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師資和學生
1.師資的變化。建校以來,單民小學的師資力量和學生規模經曆了從少到多、從弱到強的變化,學校教育的發展成為推動這個鄉村回族社會變遷的動力。單家集回族初等小學剛剛建立時,全校隻有兩個教師和兩個學生。據筆者根據《單民小學校誌》和訪談所得到的數據統計,單民小學自建立以來,教師隊伍已從原來的2人發展到現在的20人,增長了10倍。從1919年到1999年的80年時間裏,先後有167位教師在該學校任教,曆任校長27人。該校的第一任校長是一位清末秀才,叫柳應甲,他是單家集回族學校教育的奠基人。單進福是該學校第一任回族校長(1944年~1945年),也是該校第一位回族教師。1959年,單民小學有了第一位回族女教師,她的名字叫張秀蘭。這裏值得一提的是,單家集回族教育的開拓者單民小學的奠基人均為漢族,兩位最早的教員都是漢族秀才。在1919年~1944年的25年時間裏,學校的管理者和老師均為漢族知識分子,在該校167位曆任教師中漢族教師占總數的53.29%,單民小學的現任校長也是一位優秀的漢族教師。由此可見,在回族教育的發展曆程中,漢族知識分子付出了可歌可泣的艱辛和智慧,這從一個側麵展現了回漢民族之間休戚與共、相濡以沫的密切關係。這些漢族知識分子不僅是回民教育的先驅,而且在回族師資隊伍的培養和帶動方麵作出了傑出貢獻。20世紀70年代以後,該校回族教師數量開始逐年增加,1972年,全校回族教師從1944年的1名增加到5名,到1999年,全校回族教師發展壯大到了15名,占全校教師總數的75%,其中回族女教師10名,占回族教師總數的66.67%。像單家集這種由漢族幫助回族發展民族教育的情況在寧夏南部地區並不是個案現象,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學生規模的逐步擴大。伴隨著師資力量和村民教育觀念的不斷發展,回族兒童的入學率逐年提高,單民小學的學生規模日益擴大。建校早期,學生數量很少,1926年~1949年之間,每年平均隻有4個畢業生,最少的時候隻有1個畢業生。20世紀50年代以後,學生數量開始增加。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則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單家集回族初等小學建校初期,在校學生人數為21人;1981年在校回族學生總數為384人;2003年發展到480人,是建校初期的29倍。據不完全統計,單民小學自建校以來共輸送了65屆畢業生,累計培養學生1200餘人,其中有據可查的1112人。在這些畢業生中,有些經過深造成為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棟梁之才,單興忠、單得真、許文傑、王文玉、單秀明(女)、王曉琴(女)等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單興忠,1939年從單民小學畢業考入平涼隴東師範,後考入黃埔軍校西安分校,1942年跟隨傅作義將軍參加抗戰,在綏遠戰役中犧牲。單得真,1943年從該校畢業,1951年參加工作,曾任平涼市委書記、臨夏州委書記、甘肅省商業廳廳長等職。許文傑,1958年從該校畢業,後長期擔任村幹部,帶領家鄉父老勤勞致富,也是單家集教育事業的積極推動者,1995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王文玉,1959年從該校畢業,1972年考入寧夏大學中文係,長期從事黨的新聞工作,現任《固原日報》副總編輯、主任記者。單秀明(女),1965年從該校畢業,長期在家鄉從事農業科技運用與推廣工作,主持完成試驗課題30多項,1992年當選為黨的“十四”大代表,1994年被全國婦聯授予“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和全國婦女“雙學雙比”女能手。王曉琴(女),1982年從該校畢業考入興隆鎮回民小學,1990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學經濟管理係,1998年後在中央民族大學相繼攻讀經濟管理專業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