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共同的宗教信念為村莊內的回族個體成員提供了認同的基礎和團結的紐帶,那麼宗教儀式就為認同感的喚起和內化提供了持續性場景。一些大型的宗教節日活動和集體宗教儀式如禮拜、念經、“爾麥裏”、祈禱等活動也能起到增強群體認同和群體向心力的作用。宗教儀式通過為人們營造神聖的共享情景使個體意識超越自我的界限,服從集體意願的支配。“宗教在其儀式中表現出維護基本規範與價值的情感,並使之在其信徒的意識中得到重建。在相互強化中,宗教信仰使行為規範神聖化,並為它們提供最終的論證;人們對宗教儀式所表現的態度顯示並加強了這種規範的尊嚴。”人類學家的研究表明,當人們聚集在一起參加儀式時,宗教情感表現得最為明顯,通過參與宗教儀式,人們的集體意識和熱情會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他們自身認同的重要方麵也得到表現。“由於儀式的明顯功能就是要使信仰者更牢固地依附於他的神,它也就同時切實地使個體更牢固地依附於他所屬的社會”。
三、清真寺及其管理
(一)清真寺建築
清真寺在阿拉伯語中被稱為“麥斯吉德”(masjid),意為“跪拜處”、“叩頭的地方”。清真寺是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是伊斯蘭教思想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回族穆斯林把“麥斯吉德”稱為“清真寺”是對伊斯蘭教本質特征和精神理念的恰當概括,具體來說包含著三層涵義:第一,清真寺是一片淨土,在清真寺裏禮拜意味著跪在了真主的闕下。第二,穆斯林所頂禮膜拜的真主,清淨無染、獨一無偶、永恒常存。第三,置身於其中的禮拜者應該是身體潔淨、心懷虔誠敬意的人們。
1.建築風格。單家集的四座清真寺表現出阿拉伯風格、中國古典建築文化和當地民居文化的兼容與混合,其中單南陝義堂清真寺大殿是宮殿式建築,其特點主要表現在禮拜大殿、宣禮塔和門樓的造型、結構、材質、裝飾、色彩等方麵。禮拜大殿為“大木起脊式”,大殿由卷棚、殿身、後殿組成,這三部分各有起脊的屋頂,上麵用“勾連搭”形式連為一體,飛簷挑角,卷棚以彩色明柱支撐和裝飾。大殿的平麵圖多呈矩形,給人一種古樸典雅、深邃莊重之感。單北清真大寺則表現出中國古典風格與阿拉伯風格的相互融合,其禮拜大殿在主體結構和用材等方麵屬於宮殿式造法,外觀則借用了阿拉伯式建築中的拱頂裝飾。哲赫忍耶門宦的小北寺的禮拜大殿,在造型、結構、建築用材等方麵類似於西海固富裕家庭修建的磚瓦房,簡單、實用而又不失莊重。賽萊菲耶教派的清真寺則屬於阿拉伯風格建築,大殿上方一組渾厚飽滿的綠色拱頂引人注目,宣禮塔或與大殿連為一體,外形為棱柱體。
2.空間布局。這裏的清真寺均由禮拜大殿、宣禮塔、廂房、水堂子等建築組成。禮拜大殿是清真寺建築群的主體,廂房又可分為講經堂(教室)、阿訇起居室、滿拉宿舍、會客室等,水堂子是供穆斯林拜前沐浴淨身的地方。每座清真寺都有庭院,禮拜大殿位於院落西頭,坐西朝東。廂房和水堂子一般位於院落的南北兩側。
3.內部陳設。禮拜大殿內比較重要的陳設主要有兩種,一種被稱為“米合拉布”(Mihrab),另一種叫“敏拜爾”(Minbar)”。“米合拉布”是一種用來指示禮拜方向的凹麵淺窯洞或閣屋,單家集穆斯林多稱之為“窯窩”。“米哈拉布”一般是券圓門形,高約5尺,最寬處2尺餘,深1尺左右。“米合拉布”所在的方向即為禮拜者的“格布萊”(qiblah,阿拉伯語“正向”之意),“米哈拉布”所在的這一麵牆壁則被稱為“正向牆”。穆斯林禮拜時排列成行,行與行之間互相平行,麵向“格布萊”即可。“米哈拉布”凹壁也常常是伊瑪目講“臥爾茲”(勸諫)、領拜時站立的地方,被認為是清真寺內最聖潔之處。
“敏拜爾”是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寶座、高台、講壇。“敏拜爾”在宗教活動中的使用在先知穆罕默德時期就已經開始了。據記載,先知曾把一棵椰棗樹幹的根部固定在地上,起初把它當做講台,站在上麵對會眾講經說道,後來換成了三級階梯式的木製小講台。單家集的陝義堂清真大寺和單北清真大寺都設有“敏拜爾”,為木製,由階梯、平台、支柱和亭閣狀頂蓋等部件組成,頂蓋、拱形門扉等處有精美的雕刻和漆飾圖案,階梯和平台上鋪有地毯,一般置於“米合拉布”的右前方。每逢聚禮和會禮活動,伊瑪目就會扶杖站在“敏拜爾”上誦念“呼圖白”(用阿拉伯語宣講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