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五年十月十五日,監國大將軍徐言連下數道命令。
先是任命李存孝為主將、郭嘉為軍師、王彥章為副,率軍八萬收複河東諸縣。
後又命令李傕率一萬大軍收複弘農剩餘城邑,冉閔、高思繼率五萬大軍進兵河南、河內,分別接管雒陽與河內治所懷縣。
並對朱儁和王匡發出最後通牒,明確告知兩人,要想朝廷不再追究過往對錯,並保住現有官職。
就主動把兵權交給冉閔二人接管,否則一律視作叛軍進行征討。
同時勒令袁術,五日之內必須遣散部眾,卸任南陽太守一職。
否則就是不遵天子詔令,意圖謀反。
屆時,徐言將親自率軍進入南陽,征討袁術…
在益州待了兩個多月的徐言,可謂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剛結束一場大戰還不到一個月,就又把矛頭對準了四郡之地。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此時還賴在雒陽不肯離開的袁紹盡管實力驟減,但也還有四萬多兵馬。
如果再算上河內的王匡,怎麼也能湊出七萬大軍來阻攔冉閔二人的五萬兵馬。
而北方的河東諸縣又都在呂布的手裏,八萬大軍想要在短時間內拿下河東北部,基本沒有可能。
徐言在司隸的兵力加起來也不過二十來萬,如果隻是先攻占河東或者河南,自然不會任何壓力。
可徐言現在不僅要同時進攻兩地,還要將手伸向河內,甚至做好了征討袁術的準備。
兵線拉得這麼長,即便忽略掉十三萬大軍產生的巨大消耗,徐言也很難做到首尾兼顧。
隻要其中任何一環出現問題,袁紹和呂布必定會趁機反攻。
到時候,如果袁術或者其它諸侯再來個群起而攻,徐言就隻能退守三輔,甚至是益州,好不容易得來的大好局麵也將不複存在
明明可以穩紮穩打,卻偏偏要這般急功近利,也不知道該說徐言是自信過了頭,還是說他已經勝券在握。
但不管怎麼說,徐言表現得如此強勢,難免不會讓各地諸侯的判斷出現偏差。
由此至少能保證他們在短時間內不會也不敢輕舉妄動……
時間猶如白駒過隙,徐言定下的五日期限彈指即過,可袁術不僅沒有就此任命,反而在南陽境內瘋狂擴軍。
作為大漢人口最多的一個郡,坐擁兩百多萬人口的南陽最不缺的就是兵源。
袁術數次強征,短短五日就將兵力擴充到了二十五萬。
徐言對此雖有些頭疼,但也沒有絲毫畏懼,當即便命令長安的趙雲領三千川軍駐守武關。
接著率領提前從益北各郡抽調的六萬大軍,由漢中鍚(yáng)縣、築水入南陽。
輕鬆拿下武當、陰縣、酂縣三座邊境城市後,徐言直接將六萬大軍一分為二。
一路由自己親率張任、典韋、柴榮和四萬大軍從陸路向南陽治所宛城挺進。
另一路則是由蕭摩訶為主,陳慶之為副,率領兩萬水師由沔水自東向北,借道襄陽,自淯水北上占領新野。
之所以這樣安排,皆因徐言在出發之前就已經想好,此次東征除了占領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