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白亞尼》,是阿拉伯語修辭學名著,主要包括語境學、意境學、辭格學等內容。《白亞尼》也是經堂教育中的重要教科書之一。
5.《阿嘎依杜·伊斯倆目》,是一部關於認主學的傑作,主要包括伊斯蘭認識論、宇宙論、真主的德性、眼見真主、前定與自由、人類的能力、人類的行為與真主的創造、正統派的信條、大罪與小罪、信仰與認識、幸福與薄命、天使、天神、登宵、賢征、四大正統哈裏發與選舉等內容。該經在我國曾先後有楊敬修阿訇的《教心經注》(1924年)和馬堅教授的《教義學大綱》(1945年)等漢文譯本。
6.《舍來哈·偉嘎業》,是我國穆斯林普遍信奉的哈乃斐學派的教法學著作。漢譯本名《偉嘎業》,譯者為王靜齋阿訇。
7.《虎托布》,是對40段阿拉伯文聖訓的波斯文注解。主要包括規勸自省、悟本修身、仁智、厚道、盡人合天之道、慎言性善、知足為安等內容。《虎托布》的論說取向偏重於道學。
8.《艾爾白歐》,波斯文本,也是對40段聖訓的注解,其論說取向偏重於理學。
9.《米爾薩德》,波斯文本,是專門論述修身養性、近主之道的哲學著作。
10.《艾什爾圖·來瑪爾台》,波斯文本,是一本具有濃厚的蘇非主義色彩的伊斯蘭哲學名著,是認主學的最高理論。
11.《海瓦依·米諾哈吉》,是由山東濟寧大阿訇常誌美用波斯文撰寫的一部基礎波斯語語法教科書。
12.《古洛斯坦》,是一部著名的伊斯蘭哲理詩集,作者為13世紀波斯著名詩人、思想家薩迪。在我國有《真境花園》(王靜齋、楊萬寶)《薔薇園》(水建馥)等漢文譯本。
經堂教育沒有嚴格的作息時間和考勤、考試製度,這反而培養了學員們的自覺、自律意識,他們大多學習認真踏實、勤奮刻苦。經堂教育學製靈活,學生的修業時間長短取決於個人的努力程度和學習效果。一個滿拉學完所有必修課程、自認為已達到預期目標時,即可向阿訇提出考核申請,考核合格後便可擇時“穿衣”畢業,如果不合格還要繼續學習。“穿衣”類似於現代教育中授予學位時給不同學位獲得者穿學位服。給即將畢業的滿拉所穿的衣服為綠色綢緞製成的袍服,“穿衣”儀式結束後,滿拉就獲得了阿訇的資格,可以受聘擔任某一“教坊”的開學阿訇。
(二)兩種教育模式的互動與變遷
以單家集回族初等小學為雛形的學校教育體製建立後,村莊裏就出現了普通教育和經堂教育並存互動的格局。在學校初建的那段時期,寧夏省境內也在大力發展新式回民教育,興建了許多回民學校,這些學校除了開設國語、算術等課程外,還開設阿語和宗教知識方麵的課程,這樣實際上就把學校教育和經堂教育的一部分功能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改變了回族的傳統教育觀念,調動了回族民眾接受學校教育的積極性。
單家集初等回族小學當時並沒有采用寧夏回族教育的這種模式,所以在建校初的10多年時間裏處境顯得有些尷尬,其主要表現是清真寺和村民對學校的態度比較冷漠,願意送孩子到學校上學的人很少。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學校領導和村裏的開明人士經過商議,決定在學校開設阿拉伯語課程,並請清真寺的阿訇到學校授課。在《單民小學校誌》所列舉的曆任教職工名單中有一位叫單瑞清的教師專門講授阿拉伯語,他實際上就是學校從清真寺聘請的阿訇。在20世紀40年代~50年代,單民小學一直堅持開設阿拉伯語課程,自從開設阿拉伯語課以後,適齡兒童入學率明顯提高。從中可以感到,回族人在兩種教育模式之間總是麵臨著一種選擇,單民小學此後之所以能夠走出尷尬境地,是因為它在課程設計方麵作出了一種適應回族文化結構的調整,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兩種教育模式之間的裂痕,給人們提供了知識技能學習和民族傳統教育二者兼顧的可能性。《單民小學校誌》中有這樣一段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