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村莊權力(3)(3 / 3)

3.阿訇階層的功能。阿訇階層是一個教化型的權力集團。單家集有四個教派、四座清真寺、四個阿訇。由於教派差異,阿訇的功能釋放空間是有限的,某一教派的阿訇隻是在他受聘開學的清真寺和“教坊”社區內有權威,有發言權。

(1)服務。阿訇可對穆斯林的宗教實踐提供指導和幫助。穆斯林的宗教生活是“知”與“行”的有機統一。“知”就是了解和學習教義、教規、禁忌等基本宗教知識。“行”就是通過具體行動貫徹和實踐“知”,如履行“五功”等。阿訇是“滿拉”(學習宗教知識的學員)的老師,禮拜者的“伊瑪目”(教長、表率),他們要為社區穆斯林念經、祈禱,督促穆斯林勤於宗教活動,履行法定宗教功課。穆斯林成員歸真之際,要請清真寺的開學阿訇為其念“討白”(阿拉伯語“懺悔”之意);送“埋體”(遺體、亡人)時要為即將入土的亡者站“者那則”(葬禮)、念經祈禱。“坊”上的“高目”(Qawm,教民)在家裏舉行“爾曼裏”活動時,也要請阿訇執掌“爾曼裏”,為其念經、讚聖。在穆斯林的家庭和社區生活中,社會成員畢生都在不同時段和不同方麵享受阿訇階層提供的各種服務。一個人從母腹中降生到人世時,要請阿訇為其取“經名”;穆斯林青年男女締結婚姻時,要請阿訇為一對新人念“尼卡哈”(證婚詞)祝福。回族穆斯林所食用的肉類必須是“誦真主之名”而宰殺的,所以要請阿訇主刀。

(2)教化。每逢主麻(聚禮)、爾德(會禮)或盛大“爾曼裏”活動,村莊裏各教坊的阿訇都要引經據典宣講伊斯蘭教的教義、教法和教規,為村民傳授最基本的宗教知識、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即講“臥爾茲”。這是回族穆斯林獲得宗教知識的重要途徑,也是規範穆斯林宗教行為和社會行為的基本途徑。講解的內容涉及宗教生活與世俗生活、今世與後世、家庭與社會等諸多方麵,如宗教常識、宗教義務、倫理道德、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生活方式、人際關係、生產勞動、世界觀和人生觀等。講解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和精神均源於伊斯蘭教教義,目的是勸說人們熱愛人生、熱愛社會、一切向善,既要追求現實幸福,又要有終極關懷,要篤信伊斯蘭教,認真實踐伊斯蘭教。阿訇階層雖然不直接介入村莊世俗事務,但他們通過傳播宗教知識塑造村民的價值觀念,調控村民的行為方式。筆者在單家集調查期間聽過單北大寺單進西阿訇的“臥爾茲”,這裏不妨摘錄其中一段:

時間:2003年7月25日,星期五

地點:單家集北大寺

(阿訇首先念了《古蘭經》中的一段“阿也提”,然後翻譯、講解,談自己對村民行為的看法和希望。)

哎,人們啊,你們準備起身,壽數臨近了。

現在,有些人連寺門都不進,準備50年的光陰著呢。有些老年人不會念“法諦哈”。經上說:“人們啊,你們提防你的大罪。”有些人把酒當茶喝,甚至耍錢賭博,女人不知道戴帽子。

不做“乃瑪孜”(禮拜),忘記幹辦是“卡非勒”(沒有信仰的人)。有些人幾十年不進寺門,寺門是不是開了不知道。

伊斯倆目教門鼓勵穆民發家致富,勤勞節儉的人到“後世”裏邊有回賞呢,但是不要拜金錢銀錢,要拜真主。

喂牛的人要好好喂牛,但不要忘了到寺上做“乃瑪孜”,隻喂牛,不拜主,那就是牛的“板代”(仆人),不是真主的“板代”……

隨著時代的變遷,回族穆斯林在宗教信仰方麵的虔誠度有減弱趨勢。麵對這種情況,很多阿訇在講“瓦爾茲”時,語氣和表述方式已變得溫和、委婉,甚至對人們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越軌行為避而不談。單北清真大寺開學阿訇的這段演講,措辭比較嚴厲,這也許與他在單姓家族中的輩分和年齡有關。