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村莊變遷(6)(2 / 2)

我們注意到,寧夏農村地區存在著很多各有所長的村鎮,有些村鎮的農民擅於精耕細作的傳統農業,有些村鎮的農民長於特色農業,有些村鎮具有從事交通運輸業的風氣,有些村鎮的農民善於從事各類商業貿易活動。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通過引導和扶持,在農村地區培育了一些專業村,為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創造了有利條件。為了更加有力地推動農民增收,筆者建議各級黨委和政府部門在今後的工作中應關注農村小區域經濟共同體的培育和發展。這裏所說的農村小區域經濟共同體應當是一個由若幹村落或部分鄉鎮的有機關聯、分工協作、共同發展的亞縣域經濟共同體。培育農村小區域經濟共同體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麵:第一,調查研究,發現特色。通過調查研究,摸清寧夏農村不同村落、不同鄉鎮的經濟文化類型,發現各自的特色和優勢。第二,積極引導,政策扶持。在尊重農民意願、發揮農民群體主導作用的基礎上,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等方麵的扶持加以培育。第三,堅持互補型和同一型的結合。農村小區域經濟共同體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互補性共同體,即不同村落或鄉鎮因為彼此存在著某種互補性而形成分工協作、共同發展的小區域經濟共同體,如以土豆加工為主的村落、以土豆種植為主的村落和以牛羊飼養為主的村落之間的聯合。另一種是同一性經濟共同體。不同村落或鄉鎮因為從事相似的生產方式而形成共同發展的經濟共同體,如從事交通運輸和長途販運的村落或鄉鎮之間可以形成一個經濟共同體。這類經濟共同體內部雖然不一定具有密切的協作關係,但可以共享來自政府部門的政策、信息等方麵的支持,同時可以就市場份額、運輸價格等進行內部協商,共同防範行業風險,避免無序競爭,實現共同發展。通過對互補型和同一型兩類小區域經濟共同體的培育和發展,在全區範圍內形成多元並存、各有特色、互補聯動、競相發展的農村經濟發展新格局。第四,堅持就近原則,打破行政邊界。農村小區域經濟共同體建設既要堅持就近原則,又要做到不受行政邊界的束縛。例如,若幹個村落雖然不屬於同一鄉鎮或縣級行政區,但如果它們之間空間距離接近並且存在著互補性或相似性,就可以突破行政邊界而組成小區域經濟共同體。第五,實事求是,科學引導,逐步發展。培育和發展農村小區域經濟共同體有可能會成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一個新的推動力,但這個過程應該是一個實事求是、科學引導、逐步發展的過程。實事求是就是要尊重客觀經濟規律,注意發現不同的村落優勢和特色,不搞“一刀切”,不采取條塊劃分式的組建方式。科學引導就是製定科學、合理和相對完善的政策,尊重農民意願,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政府行為的側重點應當是科學規劃、政策引導、資金支持、信息服務。逐步發展就是要著眼長遠,堅持當前培育和逐步提升的結合。總之,從我們對單家集和寧夏部分村鎮調查研究的情況看,在農村地區構建小區域經濟共同體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這一思路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尚需進一步的研究和思考。如果在農村地區能夠形成一些各有所長、分工協作、充滿活力、協同發展的小區域經濟共同體,這些星星點點的經濟單元組合在一起,就有可能釋放出令人欣喜的能量,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