能安神;氣不沉穩,思想就浮躁,心靜不下來。這種狀態下,人去辦事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
精、氣、神、血的穩定性是一個較長時期的過程,如果四者長時間浮躁不定,精力不能集中,做事效率低,才能得不到充分發揮,事業興衰可想而知,長此以往,命運的通達騫滯不言自明。反之,精、氣、神、血四者旺足,生命狀態奇佳,精力高度集中,處於亢奮狀態,可以激發體內潛能,超水平發揮,平常有五分能力,突然間會暴漲至七分、八分,事業自然會順利發達。成績平平的學生會考出高分,精神亢奮的運動員會做出驚人神技,原因就在於此。精神足與不足,影響到才能的發揮,從而決定事業的成敗和命運的好壞。
精神狀態良好,能調節激發體內潛能,靈感與超水平發揮就有實現的可能。這種說法當然不足以解釋精神與一個人事業、命運好壞的關係,謹聊備一說,供參考。
氣沉不下來,就做不好事情。“神”與“精神”還不是一碼子事。神是一個人生命力、行動力、意誌力和思考力的綜合體現,是有質無形的東西,主要集中在人的麵部,尤其是在兩隻眼睛裏。人們看不到它的實體,卻能夠感覺到它的存在。經由各種磨煉,神會發生變化,智慧、閱曆、才能和信心增長了,神也會更加明清精湛,豐厚純熟。
神是一種氣質性的東西,能在後天的環境中發生變化,可能來自於磨煉,也可能來自於陰陽的調合。老中醫給某些年輕病人開的藥方是提早結婚,有的人結婚後麵貌神態判若兩人,都是陽陰調合平衡的緣故。
後天的磨煉更為重要,也是才能、信心、智慧增長的源泉。生命力可以通過鍛煉和加強營養來增強,行動力是在處理事務中增長的,意誌力是需要不斷磨煉而更加堅強的,思考力在學習和應用中會一點一點成熟完善。四者是統一協調發展、相互促進的。意誌力能把生命力提高到極限,在生命力脆弱時頑強地拚搏,也能克服恐懼和無助感,提高行動力,幫助思考力找到正確的答案。思考力則能改善、提高行動力的準確性,而經由行動力的不斷實踐又有助於思考力的正確性。
總之,生命力是基礎,行動力是武器,意誌力是動因,思考力是統帥。
在它們的協調發展中,神就更加圓潤純熟。由於修養深淺的變化,有的人神光內斂(大才),有的人鋒芒畢露(中才),如果無神無光,則不足論了。
在考察人物的過程中,有一種普遍現象,人們比較容易識別與自己同類、同級或比自己低的人才,而不同類型、比自己才高的人則判斷不準了,加上受個人好惡的幹擾,情人眼裏出西施,就造成眾多的識人錯誤。
學到相當程度,他的氣質與其他人就不同,仿佛若有光,這是神的一種表現。曆經風雨事變的考驗,氣質神態又有不同,這也是神的一種表現。神是藏於形之內的,形也就是容貌,尤其是眼睛,神與眼睛的關係就像光與太陽。神通過眼睛外現出來,猶如光從太陽裏放射出來普照外物,但神是藏於目之中的,猶如光本身就存在於太陽內部一樣。
讀書讀進去了,那是一種氣功態。換句話說,讀書人長期在練氣功,氣質與常人也有不同。但他們中也有心懷邪念的小人,也有落井下石、拐騙別人妻女財物聲名的不義之士,在文儒雅士、謙謙君子的文明麵紗掩蓋下,該如何識別呢?
