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村莊變遷(5)(1 / 2)

民族關係好也是單家集的一個重要現象。在單家集調查期間,有很多被訪者直言告訴我應該把單家集的民族關係好好寫一寫。單家集的漢族有邊、謝兩家,總共隻有18戶人,確實是單家集的“少數民族”。前幾年,我曾專門做過民族關係方麵的研究課題,做過許多跨區域的實地調查。在我考察過的農村社區中,單家集的民族關係是最好的,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麵:第一,從居住格局看,回族與漢族在村莊裏是交錯而居的,漢族住戶與回族住戶庭院相連或隻隔一條小巷。第二,回漢民族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和睦相處,很少發生糾紛,即使偶爾發生摩擦,也如同普通鄰裏之間的小矛盾。第三,回漢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的互助合作和相互往來非常頻繁。漢族家裏有紅白喜事,村裏的回族人會前去賀喜。比如漢族家裏要是有娶嫁喜事,村裏的回族鄉親會帶著鍋碗瓢盆幫助他們製作菜肴、招呼客人、賀喜,主人隻管收彩禮,其他的事情全由回族鄉親幫助打理。漢族家裏要是有人去世,村裏的回族還會幫著料理喪事。筆者在了解單家集的民族關係時,既采訪了回族也采訪了漢族。邊永珍是一位老師,他在接受我的采訪時說:“在很多地方,漢民多了欺負回民,回民多了欺負漢民,這些事情在我們單家集從來沒有發生過,我們單家集的民族關係真的太好了”。通過訪問和觀察,我感到單家集的民族關係確實很好,村裏的人們對回漢民族和睦相處有一種共同的自豪感,他們之間的相處和交往給人一種真實、坦蕩、輕鬆的感覺,彼此沒有偏見,沒有遮掩。

單家集相濡以沫的民族關係值得深思。筆者認為,單家集的回漢人民之所以能夠和睦相處可能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第一,曆史傳統。注重民族團結是單家集的一個曆史傳統,單家集的先輩們在加強民族團結方麵起過重要的表率作用。我們在前麵有關章節中多次提到的單老爺就是一位很注重民族團結的人。單老爺是一位武舉,他武藝高強,卻正直善良,從不以強淩弱。他生前曾明確提出保護本村的邊姓漢族,他曾對村裏人公開說:“誰要是欺負了邊家,就是跟我單世魁過不去”。他的言行為後來的人們對待民族關係起到了表率作用,強化了回漢民族相互尊重、團結互助的意識。第二,單姓家族的包容精神。單姓家族具有很強的包容精神,這一點村裏其他姓氏的人都是認可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單姓家族的包容和同情心,其他弱房小姓要在這個村裏定居和生存是不可能的,這種包容和同情心在對待邊姓漢族方麵也有明顯的體現。第三,單家集的漢族人口數量很少,在回漢人口比例懸殊的情況下,人口居於多數的一方對人口數量較少的一方很可能會產生愛護和同情的心理。在單家集,不僅單姓家族與漢族關係好,其他姓氏的回族和漢族也保持著很好的關係。誰要是有意欺負漢族,村裏馬上會有人站出來幹涉、說公道話。第四,文化上的相互尊重與互惠。這個村的回族和漢族曆來具有很強的相互尊重的意識。由於回漢民族互為鄰裏,邊家和謝家漢族養成了不吃豬肉、不養豬的習慣。“文革”期間,由於黨的民族政策遭到破壞,單家集也出現過強迫回民養豬的問題,村裏的漢族同胞對此很不理解,他們把回族家養的豬趕到自己家裏,以此來體現民族間的患難與共。邊永珍老師至今對過去讓回民養豬的事情耿耿於懷,感到費解。回漢民族在文化上的相互尊重還有一個動人的事例。單家集原來有一個關嶽廟,這個廟完全是村裏的回族主動提出並集資修建的,漢族同胞為了表示感謝,在大鍾上刻滿了集資修建關嶽廟的回族同胞的名字。“文革”的時候,搞合坊並寺、破“四舊”,時任單南村支書的邊永祥同誌明確表態:“要拆就拆關嶽廟,陝義堂清真大寺可以做倉庫用,最好不要拆”。在他的努力下,這座曾經接待過毛主席的古老建築得以保存下來。“文革”結束後,邊永祥把這座清真寺完整地歸還給了村裏的回族同胞。耐人尋味的是,目前,單家集的回族正在考慮為村裏的漢族重建關嶽廟。

三、幾點建議

非農產業發展有力推動了單家集村的小康建設,同時對周邊村鎮發展也起到了較為明顯的帶動作用。但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加以審視,單家集村在今後的發展中應注意做好以下幾個方麵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