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全麵發展原則是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必要要求。“發展是經濟、社會、文化和政治的全麵進程,其目的是在全體人民和所有個人積極、自由和有意義地參與發展及其帶來的利益公平分配的基礎上,不斷改善全體人民和所有個人的福利”。堅持全麵發展原則就是要把鄉村回族社區建設視為促進經濟發展、社會轉型與文化變遷的係統性工程,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擯棄以經濟增長為核心的發展觀,重視社會的其他方麵,以“人類發展”(Human Development)新理念指導回族村莊的經濟社會發展。民族作為人類社會一種重要的群體構造形式,通常是以獨特的文化個性顯示其存在的。從文化相對論的角度看,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具有其獨創性和充分的價值,都是在長期的曆史過程中形成並與其經濟條件相適應的。一切文化的價值都是相對的。在現代化與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趨同不可避免,但人類文化最終的發展結局並不是合而為一,而是大同小異。隨著農業現代化和農村工業化步伐的加快,單家集的城鎮化趨勢不可避免,但在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城鎮方麵則需要思考。“後現代思想是公共的或社區主義的,社會政策應當指向保存和重建不同形式的地方社區。這種地方社區不僅包括以家庭和教會為中心的社區,而且包括諸如生物區域和文化地區等其他形式的地方社區。在這種社會組織結構中,個人將擁有一種家園感。”如果我們可以接受這種發展理念,那麼在單家集新型社區的建設過程中必須考慮現代風格與民族傳統、人類生活與自然環境的和諧與統一。
(四)堅持窮人受益原則,完善農村信貸機製
保證窮人受益和培養他們自立的能力是農村社區發展的一個關鍵環節。堅持窮人受益原則,有助於形成更合理的資源調配機製。單家集村整體上已達到小康水平,但也存在著較為明顯的貧富差距。目前,單家集村的生活相對貧困者多為以農為主、家庭殘缺、身體殘疾等類型的農戶,他們一般處在村莊經濟生活體係的邊緣,時常麵臨著得不到貸款、農業勞動收益微薄等困境。如何使部分人走向富裕已成為單家集村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道路上麵臨的新任務。據筆者調查,當地農村信用社的小額信貸在運作機製方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存在著信貸人員在借貸過程中違規操作、從中漁利的現象。最後的結果是,獲得貸款者大多是富裕的農民、村幹部或私營企業主等,而不是窮人,而且出於對各種不可預期的經營風險的顧慮,窮人中普遍存在著對小額信貸“敬而遠之”的心態。
國際、國內的發展經驗證實,“窮人的參與和授予他們一定的權利,以及提高他們現有的實力是可持續性扶貧的重要切入點。”長期以來,許多基層組織在發展農村經濟過程中忽略了公眾參與這一關鍵環節,這在一定程度上抑製了人們自我發展的積極性。正如UNDP在《中國人類發展報告——人類發展與扶貧》一書中所指出的:“在讓人們參與對其自身生活產生影響的決策這一人類發展概念中最重要的一點上,中國還處於初級階段。”相關研究發現,“從長遠來看,項目受益者的谘詢和參與會改善項目的情況。有社區參與並由當地官員或非政府組織協調的計劃,一般都比缺乏參與的項目更成功。”參與式發展中的主體除了先富裕起來的人群還應當包括貧困的農民,參與的主要方式就是使貧困者獲得與其他相關角色開展對話、充分表達自己意願的機會,如與項目製定者、實施者、監管者之間的溝通和對話。總之,公眾以及基層社區精英對社區經濟活動的參與程度是影響發展效果的重要變量,各類建設項目如果忽略了公眾的願望和意見,不但會因為拖延、抵製等而增加扶貧成本,而且還有可能導致整個項目的失敗。
(五)借鑒單家集經驗,廣泛培育小區域經濟共同體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怎樣才能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這是一個值得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從單家集的發展曆程中我們可以得出的一個基本經驗是:農村地區的發展應當立足於發現不同村落各自的傳統優勢,尊重並積極引導農民群體自我選擇的生計方式,培育小區域經濟共同體。單家集人在生計方式上有一個傳統就是重視商業貿易。近十幾年來,西吉縣各級領導部門和村組織看到了單家集農民的這種傳統優勢並給予引導和各種扶持,促成了一個以單家集村為中心與周邊村鎮相關互動的小地域經濟共同體。商業貿易的繁榮打破了村莊的封閉性,使流動人口增加,從而帶動了餐飲服務、商品批發零售、機電維修、蔬菜瓜果交易等方麵的發展。由於該村很多人把絕大部分精力和時間投於非農產業勞動,從而為本村和周邊鄉村擅長耕作的農戶提供了創收的機會。在每年的耕地種植、施肥鋤草、收割等幾個時段,每天有200多人在該村從事工資性收入的農業勞動。土豆加工、牛羊屠宰和皮毛加工等行業,在生產旺季需雇用500個左右的勞動力,人均工資每天20元左右,他們主要來自本村和周邊的將台、王民、什字等鄉鎮。在單家集,很少有人願意外出打工,因為本村就有很多就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