主要通過眼睛察神,因為一個人的所思所想很多時候會通過他的眼神表現出來,所以,通過觀察一個人豐富的眼睛語言,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對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和認識。關鍵看會不會鑒別。
江忠源是湘軍中很有代表性的文人勇將,他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時以同鄉晚輩的身份去拜見曾國藩。見麵後,兩人談得很投機,曾國藩很賞識江忠源的才華。江忠源告辭時,曾目不轉睛地看著他離去,直到他走到門外(當時曾已官至二品,而江忠源隻是一個讀書人)。後來曾國藩對左右人說:“這個人將來會立名天下,可惜會悲壯慘節而死。”
太平軍在廣西起義後,江忠源帶領所辦團練進駐廣西,奔赴廣西副都統烏蘭泰帳下,準備狙擊節節勝利的太平軍。曾國藩知道後,從北京給江忠源寫信,堅決反對他投筆從戎。旁人認為曾的舉動是“愛人以德”,不願江忠源以文員奪武弁之製,但是否與他認為江忠源“當會悲壯慘節而死”有關呢?可惜曾國藩在書信、日記中都未提及此事。
江忠源與太平軍的第一次作戰大功告成,他率軍在廣西蓑衣渡設伏,重創太平軍,太平軍的南王馮雲山犧牲。江忠源因此以善帶兵而名聞朝廷。後來江忠源累積軍功,由七品知縣迅速升任安徽巡撫。1854年,太平天國勇將石達開迎戰湘軍。江忠源防守廬州,被太平軍圍困,城破,江忠源苦戰力竭後,溺水而亡。
曾國藩是根據什麼而做出了這樣準確的判斷呢?已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曾對江注視良久,實際是在觀察江的“神”,並以此做出的推斷。
縱觀古今人物,身為團體領導人,惟有曾國藩留下了一套鑒別人才的非常係統的學問——《冰鑒》。唐代的袁天罡、宋代的陳摶,都是鑒別人物的高手,但他們都不是世俗中人,偏僧偏道,遊於山水之間,過著神仙似的生活。而曾國藩秉承“兼善天下”的思想,卻從未打算要歸隱山林。他祖父也是鼓勵他要竭盡血誠效忠朝廷的。
同“形”一樣,神也有神不足與神有餘之分。要區分人的能力和前程,相貌外形是靠不住的。比如王安石是一個不修邊幅的人,衣服一月不洗,身上還有虱子,眼睛是眼白多於眼黑,這樣連一般人都討厭的人卻流芳百世。因此,以貌識人是基本功,以神識人才是真功夫,表現為灑然而清,或者為凝然而重,這都是好的,皆來自於內心的清明厚重,形與質的關係就是由神知心的理論根據。內心清明厚重,思維正確,大腦清醒,判斷正確。神清,是內心聰明智慧的表現,如果一清到底,光明澄澈,那麼這樣人的命運、事業也就是好的。如果神昏濁不明,內心的聰明智慧也沒有多少,或許可以製造一點無聊的笑料,卻不足以當用,這樣的人就不足為論了。
神有餘的表現是:眼光清瑩流轉,目不斜視,眉毛清秀尾長,容色澄澈如冰泉,清如一泓秋水。極目遠眺時,如秋日長空裏太陽照霜天;收目近觀時,如春回大地和風拂過鮮花。處理事務時,果斷剛毅,鎮定沉穩,臨危不亂,如猛虎踏步深山中;與眾人處時,和和融融,卻又不為眾人所淹沒,像鳳凰飛翔在雪原上,始終不失去嬌美和藝彩,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坐,穩如磐石;臥,靜如棲鳳;行,洋洋灑灑,緩緩如江水徐流;立,敦敦昂昂,氣勢如孤峰樹於平原。沉默靜養,氣定神閑,言不妄發,性不妄躁,喜怒不動心,榮辱不變節。世事糾紛錯於眼前,利色誘惑紛紜身畔,而守貞如玉,心靜如水。這樣的人動如脫兔,靜若處子,不為外物所動,既能得眾人的喜愛和欽佩,又有做大事的才力風範,自然前程遠大。
神不足的表現是:似醉非醉,頭腦昏濁不清;不愁似愁,經常憂心戚苦;似睡非睡,一睡便又驚醒;不哭似哭,經常哭喪著一張臉;有嗔似嗔,不喜似喜,不驚似驚,不疑似疑,不畏似畏。神色昏亂不定,容儀濁雜不清,驚惶恍惚的神情狀態;就像出現重大失誤,淒慘悲壯而又痛苦不堪,甚至帶著恐怖感。言語瑟縮寒滯,隱藏不定,卑躬自憐,有如女子遭人淩辱。麵色初時花豔,繼而暗淡無光;語言初時迅捷,繼而吞吐木訥。這樣的人做事往往虎頭蛇尾有始無終,其事功前程自然可以預見。
熟知了神有餘與神不足的區別,就很容易判斷一個人的生命力、行動力、意誌力和思考力的強弱。前麵所列舉的各種表現猶如病狀,由病狀來判斷病情,再佐以驗血、照光等手段,病情就十拿九穩。由神察人心性才能也大抵如此。
