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村莊教育(3)(1 / 3)

在單家集回族初等小學創建之前,單家集有經堂教育,但沒有私塾、鄉學之類的教育設置。村裏的兒童到了受教育的年齡時至少分化為三個群體,一部分去清真寺裏念經,另一部分到靜寧縣的私塾裏習儒,大部分不接受任何教育。單家集初等回族小學的建立為回族人接受近現代文化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80多年來,盡管單家集的學校教育在不斷發展,接受學校教育的人數逐年增長,但並不是所有的回族適齡兒童都進入了學校,而是有相當數量的兒童進入清真寺接受經堂教育,學習宗教知識。

(一)單家集的經堂教育

經堂教育一般在清真寺進行,所以回族穆斯林又將清真寺稱為“學堂”,把資助和扶持經堂教育發展的人稱為“供幫學堂的人”,把從事經堂教育的阿訇稱為“開學阿訇”“穆阿裏目”(mu‘allim,阿拉伯語,教師、教員之意),這些都表明經堂教育在穆斯林的宗教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經堂教育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規範的課程體係、講授方法和考核製度。穆斯林把在清真寺念經求學的人稱為“滿拉”(Mawla)或“穆台阿裏”(al—mutakallimun,阿拉伯語,學生、求知者之意)。經堂教育采用的教材是在長期使用、比較的過程中篩選出來的,涵蓋了語言學、文學、邏輯學、認主學、傳記學、教法學、聖訓學、哲學、倫理學等諸多領域。經堂教育從實質上說是一種語言學習,阿訇水平高低取決於他把阿拉伯文、波斯文經典準確翻譯成漢語並向廣大穆斯林群眾講解的能力,所以經堂教育的重點不在“念經”而在“講經”,即對經典的翻譯和解釋。

單家集的經堂教育始於明朝末期。據村裏的老人們記憶,單家集北大寺是該村最古老的清真寺,陝義堂清真大寺和小北寺大約建於民國初年。在這三座清真寺中,北大寺和陝義堂清真大寺在經堂教育方麵發揮過重要作用。北大寺經堂教育最盛時曾招收過20多個滿拉,陝義堂清真大寺最多時曾招收過40多個滿拉。這些滿拉有些是本村的,有些來自附近州縣,來自外縣的住在寺裏學習,其飲食所需花費主要由“坊”上的“哈萬德”以給清真寺交“學糧”等形式提供。經堂教育中有小學和大學之分,小學主要學習《古蘭經》和基本宗教知識,大學則要接受從語言學到經注學、從教義學到哲學等多層次的係統學習。過去,父母在孩子七八歲的時候就把他們送到清真寺裏念經,不過絕大部分以小學階段的學習為主,即在寺裏學習幾年,掌握一些基本的宗教知識後就回家務農或經商了。他們雖然沒有繼續學習,但其價值觀念已接受了宗教精神的陶冶,從而為以後保持堅定的宗教信仰打下基礎,這正是經堂教育的一個基本目標。經過小學階段的學習,阿訇就會發現,有少量的學生在念經方麵有很好的天賦和興趣,並且立誌要成為一名阿訇,他們就會繼續留在清真寺並進入大學階段的學習。大學階段的學習任務相當繁重,比如學生要講習十多部不同類別的經典,學阿拉伯和波斯兩種語言文字,因為他們要學習的經典中有些是波斯文經典。要完成這個階段的學習大致需要6~8年時間。

在單家集,有十多部經典是不同教派和門宦在經堂教育大學階段教學中普遍使用的,這些經典被經堂師生稱為“賽拜給”經。“賽拜給”是阿拉伯語音譯,相當於漢語中的“步履”“教程”,因此我們稱其為教程型經典。這些經典主要是:

1.《連五本》,是學習阿拉伯語詞法、句法的基礎課本。全書包括《索熱夫》《穆爾則》《咱加尼》《米額台·阿米裏》《米素巴哈》等五卷。

2.《遭五·米素巴哈》,是對《連五本》中第五卷《米素巴哈》的詮釋,主要講解句法、修辭等知識,是阿拉伯文基礎課教學中非常關鍵的一本書。

3.《滿倆》,是一本關於阿拉伯語語法理論的經典著作,其作者是伊斯蘭教著名哲學家、語言大師阿卜杜·熱赫曼·加米。《滿倆》也是經堂教育中關於阿拉伯語法的必修課程,為廣大穆斯林群眾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