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村莊變遷(4)(1 / 3)

在村子裏漫步,我們還看到了其他一些新變化。早在三年前,單北村黨支部和村委會就已開始籌劃村民新區建設的事情。如今,當初的願望可以說正在逐步變成現實。在村子的北邊,我們看到了幾排兩層高的住宅樓,排列整齊、裝飾講究、庭院寬敞。雖然入住這種新式住宅的村民目前還不是很多,但不論從村組織的謀劃、推動,還是從其整體布局和建築風格看,這類新式住宅正在成為單家集村逐步改善人居環境、改變村容村貌、提高生活質量的一個走向。在回族居住的村子裏,清真寺是很重要的公共性建築。我們注意到,村裏有兩座清真寺正在進行重建和擴建施工,其中單北清真大寺正在重建之中,單北清真小寺正在進行擴建。單北清真大寺是這個村子裏最古老、規模最大的清真寺,始建於明朝成化年間。這座清真寺的“哈萬德”(教眾)以單姓回族為主。原來的單北清真大寺在“文革”中被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人們在原址上又進行了重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清真寺已不能滿足信教群眾的需要。據了解,正在興建中的單北清真大寺的概算投資在200萬元左右,外觀設計頗有氣勢。

單家集的服務業有較好的發展基礎,街道兩邊有很多店鋪,如百貨商店、農用物資商店、餐館、副食品商店、機械修理店、理發店、藥店、蔬菜水果銷售攤點、網吧、台球室、加油站等。這次重訪單家集,村裏的商業和醫療衛生等方麵的服務,也增添了一些新的元素,如太陽能熱水器的銷售、手機專賣和入網服務是我以前沒有看到過的。在村裏一家名為“深圳科技通訊”的專賣店裏,我們看到了多款造型時尚、價格適中的手機。農村人足不出村就能買到太陽能熱水器,享受便捷的現代通訊服務,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村子裏還有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單北、單南兩個行政村都有了專門的村部,辦公條件有了明顯的改善。

3.生產經營方式及其變化。單家集是一個以非農產業為主導發展模式的村落,這種格局大約20世紀90年代後期就已經形成了,單家集之所以能夠成為富裕村,就是因為這個村子裏的人們大多從事牛羊屠宰、澱粉加工、皮毛加工、交通運輸、商業零售等經營活動。據村委會提供的數據,單家集南、北兩個行政村目前從事活畜販運、屠宰和相關經營活動的在320戶左右,從事“三粉”加工的200戶左右,從事交通運輸、商業零售、機械修理、醫藥衛生等其他經營活動的50多戶。這樣算下來,全村目前從事非農經營活動的農戶在580戶左右,約占總數的70%,比三年前增加了160餘戶。

以牛羊屠宰和澱粉加工為主導、多種經營並存的格局是單家集村經營方式的顯著特點。據村幹部估算,截至2006年年底,單家集以牛屠宰為主導的係列化經營(如活畜販運、皮革販運、牛骨收購加工、牛雜收購加工等)收入約占本村總收入的60%;澱粉加工、交通運輸、商業零售等經營活動的收入約占本村總收入的35%;種植業收入在全村總收入中所占比例很低。該村非農產業經營方式上的一個顯著變化就是政府通過搭建平台(如民族工業園區)和積極引導,催生了一些經營規模較大、具備一定深加工能力的現代化企業。

在改革開放以前的計劃經濟時期,單家集人善於經商的傳統優勢無法得到充分發揮,以糧食種植為主的農業經濟在村落經濟體係中居於主導地位,人民生活對農業的依賴性很強,勞動時間也集中在農業生產活動方麵。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單家集的經濟結構和收入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農業在該村的重要性明顯減弱。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很多勞動者將主要精力和大量時間用於非農業經營,用於農業勞動的時間也就相應減少。在這種情況下,本村或鄰村的一部分善於農耕的人口除了經營自己的土地,還通過承包其他非農業經營戶的土地、在農忙時間受雇從事農業勞動等形式而成為農業勞動的主體。第二,大部分村民對土地的依賴心理逐漸減弱。比如在民族工業園區征地過程中,村民表現出較高的積極性和良好的合作態度。第三,村民在農產品消費方麵已改變了自給自足的傳統觀念。許多農戶用於家庭消費的糧食、油料、蔬菜等並不是自己生產的,而是從市場上購買的,用於購買這些農產品的資金是他們通過非農業經營獲得的。第四,村裏的農業種植結構更多地取決於非農經濟的結構和效益。近年來,單家集種植玉米(川地)和土豆(山地)的農戶越來越多,這與該村牛屠宰業和澱粉加工業的繁榮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