察神也不是一個靜態的過程,除了觀察眼光清瑩昏濁外,還要結合他的舉止、言語,才不會有偏失。精神是貫穿人的生命始終、身體各部位的。有一種小女子,身材不高,卻渾身透著青春的活力,精力旺盛,思維敏捷,這是神有餘的一種表現。有許多矮個子偉人,也多是身小聲雄、神有餘的。神有餘,就有足夠充沛的精力來從事比他人多得多的工作和學習,因此,能做出超過常人的成就來。
3.以“鼻”察人心
人的鼻子有沒有身體語言,學者們看法不一,有人說有,有人說沒有。
認為鼻子沒有身體語言的理由是,鼻子本身是不能動作的器官,就像耳朵一樣,因此,它們自身不能發出“姿勢”信息,也就不可能有身體語言。至於用手摸鼻子和摸耳朵所發出的信息,應歸為手的“語言”。
事實上,鼻子跟耳朵不同,耳朵確實不會動。就這一點,人不如有些動物,如狗遇到“風吹草動”,就豎起耳朵,這表明有“情況”。人的耳朵是“死”的,它隻能跟著頭動,而自己不會獨立地動。但鼻子則不然,它可以自己動。比如,人們都熟悉的“嗤之以鼻”這個詞,實際上是有動作的,也就是說,在發出“嗤”的聲音時,鼻子是往上提的,隻不過動作輕微,不易察覺,但輕微也是有動作的,也是能發出“瞧不起某人”這種信息的。
最近,有位研究身體語言的學者,為了弄清這個“鼻子”的“語言”問題,專門做了一次觀察“鼻語”的旅行。他去車站觀察,在碼頭觀察,到機場觀察。他旅行了一個星期,觀察了一個星期。由此得出兩點結論:
1.旅途中是身體語言最豐富的。因為各種地區、各種年齡、各種性別、各種性格的人彙集在一起,而且都是陌生人,語言交流很少,但心理活動又很多,所以,大量的心態都流露於身體語言。他說:“旅途是身體語言的試驗室”。
2.人的鼻子是會動的,因此,是有身體語言的器官。他說,根據他的觀察,在有異味和香味刺激時,鼻孔有明顯的張縮動作,嚴重時,整個鼻體會微微地顫動,接下來往往就出現“打噴嚏”現象。他認為,這些“動作”都是在發射信息。此外,據他觀察,凡是高鼻梁的人,多少都有某種優越感,表現出“挺著鼻梁”的傲慢態度。關於這一點,有些影視界的女明星表現得最為明顯。他說,在旅途中,與這類“挺著鼻梁”的人打交道,比跟低鼻梁的人打交道要難一些。
人的五官中,鼻子和耳朵是最缺乏活動的部位。因此,很難從觀察鼻子的動作讀出對方的心理。人們對於鼻子高、低、朝上、朝下等形狀或種類所象征的性格,有各種的說法,但這些畢竟是指固定不動的鼻子而言,無法掌握鼻子捉摸不定的動作,也就是說,這種由鼻子的“長相”看人的個性,與心理動向毫無關係。而諸位不妨以讀心技術的立場,從注意鼻子的動靜,試著“看”出對方的內心。
1.鼻子脹起來時
在談話中對方的鼻子稍微脹大時,多半表示對您有所得意或不滿,或情感有所抑製。通常人的鼻子脹大是表現憤怒或者恐懼,因為在興奮或緊張的狀態中,呼吸和心律跳動會加速,所以會產生鼻孔擴大的現象。因此,“呼吸很急促”一語所代表的是一種得意狀態或興奮現象。
至於對方鼻子有擴大的變化,究竟是因為得意而意氣昂揚,還是因為抑製不滿及憤怒的情緒所致?這就要從談話對象的其他各種反應來判斷了。
2.鼻頭冒汗
有時這隻是對方個人的毛病,但平日沒有這種毛病的人,一旦鼻頭冒出汗珠時,應該說就是對方心理焦躁或緊張的表現。如果對方是重要的交易對手時,必然是急於達成協議,無論如何一定要完成這個交易的情緒表現,因為他惟恐交易一旦失敗,自己便失去機會,或招致極大的不利,就使心情焦急緊張,而陷入一種自縛的狀態。因為緊張,鼻頭才有發汗的現象。
而且,緊張時並非僅有鼻頭會冒汗,有時腋下等處也會有冒汗的現象。沒利害關係的對方,產生這種狀態時,要不是他心有愧意,受良心譴責,就是為隱瞞秘密而緊張所引起的。
3.鼻子的顏色
鼻子的顏色並不經常發生變化,但是如果鼻子整個泛白,就顯示對方的心情一定畏縮不前。如果是交易的對手,或無利害關係的對方,便不要緊,多半是他躊躇、猶豫的心情所致。例如:交易時不知是否應提出條件,或提出借款而猶豫不決時的狀態。
有時,這類情況也會出現在向女子提出愛情的告白卻慘遭拒絕時。自尊心受損、心中困惑、有點罪惡感、尷尬不安時,才會使鼻子泛白。
上述的鼻子動作或表情極為少見,而平常人更不會去注意這些變化。但如想知人知麵知心,就必須詳加注意人的鼻子動作、顏色和目光的動向等,並加以配合,以獲得正確的判斷。
4.從嘴巴了解內心與性格
嘴巴對於人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通過它可以把食物送到腸胃裏,以維持生存的必需,也是通過它,進行與外界的溝通和交流。由此可見一斑。
人嘴部的動作是很豐富的,這些豐富的嘴部動作,從某種程度上可以折射出一個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態度,不信仔細觀察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