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宗教生活(3)(2 / 2)

2.從參加禮拜情況看單家集回族宗教觀念的變化。禮拜是穆斯林最基本的宗教儀式,也是衡量穆斯林宗教信仰虔誠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在單家集調查期間,筆者就信教群眾參加禮拜等宗教活動的情況走訪了各個清真寺的阿訇和負責清真寺管理的社頭,同時進行了問卷調查。從被訪者的普遍反映和問卷統計結果表8—1中可以看出,當地回族穆斯林在參加禮拜活動方麵呈現出以下趨勢:第一,禮拜活動的老齡化。平時參加禮拜活動的主要是老年人,在46個每天都堅持禮拜的被訪者中,50歲及50歲以上的占78.26%,30~49歲之間的占21.74%。第二,禮拜活動的漸疏化。所謂漸疏化就是人們參加禮拜活動的頻次正在呈現出逐漸減少的趨勢,很多人隻能堅持參加每周一次“主麻”聚禮活動。在問卷調查中,每周堅持禮主麻的共有89人,占被調查總數的46.35%,這個人群集中分布在30~59歲這個年齡段中。第三,禮拜活動的節日化。在192個被訪者中,有52個人一年隻參加“開齋節”和“古爾邦節”的兩次“會禮”活動,而這兩次禮拜活動更具有禮儀化、象征性色彩。根據上述現象和趨勢可以得到三點認識:一是回族人的宗教觀念具有較為顯著的代際差異,老年人比青年人更關注宗教,更傾心於宗教功修。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對宗教信仰的虔誠度會逐漸提高。二是禮拜頻次的高低與人們的勞動時間有關,中青年人每天堅持禮拜的比例之所以比較低,主要與他們緊張的社會勞動有關。三是回族穆斯林宗教信仰的虔誠度整體上有下降的趨勢。

3.教民對門宦教權階層順從和依附程度的變化。受我國傳統社會宗法倫理的影響,門宦教主在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教主和教眾之間既是導師和弟子的關係,又是“巴推尼”(Batin)的父子關係,這種關係延伸給門宦賦予“家”的意義,由此形成了對教主的敬畏心理和順從意識。這種敬畏和順從一方麵維護了師道尊嚴,增強了門宦凝聚力,另一方麵也束縛和禁錮了信教群眾自我意識和自主精神的養成。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曆史上形成的那種教徒在宗教生活中對教主絕對順從和依附的情況正在發生較大變化。第一,教眾對教主的敬畏感已有所減弱,平等意識逐漸增強。第二,教主按照自己意願指使教下做某件事的現象已有所減少。第三,信教群眾已有較強的自主意識和獨立精神,對教主的精神依附性逐步減弱。我們在問卷調查中了解了這一方麵的情況。我們的問題是:當你的“穆熱師德”給“口喚”(準許,命令)讓你做一件事情時,你一般會怎麼辦?並提供了三個可選擇的答案:(1)“穆熱師德”的“口喚”都是對的,我無論如何都要遵守。(2)對的聽,不對的就不聽。(3)所有事情都商量著辦。結果,選擇答案(1)的占20%,選擇答案(2)的占35%,選擇答案(3)的占45%。這個結果與我們的經驗觀察和訪談結果基本上相吻合。現在,教主按照自己意願指使教眾做某件事的現象雖然因門宦不同而有差別,但總的來說已有所減少。更重要的是,教眾已有較強的自主意識和獨立精神,即使教主有指示,他也會自主作出是否合理的判斷,一般不會盲目服從和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